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招并举 助力强记

作者

朱晨逸

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关键词:记忆认知规律 初中语文背诵 策略重构 实证研究

一、研究缘起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石,在夯实字词基础、深化文本理解、丰富知识储备及提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背诵承担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功能。

然而,当前初中生普遍面临背诵效率低下、遗忘速度快等困境。任教班级学生完成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在背诵中遇到的困难, 23.46% 对背诵没有兴趣很枯燥, 25.37% 背得很慢太耗时, 30.10% 背完以后遗忘快, 21.07% 认为内容很难背。记忆认知规律研究指出,人类信息加工需经历编码——存储——提取三阶段,而传统背诵模式在编码深度、存储结构及提取路径上存在显著缺陷。基于记忆认知规律,从信息加工理论、遗忘曲线机制及工作记忆容量限制等心理学视角分析,当前初中背诵教学存在三大突出矛盾:机械重复与认知规律的冲突,短期应试与长期记忆的矛盾,个体差异与统一教学的失衡。

本研究以工作记忆模型及遗忘抑制机制为理论框架,通过重构背诵策略体系,实现从“经验型教学”向“认知科学导向教学”的转型。以任教的两个班级为样本,系统验证策略重构对背诵效能的提升作用,旨在帮助学生跨越背诵障碍,享受背诵乐趣,为语文背诵教学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的解决方案。

二、理论基础

1. 学习动机理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如同磁石,吸引着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海洋。当学生对背诵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将被充分激发,背诵效率自然水涨船高。

2. 记忆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遵循“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因此,及时复习与间隔复习成为巩固记忆的关键。

3. 组块编码策略: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但通过组块化策略,我们可以将信息量有效扩展,提升记忆效率。组块的大小、复杂度及熟悉度因人而异,优化组块方式,让背诵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三、策略实践

1. 激发兴趣,点燃背诵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我尽可能地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记忆心理学认为,自我参与程度是学习动机强度的一种表现,自觉自愿,乐意学习,自我参与的程度高,记忆的效率就高。于是,今天,我对小A 说,你看成绩比你好的小 B 两天前就背完了,激发小 A 的竞争意识。明天,我对小 C 说,你看成绩不如你的小 D 都已经背完了,刺激小 C 的危机意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慢慢调动起来,班级里也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背诵竞赛风潮。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我还经常设计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背诵汇报比赛等。比赛中,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也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方式灵活且富于变化,给学生带来了背诵的乐趣,极大地激活了学生背诵的内驱力。

2. 集中分散,优化时间分配。

一般来说,相对集中一段时间背诵同一个内容,记忆的效果更好。我规定第一组学生在20 分钟之内背完《马说》,第二组学生在一天之内背完。在检验结果时,限定时间内集中背诵的学生总体的记忆效果优于没有限定时间分散背诵的学生。但在第二组中,集中背诵又在一天的时间中不断地分散复习的学生背诵效果最好。结合遗忘规律,需要合理安排集中背诵与分散复习的时间。在背诵初期,内容越容易、兴趣越浓、动机越强,应该集中时间攻克难点;在背诵后期,需要通过分散复习巩固记忆。这样记忆的效果才最好。

3. 及时间隔,对抗遗忘曲线。

学生在背诵《送东阳马生序》时非常困难,检查时遗忘率特别高。我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布置学生在背诵后的第一、三、七天分别进行复习,每次复习时间递减。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采用此方法的学生记忆保持率明显高于未采用此方法的学生。这就是遗忘“先多后少,先快后慢”的规律,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也很多,后来逐渐缓慢和减少遗忘内容,最后接近水平,几乎不再遗忘。因为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最多,背诵最好在 24 小时内进行复习。如晚上识记过的内容,第二天早上复习效果更佳。因此在背诵过程中,要注意调整记忆的时间,及时进行复习,也就是“及时扶起倾斜的墙”。但“及时复习”并不能一劳永逸,还要安排好间隔复习的时间。间隔时间应该先短后长,复习所花的时间则应该先长后短。如当天上午背诵了一篇文章,最好当天晚上复习 20 分钟,第二天复习 15 分钟,第三天复习 10 分钟,一周后复习 5 分钟。这样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复习与间隔复习相结合,在背诵后的关键时间节点巩固记忆成果。

