精准农业中播种机械变量施肥技术优化分析
巩胜军 裴忠美 翟英亮 李刚 苏波
平邑县铜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平邑县农业农村局
一、引言
传统播种施肥模式中,肥料投放多采用均匀施用方式,忽略了土壤肥力空间变异和作物生长的动态需求,导致肥料利用率低(我国化肥利用率约 35% )、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变量施肥技术通过实时感知农田信息,结合作物生长模型,控制播种机械按需求精准施肥,可使肥料利用率提升 15%-20% ,同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播种机械变量施肥技术的核心构成
2.1 土壤信息感知系统
通过传感器技术实时采集土壤养分(氮、磷、钾含量)、有机质、pH值等数据,为变量施肥提供基础依据。常见的感知设备包括:
- 车载土壤传感器:安装在播种机械上,随作业实时检测土壤表层养分,如近红外光谱传感器可快速分析土壤氮含量。
- 无人机遥感:通过多光谱相机获取田间植被指数,反演作物长势和养分需求,辅助划定施肥区域。
- 土壤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结合网格采样法,对重点区域进行土壤化验,提高数据精度。
2.2 施肥决策系统
基于土壤信息、作物品种、生育期等参数,构建施肥决策模型,计算不同地块的最佳施肥量。决策模型主要分为:
- 经验模型:根据当地农艺专家经验,结合历史产量数据制定施肥方案。
- 机理模型:基于作物生长的生理过程,考虑土壤 - 作物 - 肥料的相互作用,如ORYZA 模型可模拟水稻氮素需求。
- 智能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神经网络、随机森林),通过大量历史数据训练模型,提高施肥量预测精度。
2.3 变量执行系统
是播种机械实现精准施肥的关键,根据决策系统输出的指令,调节肥料投放量。核心部件包括:
- 变量施肥控制器:接收决策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如STM32 系列单片机可实现毫秒级响应。
- 排肥机构:常见的有外槽轮式、气吹式等,通过调节电机转速或排肥口开度改变施肥量,气吹式排肥精度可达 ±3% 。
- 驱动装置:多采用伺服电机,可实现施肥量的连续无级调节,适应不同土壤肥力区域的快速切换。
三、播种机械变量施肥技术存在的问题
3.1 土壤信息感知精度不足
- 车载传感器易受土壤湿度、质地影响,检测误差较大,如黏土环境下氮素检测误差可达 10% 以上。
- 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有限(通常 10-30 米),难以满足小地块(如丘陵区1-2 亩地块)的精准施肥需求。
- 土壤采样密度不足时,插值算法生成的肥力分布图与实际偏差较大。
3.2 施肥决策模型适用性差
- 现有模型多针对大宗作物(如小麦、玉米),对特色作物(如果蔬、中药材)的适配性不足。
- 模型未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如降水、温度)对作物需肥量的动态影响,导致施肥方案时效性差。
- 不同区域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差异大,通用模型在局部地区的决策精度降低。
3.3 执行机构响应速度与稳定性不足
- 播种机械作业速度(通常 5-8km/h )较快时,执行机构调节滞后,导致施肥量与目标值偏差超过 5% 。
- 肥料颗粒大小不均、流动性差异,易造成排肥机构堵塞或流量波动,影响施肥均匀性。
- 机械振动、田间颠簸会降低执行机构的控制精度,尤其在丘陵山区表现明显。
四、播种机械变量施肥技术的优化路径
4.1 提升土壤信息感知能力
- 传感器融合技术:将近红外光谱、电化学传感器与土壤电导率传感器结合,通过数据融合算法(如卡尔曼滤波)降低单一传感器误差,使检测精度提升至 ±5% 以内。
- 高分辨率遥感与地面采样结合:采用无人机低空遥感(分辨率0.5-1米),配合 20×20 米网格土壤采样,通过克里金插值生成高精度肥力分布图。
- 动态感知系统:在播种机械上安装实时监测装置,结合作物出苗后的长势信息(如苗情传感器),动态修正施肥方案。
4.2 优化施肥决策模型
- 区域化模型校准:针对不同地区土壤和作物类型,采集本地化数据(如3 年以上田间试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提高决策适配性。
- 引入气象因子:将实时气象数据(通过物联网接入当地气象站)融入模型,建立作物需肥量与温度、降水的动态关联方程,实现施肥方案的实时更新。
- 智能模型训练:利用田间物联网采集的海量数据(土壤、作物、气象、施肥量、产量),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如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需肥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可达 90% 以上。
4.3 改进执行机构性能
- 高速响应控制:采用模糊 PID 控制算法,优化伺服电机驱动参数,使执行机构调节响应时间缩短至0.1 秒以内,适应 8-10km/h 的作业速度。
- 自适应排肥设计:针对不同肥料特性,设计可调节的排肥口结构(如锥形出口),配合振动装置减少堵塞;采用流量反馈传感器(如称重传感器),实时修正排肥量偏差。
- 抗干扰结构优化:通过减震支架安装执行机构,减少机械振动影响;采用密封设计,提高设备在潮湿、多尘环境下的稳定性。
五、结论
播种机械变量施肥技术是精准农业的重要支撑,其优化需从信息感知、决策模型、执行机构三个核心环节协同发力。通过提升土壤检测精度、构建区域化智能决策模型、改进执行机构的响应速度与稳定性,可进一步提高施肥精准度和肥料利用率。未来应加强多技术融合(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推动变量施肥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为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军 , 刘刚 . 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J]. 农业机械学报 , 2022,53(6): 1-15.
[2] 王秀 , 张漫 . 播种机械变量施肥执行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 [J].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37(12): 102-109.
[3] 李民赞 , 郑立华 . 土壤信息快速获取技术在变量施肥中的应用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56(3): 56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