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体系下中职学校岗位实习德育路径探索

作者

苏娴

福建省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 363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强调了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意义。中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岗位实习是极其重要的育人环节。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身份发生变化,面临着“员工”和“学生”两重身份。同时,学生在岗位实习期间,学习氛围、人际环境也随之发生转变。在这一阶段中,虽然有辅导教师的参与管理,但由于教师不甚了解生产一线的具体环境,无法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在这一情况下,中职生在岗位实习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消极、迷茫、倦怠等问题,还可能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岗位实习学习效果不佳。鉴于此,全面加强中职生岗位实习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院校岗位实习中德育现状

岗位实习是中职生进入到正式工作岗位前而进行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增长社会经验,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等,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在岗位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德育教育工作不够全面、到位,以至于学生在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德育问题。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对个人职业定位不够精准。部分学生对岗位实习的认知不够准确,常常误认为实习是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的,而自己也仅仅是廉价的劳动力。还有部分学生对岗位实习的环境、岗位缺乏深入地了解,认为在一线岗位上根本无法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等。可以说,在这些错误的认知下,致使学生出现各种消极的态度,进而影响了岗位实习效果,阻碍了职业的发展。

第二,对岗位实习目的和意义理解不够透彻。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就是要应用专业知识,认为只有完全对口的岗位才算是真正的岗位实习。实际上,岗位实习的范围比较广泛,专业相符仅仅是一方面,还应关注工作意识、职业素养、人际沟通等素养。但就目前而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都面临着岗位实习的工作和专业不相符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部分学生认为这种岗位实习工作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在岗位实习中,只关注薪资待遇,甚至常常对不同的岗位进行对比。久而久之,在这种态度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岗位实习的兴趣[1]。

第三,工作能力欠缺,敬业意识薄弱。在岗位实习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也随之发生转变。从身份上来说,学生从学生转变成为员工,其周围的环境、自身的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在这种紧张的工作氛围中,部分学生由于角色转变不够迅速,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抗拒等心理。尤其是针对学习态度比较松散的中职生来说,面对企业中严格的工作纪律,常常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另一方面,就当前中职生来说,由于其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干过累活,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生在岗位实习工作时,常常会出现较强的抵触情绪,甚至逃避心理等。

第四,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差。中职生在岗位实习工作中,不仅仅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所面临的人际关系也更为复杂。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无法快速完成角色转变,依然以学生的意识、思维去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公司领导之间的关系,甚至还出现了个别学生不服从企业管理、不接收上级领导指正批评等现象;另外,部分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以至于其在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进行解决;当工作中受到委屈时,只会消极对待;在工作中不知道如何与同事沟通、协调等。

第五,自我管理能力差,工作缺乏计划性。中职生在岗位实习的过程中,缺少了学校的管理,部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常常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电子游戏、网络等方面,还有的学生甚至沉迷其中,耽误了正常的工作和休息,以至于其无法按时上班,或者上班效率低下等,根本无法达到岗位实习的目的。

二、“三全育人”体系下中职学校岗位实习德育路径探究

“三全育人”体系下,遵循“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全面加强中职生岗位实习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重点。鉴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中职学校岗位实习德育的有效性。

(一)强化认知,完善岗位实习阶段德育教育机制

根据 2025 年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实习时间累计不超过 6 个月,可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阶段安排,校外企业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 3 个月。因此,在中职院校中,岗位实习活动占据了学生 1/6 的学习生涯。鉴于岗位实习的特点,学校应遵循“三全育人”的原则,高度重视中职生岗位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

首先,打造“三导师”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引导者。尤其是在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学校辅导教师,以及企业师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德育情况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强化岗位实习阶段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体来说,学校应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专职指导教师,通常由学生在校期间的班主任担任。该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跟踪指导,及时了解中职生在岗位实习期间的安全情况与思想动态,帮助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便于其能够正确对待工作、对待学习等;同时,从岗位实习企业的层面上来说,应遴选出具备责任心、工作能力出众、具备风险精神的企业师傅参与其中;最后,还应在企业师傅、专职辅导教师的基础上,增加具备心理辅导资质的教师,努力为学生打造“三导师”的师资队伍;最后,“三导师”师资队伍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还应明确各个教师的职责分工,并定期走访学生所实习的单位,针对思想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制定德育教育方案。

其次,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为了强化中职生岗位实习的德育工作,学校还应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纳入到岗位实习的过程和结果考核中,以此提升学生德育效果。具体来说,学校和企业双方应基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职责素养等内容均纳入到学生的总体成绩中。针对考核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可利用发放奖金、事迹宣传、评优评先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德育积极性;针对德育教育表现比较差的中职生来说,可通过跟踪调查、制定思想教育提升方案等方式,以此强化其德育的效果[2]。

(二)强化岗位实习前德育工作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中职生在岗位实习中出现的德育问题,学校在学生开展岗位实习工作之前,就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做好学生的实习前德育工作。具体来说,中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体系下,全面加强中职生岗位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鉴于此,中职院校必须不断开展深入调查,了解中职生在岗位实习期间面临的德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岗位实习阶段德育教育机制、强化岗位实习前德育工作、加强岗位实习过程管理、打造常态化的德育辅导基地等方式,不断提升中职生岗位实习期间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穆瑞兵.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企业实践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 —— 以 唐 山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为 例 [J]. 工 业 技 术 与 职 业 教育,2023,21(3):97-100.

[2]李英梅. "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路径探究[J].职业,2023(18):67-70.

本文系 2024 年福建省漳州市第十期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三全育人”体系下中职学校岗位实习德育路径探索》(课题编号 zdy242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