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郑娜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青云中学 271200
1.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必要性分析
1.1 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德育需求的关联性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伴随着生理的急剧变化,其心理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与可塑性。学生普遍经历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觉醒与同一性探索,情绪波动性大,对同伴认同的需求高涨,同时面临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惑以及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挑战。这些心理特点深刻影响着他们的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选择。例如,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冲动行为,违反校规班纪;同伴压力可能诱发从众行为,模糊是非界限;自我认同混乱可能影响责任感和诚信品质的建立。因此,德育工作若脱离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和有效引导,往往难以触及心灵深处,流于表面说教。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内在体验、情绪调节、人际技能和积极品质培养,恰恰为德育目标的实现(如培养责任感、诚信、友善、规则意识、抗挫折能力)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情感支撑,两者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上具有天然的契合点和互补性。
1.2 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越来越多的班主任认识到在德育中关注学生心理的重要性,并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班主任凭借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优势,能够敏锐察觉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异常,通过日常谈心、主题班会等形式尝试进行疏导,这种情感纽带和日常渗透是专业心理教师难以替代的。然而,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其一,专业素养不足是核心瓶颈。多数班主任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如倾听、共情、行为分析、危机识别与初步干预),难以科学区分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处理方式可能简单化或力不从心。其二,角色定位模糊与精力限制。班主任身兼教学、管理、德育等多重职责,工作负荷繁重,难以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深入进行心理层面的引导;同时,对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边界(如与专职心理教师的分工协作)认识不清。
2.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
班主任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方法自然融入班级日常运转和常规德育之中。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心理氛围是基础,通过建立民主、尊重、理解、接纳、安全的班级环境,制定体现人文关怀和共同协商的班规班纪,班主任以身作则展现积极情绪和健康心态,让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精心设计主题班会是重要载体,将道德议题(如诚信、责任、爱国、友善)与心理主题(如认识自我、情绪管理、有效沟通、应对挫折、珍爱生命)有机融合,运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团体讨论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在体验和反思中实现认知提升和情感升华。在学科教学协同中挖掘心育元素,尤其在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心理、价值冲突、社会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积极心理品质的熏陶。
3. 保障初中班主任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体系
3.1 提升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班主任作为渗透教育的关键实施者,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核心保障。首要任务是加强系统化、持续性的专业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将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组织分层、分类的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应聚焦初中生发展心理学、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初步应对、心理咨询基本理论与技术(如积极倾听、有效共情、非暴力沟通、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理念、危机干预 ABC 原则等),以及如何将心理学原理融入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培训形式应注重实践性和参与性,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工作坊等,避免纯理论灌输。其次,促进班主任的自我成长与心理调适至关重要。班主任工作压力大、情绪劳动强度高,学校应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定期组织减压活动、心理沙龙或提供个体咨询机会,帮助班主任掌握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和职业倦怠预防的策略,提升其职业幸福感和心理韧性。一个自身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能更敏锐地感知学生、更稳定地提供支持。最后,建立校内班主任学习共同体是提升素养的有效途径。鼓励班主任定期进行案例研讨、经验交流、读书分享,邀请校内心理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指导或督导,在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中共同成长,形成持续学习和反思的氛围。
3.2 完善学校层面的制度与资源保障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从顶层设计和资源配置上为班主任的渗透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明确职责定位与政策支持是前提。学校应在正式文件(如班主任工作条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中清晰界定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如观察者、支持者、初步干预者、家校沟通桥梁)和具体职责范围,明确其与专职心理教师的分工协作机制,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肯定其在此项工作中的付出与价值。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导向。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成效(如班级心理氛围营造、主题班会设计质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变化、危机事件有效处理、家校沟通效果等)纳入班主任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设立专项奖励,引导班主任重视并投入此项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与平台是基础保障。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购买心理学书籍、期刊、测评工具(需谨慎使用并解读)、团体辅导器材,支持班主任外出学习交流;建立便捷高效的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的沟通协作平台(如定期联席会议、线上沟通群、个案转介流程);为班主任设计和实施心育融合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便利。尤为关键的是,切实减轻班主任的非教学负担。学校应优化管理流程,精简不必要的会议、报表和行政事务,探索副班主任制或学生自主管理机制,保障班主任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学生、深入交流、精心设计教育活动,这是渗透工作得以深入开展的根本条件。
结论
本研究系统论证了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基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德育需求的内在关联,班主任通过将心育元素融入日常班级管理、行为问题处理及专项活动设计,并强化家校社协同,可显著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有效渗透亟需多层次保障:班主任需通过专业培训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学校应明确职责定位、优化评价机制并提供资源支持;同时需构建包含专家督导、校际协作及数字化资源的专业网络。唯有建立 " 个人 - 学校 - 社会" 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方能突破当前实践瓶颈,实现德育与心育的深度整合,最终服务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Z]. 2017.
[2] 俞国良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J]. 教育研究 ,2020, 41(3): 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