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强国视域下深圳特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与路径研究

作者

谢国兰

深圳大学

一、引言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师评价的第一要义,决定着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中教学、科研、立德树人、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认同,并表现出相对应的科研精神和育人态度。深圳特区高校师德师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主管部门和党建部门等。作为深圳特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成果的深圳精神,不仅保证了深圳特区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而且大大推动了深圳特区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利用党建工作推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也会反过来促进党建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体和关键是教师,评价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和办学水平的标准是师德师风。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通过对知网等检索发现,目前对于深圳特区高校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总体不算太多,大多数停留于理论探讨和分析。同类课题也是理论探讨较多,鲜有对理论范式构建和路径探索的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相对较大。本研究有别于以往的相关课题,它关注深圳特区高校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范式重构和实施路径的开辟。同时,师德师风评估制度建设相对薄弱,评估多体现在思想层面不易量化,相应的评估标准不够,监督管理力度也不足。因此,深圳特区高校党建引领师德师风的评价机制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国家的政策决策和深圳改革开放的经验,以“教育强国”理论为框架,旨在构建深圳特区高校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路径和评价机制。

二、深圳特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立业之本、从教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明确要求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守“四个相统一”,并强调“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地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指挥棒效应,其评价导向对地方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的评价体系往往过度侧重教学工作量与科研成果数量,而忽视了教学与科研质量的考量。在此导向机制下,地方高校教师更倾向于追求数量以获取晋升机会,导致粗制滥造的科研成果、应付式教学等负面现象频发,师德师风建设环境日趋弱化。深究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源在于教师内在素质与外在社会影响的共同作用,塑造了整体建设大环境。在内在素质方面,越来越多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校园到校园、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必然伴随角色转变的阵痛期。这一过程也易引发对高校教师身份的认知迷茫,其教育事业的认同感、教学科研的敬畏感以及团队建设的参与感均在此阶段形成自身教育理念。若引导不当,极易出现角色认知偏差及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从外在因素分析,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潮也渗透至大学校园,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环境产生冲击。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当前,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主动适应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待与新向往。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根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质量的高度决定人才培育的厚度。而教师素质与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正是衡量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尺。近年来,国家通过持续努力使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面向未来,高校亟需把握高等教育普及化纵深发展的时代脉搏,因势而谋建设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以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层次、高水平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教育强国视域下,地方高校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旨在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加强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涵,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促使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因此,深圳特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为日常党建活动提供方法论指导;同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教师头脑,引导其精准把握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与“四个引路人”的深刻内涵。本研究将探索在实际党建工作中构建“大党建”体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政治引领作用。

三、深圳特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机制与策略

在新历史方位下,党的建设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注入了更丰厚的理论滋养与更坚实的实践支撑。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应把握这一契机,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使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深度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制度建设、思想引领和组织协调方面的三重优势,持续完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全面激发教师主体意识,着力营造崇德尚能的育人氛围。

学校党委应定期专题研究师德师风工作,着力做好顶层设计与制度框架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办法及细则,构建权责明确的责任体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纳入学校支部党建考评体系。同时,要突出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教师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党建引领格局。党组织须以党建工作引领内涵发展,扎实推进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提升,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充分发挥师德师风管理制度与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长效化、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将师德师风要求深度融入职称评审、年终考核、晋升提拔等环节,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效。

在新时代,为进一步强化教师地位与权利,维护教师职业尊严,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必须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氛围。首先,要以教育部党组书记为核心,依托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价值整合作用,激励广大教师争当科研成果的创造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崇高思想的践行者,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厚植尊重文化、崇尚人才的风尚。其次,要发挥党组织的价值引领作用,善用网络资源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与全体教师的崇高形象,同时强化各部门对舆论报道的监督,引导社会正确认知师德师风标准、深入了解高校教师的角色与工作,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尤需持续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针对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制度不健全、教师主体意识淡薄及建设氛围不足等问题,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思想导向、队伍支撑、制度建设和组织协调优势,通过完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激发教师主体自觉性、培育崇德尚教的建设氛围,最终切实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任务。

四、深圳特区高校师德师风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考核评价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不仅关乎教育发展质量与改革导向,更是衡量师德师风建设成效的关键标尺。当前,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度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尚待健全,其科学性与规范化程度均有待提升。具体审视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系统性不足。部分高校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时,指标设置的层次性未能充分彰显,仅停留于宏观层面的规范界定,缺乏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深入剖析,指标间关联松散,未能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二是典型性欠缺。部分高校设计的教师考核指标,未能精准刻画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水准。政策性指导内容难以有效融入量化考核标准,道德层面的要求未能细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考核实践中多倚重师德失范行为作为警示红线。三是主观性过强。当前一些高校的师德师风考核,仍以综合述评为主要方式。该方法缺乏多维评价指标的客观参照,主观印象权重过大,导致考核结果难以有效反映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真实水平与实际状况。

党管人才,地方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需进一步强化各级党组织的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依托学校教工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机制,实现层层传导与辐射,将师德师风建设深度融入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当前,基层党建融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缺乏强有力的长效机制保障,具体表现为:第一,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设计针对性不足,未能明确提出培育教师道德素养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具体要求;第二,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协同性不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核心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路径关联度不足,导致两者融合度较低,多停留于按部署组织流程化活动,未能形成有效协同;第三,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激励性欠缺,致使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

学校党委构建群众参与的干部队伍管理体系,每年组织群众对中层以上干部开展评议,对其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和满意度进行测评,使群众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监督员,强化干部自觉履行师德师风带头作用的意识。同时,应积极探索其他既人性化又高效的教师师德师风评估与反馈机制。建立规范、合理、科学的评估反馈体系,及时评估和反馈深圳特区高校师德师风状况,发现并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调整优化,从而促使教师对标对本,自觉争当“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因此,首要任务是完善评估反馈制度建设,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估标准体系,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形成常态化运行机制。其次,构建适宜的评估反馈平台,拓宽评估信息反馈渠道。

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教育理念持续更新、社会环境快速变迁以及师生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师德建设本身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逐步深化的长期、渐进过程。师德建设永远在路上,既不能期待短期内一蹴而就,也无法通过一次性努力实现一劳永逸,必须与时俱进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挑战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学创新。为此,应将传统师德文化中的师道尊严、育人责任等核心价值,与新型教师角色所强调的创新教学、终身学习和数字素养相结合,建立健全一套生动、有效的长效机制,涵盖定期培训体系、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反馈平台等具体措施,并充分考虑地方高校在资源禀赋、发展定位和区域文化等方面的特色,以确保机制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柴曙瑛 . 思变促笃行聚力育美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江苏教育,2020 (1).

[2]方守恩 . 以一流党建引领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思想理论教育,2020(9) .

[3]李亚娟,马小龙. 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16)

[4]马跃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9 ( 6)

[5]秦在东,王威峰. 以党的建设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8( 9) .

[6]王继红,匡淑平 .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20(5 ).

[7]吴平,曾德军 . 教学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9 ( 5)

[8]袁进霞 . 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 .

[9]张戈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 逻辑机理 价值表征和实践进路[J]. 云南社会科学,2020(2).

[10]郑晓东,肖军霞 . 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 8).

作者简介姓名:谢国兰(1981 年12 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广东省 单位: 学历:博士在读 研究方向:教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24101480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