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碎片化、即时性阅读成果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吴晓燕
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一、引言
信息技术发展使学生阅读习惯从传统连续深入转变为碎片化、即时性阅读。碎片化阅读是短时间内获取处理信息,忽略背景上下文。即时性阅读强调获取后立即处理反馈,重时效实用,忽略深度广度。当前学生已习惯这种阅读方式,虽便利但带来只关注表面、追求新鲜热度、忽略真实可靠等问题。教育者不能简单否定,而应重新思考学科教学方式,将这种阅读融入教学以提高效果。
二、碎片化、即时性阅读的定义与特点
(一)定义
碎片化阅读是指读者在短时间内,通过快速浏览、筛选和摘取信息的方式,获取所需的核心内容。这种阅读方式往往不需要深入到文本的整体结构中,而是直接关注于文本的关键信息。与此同时,即时性阅读强调的是信息的实时性和时效性。读者在获取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阅读、处理和反馈,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和兴趣。
(二)特点
在碎片化、即时性阅读中,读者往往只花费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获取所需的信息,这种快速的信息获取方式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需求。由于信息量的巨大,读者必须学会筛选和选择,因此他们往往只关注于对自己有用或有兴趣的信息,而忽略其他内容。这种阅读方式可能导致读者只关注于信息的表面内容,而忽略了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但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它也为读者提供了与其他人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影响
碎片化、即时性阅读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社交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高了信息的获取效率,使人们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这种阅读方式也可能导致人们的注意力分散,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三、学科教学现状
(一)当前学科教学的方法
当前学科教学方法呈现多样面貌。一方面,不少学科仍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像讲授法、示范法和问答法等,这类方法以教师传递知识为主,着重学生知识积累与记忆。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发展促使互动教学法渐受青睐,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注重学生参与,能培养其思维、分析与合作能力。此外,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兴起,教师可借助网络资源与数字技术扩展教学内容,以丰富材料生动呈现抽象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方式,让其能按自身节奏和兴趣学习。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
数字化与社会化因素正重塑学生学习习惯。其一,数字化时代自主学习愈发普遍,学生借助互联网和设备自主获取处理信息,随时随地学习,更积极主动掌握知识。其二,学生多任务处理能力逐渐发展,学习时多项任务并行虽可能分散注意力,但也有助于培养该能力,不过过度多任务处理会影响深度思考与专注力。其三,学生倾向于短时集中学习,可能受碎片化信息获取方式影响,短视频等形式成首选,但长时分散学习会使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完整。教育者和家长应适当引导,助学生平衡习惯,发展全面学习能力。
(三)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当今学科教学中一些问题亟待关注解决。其一,碎片化学习突出,虽能提高效率,但易使知识体系零散,学生难将零散信息整合成有机框架。其二,快节奏、即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关注信息表面,忽略深入分析等,影响解决复杂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三,技术过度依赖需警惕,数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过度使用可能让学生丧失实际操作和实践机会,如模拟实验无法替代真实体验。教育者应重视这些问题,努力寻找平衡,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深度思考及实际操作能力,以应对挑战。
四、碎片化、即时性阅读成果的融入方式
(一)融入策略
为了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挑战,教育者可以采取一系列融入策略。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吸收。其次,鼓励深度阅读是关键。尽管碎片化学习有其优势,但深度阅读依然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核心。通过提供长篇阅读材料、组织讨论和反思活动,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最后,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方法的调整
调整教学方法是适应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步骤。首先,项目式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方法。鼓励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促使他们在整合信息和思考时达到更深层次。其次,微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碎片化阅读的特点。设计一系列短小、精炼的微课程,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核心概念和技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短时间集中学习的需求。最后,实时反馈是利用数字技术的好方法。通过即时的反馈和建议,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向,确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偏离轨道。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
为了支持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教育者可以整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首先,建立一个数字资源库,收集和整理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材料,从文章到视频、从动画到模拟实验。其次,社交媒体平台可以用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微博、微信、QQ 等平台,组织学习小组和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激发更深入的思考。最后,设计在线测试和评估工具有助于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五、实践研究
(一)研究方法
在本次实践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手段,以期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
对碎片化、即时性阅读在高 参考了多篇文献。刘彩新称“碎片化”阅读教学可助学生高效吸收理解知识,但 尚耀武探讨开展碎片化阅读教学实践策略,如创设情境等以提 境教学 整本书阅读教学角度,提出教师应依学生情况灵活运用教学 爽红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探究阅读教学,指出要培养学生多种素养。龚鑫鑫从 探讨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总之,碎片化、即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潜力大,但需教 研究确保教学科学有效。
2. 问卷调查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对碎片化、即时性阅读的态度,我们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问卷。该问卷共包含 20 个问题,涵盖了学生的基本信息、阅读习惯、学习方法和对碎片化、即时性阅读的看法等方面。
3. 深度访谈
除问卷调查外,研究采用深度访谈这一定性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获取其真实感受、态度与看法,为研究提供丰富细致的数据。访谈对象为 20 名来自不同班级和年级、具有不同学习背景与经验的学生,以此保证结果全面客观。访谈收获颇丰,学生普遍喜爱碎片化、即时性阅读,认可其便捷高效,但也指出存在知识不系统、信息过载问题。此外,学生还提出建议,希望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深度学习与实践应用,助力他们全面深入掌握学科知识。
