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工程常用水泥材料的质量检测

作者

梁莹

新疆交勘致远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830002

引言:近年来,随着公路建设规模的扩大,水泥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逐渐显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水泥质量问题导致的工程返工率高达 5%- 8%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立科学、系统的水泥质量检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公路工程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现行国家标准(如 GB 175- 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重点探讨水泥材料的常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要点,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可操作的检测指导,并为行业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1]。

一、 水泥质量检测方法

(一)强度检测体系

水泥强度作为核心质量指标,其检测需严格遵循 ISO 国际标准与 GB/T17671 规范。实验室检测包含两个关键阶段:(1)抗压强度测试:试件制备:采用标准胶砂(水泥:ISO 标准砂:水 =1:3:0.5 ),经行星式搅拌机混合后注入 40mm×40mm×160mm 三联钢模。振实工序采用频率 2800-3000次 / 分钟、振幅 0.75mm 的振实台完成 60 次双振。养护规程:脱模后试件置于 20±1 ℃恒温水槽养护 24 小时,随后转入温度 20±1qC 、相对湿度⩾95% 的雾室养护至规定龄期。3 天强度反映早期性能,28 天强度表征最终强度值。测试设备:使用精度等级 1 级的微机控制压力试验机,加载速率 2400±200N/s 。数据处理时取 6 个试件中 4 个相近值的算术平均值。(2)抗折强度测试:采用三点加载法同步检测,跨距 100mm ,加载速率50±10N/s 。抗折强度计算公式为 R=1.5FL/b3 ,其中 F 为断裂荷载,L 为支点间距,b 为试件宽度。质量控制要点: ① 振动时间误差 ⩽±5 秒 ② 养护湿度波动 ⩽±3% ③ 加载速率偏差 ⩽±5% ④ 试件对中偏差 ⩽0.5mm 某检测机构统计显示,温湿度失控会使 28 天强度偏差达 15%-20%[2]

(二) 凝结时间测定系统

采用标准稠度法进行精确测定:(1)标准稠度确定:使用维卡仪测定,当试杆沉入净浆距底板 6±1mm 时的水灰比即为标准稠度。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典型需水量在 24%-28% 区间。(2)初凝判定标准:试模内净浆经30 分钟养护后,每隔 5 分钟测试维卡仪试针沉入值。当初凝试针距底板4±1mm 时,对应时间为初凝时间,工程规范要求 ⩾45 分钟。(3)终凝判定标准:更换终凝试针,当环形附件在试体表面产生 0.5mm 压痕时判定终凝,国标限定 ⩽10 小时。现场检测需注意: ① 环境温度每升高 5C ,初凝时间缩短约 15% ②搅拌时间误差 ±10 秒将导致 2%-5% 的测试偏差 [3]。

(三)体积安定性检测

水泥体积安定性检测是控制硬化过程中异常膨胀的核心技术,主要针对游离氧化钙、方镁石及硫酸盐含量超标引发的体积不稳定问题。现行检测采用三级控制体系:(1)雷氏夹法(标准号 GB/T 1346):试件制备阶段需精确控制: ① 水泥净浆标准稠度用水量偏差≤ ±1% ② 装模时间控制在4 分钟内完成 ③ 雷氏夹指针间距初始值 B 测定精度达 0.5mm 。沸煮过程执行双阶段控制:30 分钟内匀速升温至沸腾,维持 3 小时恒沸状态,期间水位始终淹没试件。判定标准:煮后指针间距增值 C 值 ⩽5.0mm 为合格。实验发现,当 C 值超过 3.5mm 时,混凝土构件开裂风险增加 80% 以上。操作要点包括: ① 煮沸箱升温速率( 5±1 ) C/min ②冷却阶段禁止移动试件③ 测量使用分度值 0.02mm 的专用卡尺。(2)试饼法(替代性检测):试饼成型工艺要求: ① 直径 70-80mm 同心圆模 ② 中心厚度 10±0.5mm ③ 边缘渐薄至 1mm 。养护阶段执行双温区控制:前 3 小时 20±2 ℃环境预养护,随后转入标准养护箱。煮沸后通过三向光源检测: ① 无贯穿性裂纹 ② 无网状微裂纹(宽度 >0.1mm ) ③ 边缘翘曲高度 ⩽2mm 。(3)压蒸法(方镁石专项检测):针对氧化镁含量超标问题,采用高压蒸汽加速方镁石水化反应。试件成型规格 25mm×25mm×280mm ,经 24 小时标准养护后,置于 2.0MPa 饱和蒸汽压环境中持续压蒸 3 小时。质量判定标准:压蒸膨胀率 ⩽0.8% 。该检测对大型水工结构尤为关键,超标将导致混凝土服役 3-5年后发生结构性膨胀破坏[4]。

