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张雪

山东省新泰市汶南镇第二初级中学

1. 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解析

1.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维度。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其具体体现为五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念(形成规则意识与法律思维)、健全人格(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性)、责任担当(树立家国情怀与公民义务意识)。这些素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学科知识、社会情境与实践行动深度融合,共同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1.2 核心素养导向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要求

核心素养导向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实现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的范式转型。教学目标需超越知识点掌握,聚焦学生价值判断、问题解决与实践参与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需突破教材局限,整合真实社会议题(如网络伦理、公共规则遵守等),创设生活化、社会化的学习情境;教学方式需摒弃单向灌输,转向任务驱动、合作探究与角色体验,激发学生主体性;评价体系需从结果性分数转向过程性观察,关注素养发展的增量与行为表现。

1.3 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特征

此类教学设计需具备四大特征:一是价值引领性,将政治立场与道德规范内化于情境分析;二是情境真实性,通过案例研讨、社会调查等连接课堂与社会;三是任务挑战性,设计如“社区治理方案设计”“法治情景剧排演”等驱动性问题;四是评价发展性,采用成长档案、行为观察等追踪素养养成。这些特征共同确保教学成为“知行合一”的素养孵化场。

2. 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与实践路径

2.1 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分层细化至单元与课时。例如,在“公民权利”单元中,目标应表述为“能结合真实案例(如隐私权纠纷),运用法律条文分析权益边界,形成依法维权意识”,而非仅“记忆公民基本权利”。目标设计需整合知识、能力与价值维度,突出可观测的行为动词(如辨析、倡导、践行),并体现素养的进阶性要求。

2.2 素养导向的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

教学内容需以“大概念”统整知识碎片,例如以“公平正义”为主线串联分配制度、司法案例与社会热点。通过引入“校园欺凌处置”“垃圾分类立法”等现实议题,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探究素材。同时,跨学科整合历史事件(如宪法修订历程)、文学素材(如《平凡的世界》中的道德困境),深化素养的多维渗透,强化学习的社会意义。

2.3 素养导向的教学活动与策略设计

教学活动应以任务为引擎,例如:设计“模拟人大代表提案”活动,引导学生调研民生问题并撰写建议书;开展“道德两难辩论”(如“救人反被讹该不该帮”),推动价值思辨;组织“法治微视频创作”,用新媒体传播法治理念。策略上综合运用角色扮演、案例深究、项目学习等,强调在合作中建构认知,在行动中升华认同。

2.4 素养导向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

课堂需构建开放、平等、安全的对话场域。教师通过“倾听者”角色鼓励质疑(如“为什么惩罚小偷可能侵犯人权?”),利用小组契约规范讨论秩序,借助思维导图、庭审实录等可视化工具深化理解。环境创设的核心是让课堂成为社会缩影,使学生在理性协商、情感共情中体验民主与法治的实践逻辑。

3. 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理念与原则:聚焦素养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需根本性转向:从“甄别筛选”转为“促进发展”。其核心理念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通过持续诊断、反馈与改进,推动学生素养的渐进式生长。评价原则强调四维统一:发展性(关注个体进步而非横向比较)、过程性(嵌入学习全程而非仅终端考核)、多元性(综合认知、情感、行为表现)、情境性(在真实任务中检验素养应用)。例如,对“责任担当”素养的评价,需观察学生在社区服务项目中的参与深度与问题解决实效,而非简单回答道德判断题。

3.2 评价方法与工具设计

评价方法需匹配素养的复杂性与内隐性: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讨论中的价值立场表达(如“是否尊重反对意见”)、合作任务中的责任分工表现;借助学习日志分析其法治思维的演进轨迹(如对“规则合理性”的反思深度)。表现性评价:设计仿真情境任务,如“校园纠纷调解庭”,从角色扮演中评估法治观念运用(证据意识、程序正义);通过“公共政策改进提案”评价政治认同与社会责任感。融合性工具:优化纸笔测试,增加材料分析题(如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辨析家庭保护与学校责任的边界);开发数字档案袋,整合微视频、调查报告、同伴互评等多模态证据,全景呈现素养发展。

3.3 评价主体多元化与反馈机制

打破教师单一评价权威,构建“三角验证”体系:学生自评:引导学生用“素养雷达图”定位优势与短板(如自评“在小组辩论中能否理性倾听”),培养元认知能力;同伴互评:通过结构化量表(如“合作贡献度”“观点创新性”)促进相互学习;教师评价:基于证据链(观察记录、任务成果、访谈对话)形成描述性评语,如“能运用宪法原则分析平等就业案例,但需加强维权策略的可行性设计”;社会参与评价:引入家长、社区工作者对实践行动(如普法宣传成效)的反馈关键机制在于即时性、建设性反馈:教师需在任务节点提供具体改进建议(如“尝试用更丰富的法律条文支撑你的观点”),并动态调整后续教学设计,实现“评价—教学—素养”的闭环优化。

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本质是从知识传授转向育人价值实现的系统重构。研究表明:设计逻辑需锚定素养转化,教学目标应表述为可观测的行为表现(如“分析维权案例”而非“记忆法律条文”),内容组织须通过真实议题(如社区治理、网络伦理)连接学科与社会;教学实施需强化实践载体,以角色扮演、法治情景剧、社会调研等任务驱动认知内化,在行动中培育责任担当与法治思维;评价体系需突破分数局限,构建嵌入学习全过程的证据链(如观察量表、成长档案、模拟法庭表现),结合多元主体反馈形成“教学—评价—改进”动态循环。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细化标准、城乡差异下的教学设计适配性、以及教师素养提升的配套机制,以推动课程改革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教育部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