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课堂中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亚军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中学

初中历史课程既传授历史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公民责任感。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进,单一的知识灌输模式已难以满足综合素养发展的需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学目标由知识掌握拓展为能力与品格培养。然而,目前课堂仍存在内容割裂、方法单一、评价片面等问题,影响学生历史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形成。围绕核心素养,科学制定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已成为当前历史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探究能力、价值判断与公民责任意识、综合运用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学生应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事实与背景,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具备提出历史问题、分析史料、独立判断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与社会责任感;并能将历史知识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1]。

(二)当前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存在四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割裂,教师忽视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与横向比较,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二是仍以讲授式教学为主,缺乏互动与启发,学生主体地位不足;三是学生探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不足,约 70% 学生表示课堂以记忆与练习为主,缺乏对历史深层次问题的分析;四是评价机制单一,主要依赖选择题和填空题,忽视对历史理解与综合能力的考查,难以有效促进核心素养培养。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一)明确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历史课堂需依据核心素养要求,构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发展性目标为框架的教学目标体系[2]。例如: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世界近现代史主要事件节点及其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历史地图、史料分析、历史情境模拟等方式完成问题探究;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设计“辛亥革命意义再评价”“抗日战争胜利的现实价值”等专题讨论;发展性目标则注重学生历史学习自主性培养,如鼓励学生每月撰写一次300 字以上的历史时评。

(二)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

在课程内容方面,教师应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与整合,结合地方历史资源和社会热点。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相关内容时,引入地方博物馆馆藏的相关实物资料,或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纪念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优化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利用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调取高质量视频课程、虚拟实景导览、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教师还可以自建课件库与史料数据库,包括地图、图表、音频资料等辅助学习材料,丰富课堂形式。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形式

情境创设与故事化教学是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编写历史小剧本,如通过“南京条约谈判现场模拟”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历史人物处境,锻炼历史解释与价值判断能力。史料分析与探究式学习方面,教师可提供一手史料、图片、统计数据等,并设计“从史料中找线索”环节,培养学生证据意识。例如分析《清末新政奏折》原文,要求学生总结改革内容与影响。问题导向与合作学习则通过小组任务设定实现,如在讲解“新文化运动”时,分组调查胡适、陈独秀等人物主张,并进行成果展示。项目学习与跨学科整合方面,可开展“历史与地理结合”或“历史与语文结合”主题课程,如设计“红色旅游路线规划”项目,将历史事件、地理知识和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

(四)完善课堂评价与反馈机制

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首先,明确评价维度,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水平、情感态度等三方面。评价形式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如课堂小测验、学习单填写、讨论表现记录;终结性评价则包括单元测验、专题研究报告、历史实践活动总结[3]。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建议采用“历史素养档案袋”模式,每名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记录平时作业、研究报告、课堂表现、社会实践记录等,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反馈数据应定期汇总分析,为后续教学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策略应用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一)教学实施路径

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需根据目标分解出具体教学任务。例如每学期设置“重大历史事件专题”4—6 个,每月安排 1 次主题探究课,每周至少1 次小组讨论课。课堂教学流程应包括“导入—讲解—探究—总结—评价”五个环节,明确各环节时间占比:导入 5 分钟,讲解 15 分钟,探究与讨论 20 分钟,总结与评价 10 分钟。课后学习安排应注重阅读推荐与拓展任务,具体如推荐《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相关章节,并布置历史人物小传撰写、历史地图绘制等活动。长期教学规划则需设立阶段性目标,如初一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初二形成史料分析能力,初三完成历史问题研究报告。

(二)学校层面的支持保障

学校应完善相关教学制度和评价标准,明确规定每学期开展历史探究课比例不低于总课时数 30% 。资源配置方面,建议配备专业历史教具室、图书馆历史资料区、数字化教室。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可设立“历史教学创新奖”“优质历史课评比”等激励项目,同时定期组织校本培训、外出学习和课题研究。校本课程与特色项目方面,可开发“本地历史与文化课程”,比如结合地方革命遗址开发相关学习模块。

(三)家校社会协同作用发挥

家庭教育在学生历史素养培养中同样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庭作业单等形式向家长普及核心素养理念,指导家长配合学生进行课外历史学习。社会资源利用方面,应积极与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建立合作机制,组织参观学习活动。家校社协同机制方面,可设立“历史学习共同体”,定期举办主题讲座、历史知识竞赛、研学旅行等。校外实践活动例如“走访革命纪念馆”“地方历史文化调研”等,可作为综合性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持续改进与推广机制

历史教学策略需要动态调整,建立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估机制。通过教师座谈、学生问卷、家长反馈等多渠道收集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成功经验应通过教学成果展、教师交流会等形式进行推广,形成区域性教育改革示范。建议建设区域性历史教学共同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结合教育信息化趋势,持续探索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支持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路径,提高历史教育现代化水平。

总结:初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课堂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切实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力、探究力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实现历史教育的科学化与系统化。未来需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全面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婷婷 . 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分析 [J]. 初中生辅导 ,2024,(30):55-57.

[2] 王有华 .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4,(26):41-42.

[3] 王艳 .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20):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