二 检测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1)取样代表性缺失

现行取样作业存在三大缺陷: ① 单点取样占比达 42% (据行业调查)② 袋装水泥仅抽取表层物料 ③ 散装水泥未执行分层取样。某检测机构对比试验显示,非规范取样组的强度离散系数高达 8.7% ,超出规范值( ⩽5% )75% 。

(2)设备精度失准

压力试验机常见三类误差: ① 轴向偏差 >0.5% (GB/T 17671 限定值② 加载速率波动 ±15% ③ 承压板平面度 >0.01mm 。温控设备普遍存在:

① 养护箱温度梯度 >2°C/m3 ② 湿度传感器年漂移量 ⩾3% RH ③ 记录仪采

样间隔 >30 分钟。

(3)环境控制失效

养护环境主要问题表现为: ① 温度日波动 >±3°C (标准要求 ±1% )② 相对湿度持续 <90%③C 浓度 >0.1% (加速碳化)。某高速公路实验室数据显示,温湿度超标组的 3 天强度发展系数降低至 0.82(正常值1.0±0.05 )。

(二)系统化改进方案

(1)标准化取样体系构建

① 袋装水泥取样:执行 GB 12573-2022 标准,500t 为一批次,采用旋转分层取样器在 20 个分布点抽取总量 ⩾12kg 样品,经四分法缩分至检测用量。 ② 散装水泥取样:使用气动取样钻在储罐深度方向按 0m 、3m、6m分层取样,每层取 8 个对称点,取样总量 ⩾20kg 。 ③ 样品处理:混合后立即装入防潮密封罐,标注 “混合样” 标识,2 小时内完成检测预处理。

(2)设备全周期管理

建立三级校准体系: ① 日检:压力机清零误差 <±0.1% FS ② 周检:加载速率偏差 <±1% ③ 月检:通过标准测力环进行系统校准。引入物联网技术:试验机配备实时监测模块,自动记录加载曲线并上传云端,当波形异常度 >5% 时触发停机指令。

(3)智能环境控制系统

① 养护设备升级:配置双压缩机制冷系统(控温精度 ±0.5% )、超声波加湿器(湿度控制范围 95±2% RH)、 CO2 洗涤装置(浓度维持< 500ppm )。 ② 环境监测网络:安装 8 通道温湿度记录仪(采样间隔 1 分钟)、热成像仪(监测温度分布均匀性)、自动补水装置(水位控制精度±1mm)。 ③ 应急处理机制:设置两级报警阈值(一级预警:温度偏差>±0.8°C ;二级报警:偏差 >±1.5C ),配备备用电源保障系统持续运行72 小时。

结语:

水泥质量检测是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本文分析了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关键指标的检测方法,随着智能检测技术(如 AI 图像识别裂纹、物联网远程监控养护环境)的普及,水泥质量检测将朝着高效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建议行业进一步强化检测标准执行力度,推动检测数据与工程质量的协同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国玲 .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原材料的试验检测及质量控制 [J]. 居舍 ,2021, (18): 29-30+48.

[2] 杨迎春 .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原材料的试验检测及质量控制 [J]. 工程技术研究 , 2020, 5 (22): 107-108.

[3] 王方芳 .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原材料的试验检测及质量控制 [J]. 科技视界 , 2019, (16): 203-204.

[4] 余广雄 . 公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A] 2017 年 3 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C]. 《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 , 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 2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