4. 实验教学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碎片化、 科教学 的实际效果,我们决定进行实验教学。此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如何最有效地融入这 策略。 实验设计上,先选取 6 个学术成绩、学习习惯和背景知识较均衡的班级 正客观。接着将 6 个班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 3个班,实验组采用融入碎片化 组用传统教学法。在一个学期里,两组学相同课程,实验组教师融入大量相关阅读 找分享,对照组主要用教科书。实验结束后,通过统一考试评估学习效果,还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态度和看法。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围绕碎片化、即时性阅读展开,涉及学生、教师、家长三类群体。学生是核心对象,选高年级语文学生,他们有稳定学习习惯且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是此类阅读主要受众,为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教师是教育主导者,选部分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深度访谈,了解其对这种阅读方式的教学看法与应对挑战的方式。家长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者,对部分家长问卷调查,以知晓他们对这种阅读方式的看法及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期望。
(三)研究过程
1. 前期准备
在正式开始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综述,以确立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同时,我们也设计了问卷和访谈提纲,确保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本次研究中,数据收集至关重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两种方法。问卷调查选在学期中期(3 月 1 日- 31 日)进行,此时学生对教学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体验。问卷涵盖学生基本信息、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内容,共发放 600 份,回收 520 份,有效问卷 500 份,有效率 83.3%。结果显示,约 70% 学生喜欢碎片化、即时性阅读,60% 认为融入该阅读方式的教学更有趣,30% 觉得知识不够系统、易信息过载。深度访谈选取 20 名学生和 10名不同背景的教师,围绕学习与教学体验、对这种阅读的看法建议等展开。学生大多欣赏新教法,但也困惑知识整合应用。教师普遍认为能提高学生兴趣动力,但需付出更多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准备。
3. 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阶段,我们选择了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教学中融入了碎片化、即时性阅读的成果,而对照组则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持续了一个学期。
4. 数据分析
在数据收集完毕后,我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下是我们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问卷数据分析方面,借助统计软件对 500 份有效问卷处理,关键数据显示,70% 学生喜欢碎片化、即时性阅读,60% 认为融入该阅读方式的教学方法更有趣,30% 感觉知识不够系统。访谈内容分析上,对 20 名学生和 10 名教师访谈内容编码分类。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优点是贴近生活、有趣,缺点是部分学生不知如何整合应用知识。教师觉得优点是能提高学生兴趣动力,缺点则是需更多教学设计与准备时间 。以下是学生和教师对新教学方法优缺点的饼图:
学生和教师对新教学方法优缺点

5. 结论提炼
基于问卷和访谈分析得出关键结论:多数学生对碎片化、即时性阅读持积极态度,认为便捷高效,融入教学能提升其学习兴趣与动力。多数教师虽认为融入该阅读方式需付出更多努力,但觉得值得,因其能提高学生兴趣并助其适应信息环境。不过,有效整合应用知识是挑战,家长也期望学校提供系统深入的教学内容。因此,未来教学改革有两个方向:一是探索更好融入该阅读方式的方法。二是加强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确保其获得系统深入学习体验,这些结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四)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呈现了碎片化、即时性阅读背景下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不同态度与期望。学生态度多样,多数积极,认为便捷高效,但部分担忧知识体系不完整。教学效果上,适度融入该阅读成果的实验组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更高,学习成果略优,表明其可提升学科教学效果。教师普遍认为这是教育趋势,但指出如何恰当整合成果有待深入研究。家长则期望学校教学能平衡,既满足学生碎片化阅读需求,又能让学生获得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为后续教育实践提供了参考方向。
六、实践研究的效果分析
(一)学生的反馈
学生们积极反应了融入碎片化、即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变化。首先,他们普遍感受到了学习积极性的增强。这种教学方式更贴近他们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其中,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和教师讲解,他们开始主动搜索和整合网络上的文章、视频以及动画等资源,使学习变得更加丰富有趣。然后,学生们也逐渐认识到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二)教学效果的提升
实验结果显示,融入碎片化、即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在学科知识掌握、应用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成果,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更好的表现。其次,教学互动得到了增强。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教学过程更具活力,吸引力和趣味性。最后,教学策略得到了创新。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完善新的教学策略,如微课程设计、项目式学习以及实时反馈机制。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
融入碎片化、即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引导了学生学习习惯的积极变化。首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增强。由于这种方式要求他们更主动地寻 他们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其次,多任务处理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需要同时处理多种任务,如听、说、读、写和互动,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最后, 学生们开始更加追求深度学习。尽管他们喜欢碎片化、即时性阅读,但逐渐认识到深度学习的价值,开始更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七、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得出了几个主要的发现。首先,学生对于融入碎片化、即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持积极态度。他们普遍认为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成果、 参与度和满意度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提升。这表明碎片化、即时性阅读成果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最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他们更加注重自主性和多样性,开始更追求深度学习和实践应用,这表明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对未来教学的建议
基于研究发现,为更好应对未来教学挑战提出以下建议。其一,教育者要平衡碎片化与深度学习,二者在学生学习中均作用重大,未来教学应努力探寻二者平衡,让学生兼具碎片化学习的便捷与深度思考探索能力。其二,持续创新教学策略是关键,面对碎片化、即时性阅读影响,教育者需创新策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如采用微课程设计、项目式学习和实时反馈等方法。其三,教育者培训至关重要,为更好融入相关阅读成果,教育者要持续培训学习,提升教育技能与素养,以应对新挑战。
参考文献
刘彩新 . 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教学实践 [J]. 中学语文 ,2023(12):25-26.尚耀武 . 高中语文开展碎片化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J]. 格言 ( 校园版 ),2022(30):47-49.
[3]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J]. 吕明彧. 品位·经典,2023(01)
[4]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四个法宝 [J]. 王艳艳.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学术刊),2023(03)
[5]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J]. 林奇霞. 华夏教师,2023(05)
(基金项目:2024 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0253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