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邓智婕
武冈市邓家铺镇黄塘中学
一、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及其综合运用。其中,写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输出性技能,是衡量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关键指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我们这类农村县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生普遍存在词汇匮乏、句式单一、语篇组织能力弱等问题,对写作抱有畏难情绪和逃避心理。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陷入“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单一模式,效果甚微。
如何破解这一困境?Krashen 的“输入假说”和 Swain 的“输出假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方向。有效的语言输出必须建立在大量可理解性输入的基础之上。阅读正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渠道。因此,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通过“以读促写”(Using Reading to Promote Writing),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语言素材、学习语篇结构、模仿修辞手法,再将其转化为写作能力,成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本文旨在结合本校学情,分享“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二、 “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 精选阅读文本,夯实语言输入基础 “读”是“写”的前提。所选阅读材料应兼具趣味性、可读性和可模仿性。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篇章,因其语言规范、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Unit 5 的阅读文章“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结构清晰(按时间顺序叙述),语言生动(运用了大量过去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是学习叙事性写作的绝佳范文。此外,我们还适当补充了与武冈本地文化相关的简易英文材料,如介绍武冈古城、卤菜的短文,让学生在亲切的文化语境中学习语言。
(二) 搭建“词汇 - 句式 - 语篇”三级支架,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过渡 单纯的阅读并不自动转化为写作能力,需要教师搭建有效的“支架”(Scaffolding)。
1. 词汇支架:在阅读后,引导学生归类整理与主题相关的核心词汇与短 语。 如 学 习“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后, 归 纳“onceupon a time, as soon as, so... that..., work on, die”等叙事常用词汇,为学生写作储备“砖石”。
2. 句式支架:引导学生关注并仿写阅读中出现的经典句式。如从课文“I think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e past.”中提炼出“I think it’s + adj.+ to do sth.”的万能句型,要求学生进行仿写造句,强化句法结构。必须把每个单词放到句子里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句子里面去体会单词意思、用法,做到情境教学。
3. 语篇支架: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段落衔接和逻辑顺序。例如,共同绘制“How to Make Zongzi”的流程图(First, Next, Then,Finally),让学生清晰地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框架,然后模仿此框架撰写“Howto Make Wugang Stewed Dish”。再比如学到八年级上册 Unit 8 How do you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First ,peel the bananas. Then, cut up the bananas. 把动词或单词放到句子里去使用,了解如何使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祈使句的用法。引导学生在脑海里有一个框架结构,知道如何动笔。
(三) 设计梯度化写作任务,循序渐进促输出 写作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从易到难、从仿到创的原则。
1. 控制性写作:如缩写、仿写、句型转换等。学完一篇人物传记后,要求学生用5 句话缩写其主要生平。
2. 引导性写作:如续写、改写。学完“Could you please...?”单元后,要求学生根据阅读内容,续写一段对话。
3. 自由写作:在前两步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写作。如学完“I’ll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后,布置命题作文“My Plan to Make Our City(Wugang) Cleaner”,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结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 教学成效与反思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以读促写”模式在我校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的写作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从无话可写到有话可说,从词句堆砌到初具篇章意识,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也有所减少。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了前期的阅读输入和支架辅助,学生动笔时的焦虑感显著降低,写作自信心得
以增强。
同时,实践过程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反思:
1.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精心整合教材,设计环环相扣的读写任务,这对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同年级备课组集体研讨,共建资源共享库。
2. 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即便有支架辅助,独立成文仍有困难。需进一步探索分层教学策略,如提供更多样化的句型模板或词汇库供其选择。
3. 评价方式的转变:写作评价不应只关注语言的准确性,更要关注内容的完整性、结构的逻辑性和思想的创造性,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 结语
“以读促写”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为我们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特别是资源相对有限的县域中学教学,提供了一条务实而高效的路径。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更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学情,不断优化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大量、有效的阅读中积累、模仿与创新,最终让他们能够自信地、自如地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1985.
[3]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5-144.
[4] 王蔷,敖娜仁图雅. 中小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 课程·教材·教法,2017, 37(5): 68-74.
[5] 张献臣 . 基于“以读促写”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 41(11): 1-6.
[6] 葛炳芳 .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写整合:铺垫与输出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5):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