4. 设置情境,构建信息宫殿。

将内容放到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可以加深记忆,帮助背诵。《核舟记》最困难的是背诵第三段,学生总是记不清楚船头所坐三人的位置和每人左右手的动作。于是,我教他们根据文意画了一幅简笔画。先画出苏东坡在中间,鲁直在左,佛印在右,苏、黄在共看一轴字画手卷。然后分别细致地画出东坡和鲁直的左右手动作,两人各现的是哪只脚。最后画出佛印的动作。画好后,就让学生对照简笔画背诵。几遍之后,闭上眼,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根据脑海中的那幅画背出来。以后再记忆的时候,也只要再现画的情境,学生就不容易忘记了。背诵《与朱元思书》第三段时也是如此。我让他们闭上眼,想象自己身处富春江的山中,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奇山的画面。先想山怎么样,树怎么样,泉水怎么样,好鸟、蝉、猿、树枝都是什么样子,再想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了什么,人的心情怎么样。然后再根据这幅画去背诵,不仅背得快,记得也牢。由此可见,将背诵内容放到特定场景中进行记忆,营造特有的情境氛围,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5. 变换位置,突破序列依赖。

识记材料的位置对遗忘进程是有影响的。一般位于起始部分的材料最易识记,其次末尾部分,中间部分的识记效果最差。干扰说将这种现象解释为,起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内容只受到倒摄抑制或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位却受到来自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两方面的影响,因而记忆效果最差,比两端内容容易忘记(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醉翁亭记》第一段较长,学生经常会忘记其中一些句子。第一遍背诵,我让学生从第一句开始。第二遍就从第二句开始背,这样依次类推,每一句都有机会成为起始部分。这样,每一句受到的干扰就会减少,就不再容易忘记。而且,就时间而言,早上与晚上的学习时间由于受到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影响较少,应该有效地利用来背诵记忆。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位置效应,减少中间内容的干扰。变换背诵的起始位置,让每一段内容都有机会成为记忆的焦点。

6. 优化组块,突破容量限制。

《送东阳马生序》长句多,学生背诵时非常困难。我就以“当 / 余之从师 / 也,负箧曳屣/ 行 / 深山巨谷中”这句为例,让学生把句子(特别是长句)划分成词或短语,然后从部分到整体地去记忆。因为就短时记忆的容量而言,几乎所有正常成人都是相同的。心理学研究指出短时记忆容量为 7±2 组块,如 7±2 个数字, 7±2 个字母, 7±2 个单词等。不过,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因人而异。要提高短时记忆水平,就要提高组块水平,优化组块方式。背诵时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所识记的句子组块,将长句划分为词或短语进行记忆,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但化整为零,理解是基础,理解才能划分正确,也才能准确速记。

7. 回环循复,强化提取痕迹。

《送东阳马生序》篇幅长,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成“幼时”“既加冠”“当余之从师也”三部分记忆,但常背完一部分就忘记另一部分。我就让学生边记边回忆,背完两句就故意停顿回忆前面的内容,就像牛的“反刍”,把已经进入胃部的食物再返回口腔细细咀嚼。这样可以让自己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提高自我监控和诊断能力,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没有背熟的内容上,从而提高记忆效率。平时,我也经常让学生或自问自答,或同桌之间互考互问,或回忆性地填句填词,增加长时记忆的效果。因此,在背诵过程中不断回顾前面的内容,形成“背诵——回忆——纠正”的循环,通过边记边回忆的方式,强化记忆痕迹。

8. 联想扩散,拓宽思维边界。

我经常引导学生记住背诵内容在书上的具体位置,如页码、段落编号等。同时,鼓励学生将背诵内容与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学生背诵《岳阳楼记》时,联想到该文位于课本第50 页,联想到该文的插图与排版,都可以帮助回忆背诵内容。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自己的社会责任相联系,增强记忆效果。通过联想内容所在的位置或相关事物,将内容与个人生活相联系,能够拓宽记忆边界,形成深刻的记忆印象。

四、成效反思

经过数年的实践探索,采用上述策略的学生在背诵兴趣、识记速度及记忆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再一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 90% 的学生对背诵产生了浓厚兴趣,策略实施后学生平均背诵时间缩短 57.2% ,记忆保持率提升 71.6% 。然而,我也意识到,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缺乏长期跟踪观察、未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等。

五、总结展望

本研究基于记忆认知规律对初中语文背诵教学进行系统性重构,通过八大策略的协同干预,实现了背诵教学的三重突破:

1. 在理论层面,构建了“认知机制——策略设计——教学实施”的完整研究链条;

2. 在方法层面,创新了多模态记忆干预模型;

3. 在实践层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范式。

研究启示我们,背诵教学需遵循“科学认知——精准设计——动态调整”的实践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背诵方案,以及背诵策略对高阶思维发展的深层影响,持续推动语文背诵教学向认知科学化方向演进。我将继续探索与实践,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之路铺设坚实的基石,让背诵成为他们享受语文、热爱语文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 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