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赋能下新加坡高校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对云南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启发

作者

王元元

云南师范大学 650500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智能技术正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为音乐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加坡高校在教育理念和模式上不断创新,积极融入AI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云南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可借鉴新加坡高校的经验,结合自身特色,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优化。

二、新加坡高校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

2.1 坚持“优中选优”的选拔原则

新加坡高校坚守“优中选优”原则,设高水准入学门槛。本地学生需持A-Level成绩或理工学院毕业证等;国际学生强调英文水平,如南洋理工大学要求中国高中毕业生雅思6.0以上或SAT 1900分以上,新加坡国立大学金融工程硕士的语言要求雅思7.0以上或者托福105分以上等。同时提供特殊人才培养计划,如南洋理工大学的“卓越学者计划”(含“大学学者计划”“复兴工程计划”“杨振宁学者计划”),按学科设培养目标;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大学学者计划”,要求学生以70%专业课程+30% USP课程(跨学科课程)完成学业,培养学术潜能与创新力。

2.2 构建以跨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新加坡高校以跨学科人才培育为目标,南洋理工大学校长提出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和文化适应力的全球公民”,新加坡国立大学也强调跨学科教育对人才培养和社会变革的意义。课程内容上,南洋理工大学增设跨学科协作核心课程,以全球问题为导向,要求综合知识解决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为本科生开综合性科学课程,助其形成跨学科思维。课程实施以跨学科研讨为主,强调小班授课、小组讨论,鼓励跨学科学生互动,对师生要求较高。

2.3 形成本科生科研的长效机制

南洋理工大学推出“本科生校园科研体验项目”,要求学生按选题注册、参与培训、参加比赛、海报展示等流程,最终提交成果与反思报告。同时开展“学院研究项目”“跨学科研究项目”“校企实验室与研究所研究项目”等多样化活动,满足不同科研需求。此外,为学生配专门导师,鼓励加入学术共同体,加强与同辈指导者合作,支持参与海外交流以拓宽视野。

2.4 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路径

新加坡高校加强学生学术训练,鼓励与企业对话,通过校企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或产品研发,让学生了解真实工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如南洋理工大学鼓励学生用校企合作实验室完成毕业项目,与科技城企业深度合作。同时搭建多元化实习平台,合作涵盖学术实习、项目咨询和共同研发,学生中后期实习多由企业提供。

三、数智技术在新加坡高校教育中的赋能体现

3.1 智能教学辅助与个性化学习

数字智能技术在新加坡高校教育中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教学辅助系统。例如开发出智能音乐教学软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与练习内容。学生在使用虚拟乐器练习时,软件可实时监测演奏的准确性、节奏把握等,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如同拥有专属音乐教师。同时,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数字智能技术能够精准推荐适合学生的音乐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提高学习效果。

3.2 音乐创作与分析的创新工具

借助数字智能技术算法,音乐创作变得更加便捷与多样化。新加坡高校学生可以利用AI音乐创作软件,输入创意想法,如主题、风格、情感基调等,软件便能生成相应的音乐片段,为创作提供灵感与素材。AI还能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声、节奏等元素,提升音乐鉴赏与分析能力。

3.3 推动教育模式变革

数字智能技术技术推动了新加坡高校音乐教育从传统的线下课堂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随时随地学习音乐课程,参与互动交流,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线下课堂则更加注重实践操作与面对面指导,线上线下相互补充,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四、云南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现状

4.1 人才选拔方式

云南高校音乐专业人才选拔主要通过专业艺考和高考文化课成绩,相对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知识,但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上存在一定局限性,缺乏像新加坡高校那样多元化和针对性的选拔机制。

4.2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多以传统音乐专业课程为主,跨学科课程较少。在音乐理论、技能训练等方面有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但在结合时代发展和新兴技术方面有所欠缺,未能充分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音乐人才的需求。

4.3 科研实践情况

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科研项目和平台不足,缺乏完善的科研指导和激励机制。学生在科研能力培养上较为薄弱,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研究中。

4.4 产学研合作程度

与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合作不够紧密,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缺乏接触实际音乐产业需求的机会,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够。

五、新加坡高校经验对云南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启发

5.1 优化人才选拔机制

借鉴新加坡高校“优中选优”和多元化选拔的理念,云南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选拔中,除了专业考试和文化课成绩外,可增加面试、综合素质测评等环节,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针对不同方向的音乐专业,设置更具针对性的选拔标准,如对于音乐创作方向,可重点考察学生的创作才华和创意能力。

5.2 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

以新加坡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为参考,云南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增加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例如,开设音乐与科技、音乐与文化产业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将AI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进行音乐创作和教学的能力。

5.3 加强本科生科研实践培养

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实践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设立校内科研基金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加强科研指导,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方法学习和实践操作。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科研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5.4 深化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音乐企业、文化机构等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实践教学、学生实习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产业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借助企业和社会资源,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支持,促进学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

六、结论

在数智赋能的时代背景下,新加坡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为云南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希望能借鉴新加坡辩证运用数智赋能技术的成功经验,服务于云南高校音乐专业教学,通过优化人才选拔机制、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加强本科生科研实践培养以及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借鉴与改革,来助力云南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音乐人才,推动云南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地方文化建设和音乐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在改革过程中,云南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音乐专业教育的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