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校地合作实践与路径建议
董剑虹
中共阜新市委党校 辽宁阜新 123000
阜新市作为全国首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历经近 20 年的实践,在校地合作领域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从科技成果转化到社会治理创新,从产业园区建设到人才培养共育,阜新市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阜新市高专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关系,为转型振兴注入强劲人才动能,助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战决胜。
一、以机制创新构建校地合作长效保障体系
建立“市级统筹 + 部门协调 + 园区落地”的三级推进机制。市级层面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校地合作领导小组,统筹战略规划和重大事项决策;部门层面由组织、人社、科技、教育、工信等相关部门组成工作专班,负责日常协调;执行层面依托各县区、产业园区、实训基地等平台具体落实合作项目。这种分层负责的机制已在多所高校与阜新市的合作项目中得到验证。
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设立阜新市校地合作专项基金,整合政府财政、高校自筹、企业投资和社会资本等多方资源。近两年市财政每年预算拨付 20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重点扶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平台建设和人才联合培养计划等三类项目。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资金投入,完善项目评审和投后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化人才双向流动制度。2023 年,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联合多个高校院所,创新实施“百名博士进百企”专项行动,累计引进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 168 名博士,精准对接服务 103 家科技型企业,促成 70 个专家团队开展深度科技合作,参与企业研发项目 58 项,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研发 47 项。8 月初,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联合举办“智汇阜地 • 共创未来”人才交流活动,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 20 所高校签订“阜新引才工作站”聘书,为深化校地融合、实现共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产业赋能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强化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阜新市定期开展企业技术需求普查和高校成果发布双对接活动,市科技局联合辽工程等高校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深入企业开展“技术诊断”,梳理共性技术难题。市科技局、税务局联合开展科技型企业优惠政策培训,面向 60 多家企业宣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政策。
共建专业化产业学院。阜新市支持辽工程等高校与重点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推行 " 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 " 的协同育人模式,由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教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开发课程体系。太平区与辽工程公法学院建立的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实践基地已初见成效,实现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
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阜新市四个优势产业,每个产业组建1 ~2 个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上下游企业参与的创新联合体,聚焦行业共性技术攻关,联合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太平区围绕新型材料、高端装备、新型能源、绿色食品等产业,与辽工程合作组建产学研联盟,转化科技成果,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校地合作示范园区。已经建成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全链条转化为核心,整合产学研用资源,园区重点布局与阜新产业转型方向契合的领域,如智能制造、环保装备、新能源材料等,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截至今年 5 月,科技园承办沈阳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活动,形成覆盖矿山安全、装备智能化等领域的30 余个科研平台。
三、以治理创新探索校地协同社会治理模式
推广“博士志愿者服务队”经验。以“品牌力”赋能“文明力”,多个志愿服务品牌闪耀阜新大地。3 月,辽宁省 2025 年度社会工作人才交流示范活动(阜新站)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举行。市委社会工作部与辽工程公法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为“博士志愿服务队”授旗,为社会工作宣讲团成员颁发聘书。博士志愿者服务队主要从事政策宣讲、纠纷调解、弱势群体帮扶等服务内容,在加强社会工作领域市校合作,研究探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深化“阜政通”平台校地合作。打造“阜政通”政务平台化解矛盾纠纷,探索“数字化”应用赋能城市治理,找准凝聚和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引入高校力量探索有特色、可复制、能推广的社会治理“阜新方案”,一是由高校专家、技术公司和政府部门多方工作,定期研讨平台升级方案;二是鼓励高校师生基于平台数据开发便民应用;三是将“阜政通”运行中的典型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不断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用户体验。
四、以挖掘保护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
深化查海文化遗址考古研究。阜新市与辽宁大学达成合作协议,由辽宁大学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整合考古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力量,联合开展考古研究,申报“查海文化遗址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阜新考古工作站,作为田野调查和文物整理的基础平台;举办“查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升学术影响力。同时,将考古研究与文旅开发有机结合,设计考古体验旅游线路、开发文创产品等,实现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双统一。
打造校地合作文化品牌活动。阜新市与多所高校联袂打造出三类品牌活动,一是举办“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文化复兴”高端论坛;二是策划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师生参与的“阜新之夏”文化艺术节;三是筹办“查海文化”文创设计大赛。5 月由市文联与辽工程启动的校地合作暨“墨香润杏坛 古韵育新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活动,围绕传统文化课程开发、艺术实践基地建设、非遗进校园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既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又提升了“厚道阜新”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
开发红色教育资源与研学路线。阜新市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和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可与高校尝试合作开发特色研学产品,参与工业遗产调查和价值挖掘;设计“阜新工业记忆”研学路线,涵盖煤矿遗址、机械厂区等代表性场所。辽宁大学与阜新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有合作意向,可将其延伸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领域。同时,将红色研学与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相结合,打造具有阜新特色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服务全省乃至全国的学生研学需求。
作者简介:董剑虹(1968 年—),性别:女,籍贯:人,民族:汉族,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本文系2025 年度校级课题项目,项目名称:阜新市校地合作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XDX2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