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曾丽华
大埔县西岭实验幼儿园 广东 梅州 514200
杜威 “教育即生活” 的理念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幼儿园食育课程提供了双重理论锚点。幼儿以具身认知方式理解世界,而饮食作为日常生活的基础环节,天然具备教育渗透的可能性。当前幼儿园教育中,食育常被简化为营养知识灌输,忽视了其在动作发展、文化认同与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建构,这要求食育课程需突破零散活动设计,形成逻辑清晰的内容体系。基于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探讨如何通过游戏化教学、主题活动设计等策略,构建兼具趣味性与系统性的食育课程体系,实现幼儿在饮食认知、习惯养成与文化感知方面的多维发展。
1 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的意义
1.1 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与全面发展
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是守护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幼儿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科学合理的饮食是成长的基石。食育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如实物观察、亲手制作食物等,让幼儿认识各类食材的特性与营养价值,了解不同食物对身体发育的作用。例如,在认识蔬菜的课程中,幼儿通过触摸、品尝,知晓菠菜补铁、南瓜富含膳食纤维,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选择健康食物,纠正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增强身体免疫力。同时,食育课程涵盖丰富的实践活动,像制作水果沙拉、烘焙小饼干等,能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和协调能力;在小组合作制作美食的过程中,还能提升幼儿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实现身体发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为幼儿的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1】。
1.2 传承饮食文化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食育课程是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有效载体。饮食文化蕴含着民族的智慧与情感,通过食育课程,幼儿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特色美食,如春节的饺子、中秋的月饼,知晓美食背后的故事与寓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此外,食育课程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社会责任感。从用餐礼仪入手,教导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安静进餐、珍惜粮食;在种植、采摘食物的实践中,让幼儿体会 “粒粒皆辛苦”,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培养节约意识。例如,在 “小小农场主” 课程中,幼儿参与种植蔬菜,从播种到收获全程体验,不仅了解食物的生长过程,更在照料植物的过程中学会耐心与责任。这些良好习惯和意识的养成,将伴随幼儿一生,对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2】 。
2 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2.1 融入趣味游戏,激发幼儿食育学习兴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概念。而游戏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能够将抽象的食育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知的游戏元素【3】。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同伴互动、操作道具、完成任务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构建对食物的认知。此外,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来看,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交往情境,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模仿成人行为,学习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将食育知识融入游戏,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语言表达、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幼儿园开展 “美食小镇大冒险” 系列食育游戏课程,本次课程以客家饮食文化为主题,带领幼儿开启一场充满趣味的客家美食探索之旅。在 “食材分拣站”游戏中,教师精心布置模拟超市场景,将客家酿豆腐、梅菜扣肉、盐焗鸡、艾粄、算盘子等客家小吃模型,以及制作这些美食所需的梅菜、五花肉、艾草、芋头、糯米粉等食材模型放置在不同区域,并设置颜色、食材类别、烹饪方式等多种分拣标准。幼儿化身 “超市理货员”,拿到任务卡后,便仔细观察食物模型,开始将杂乱的模型分类整理到对应的货架上。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如 “用糯米粉做的客家小吃有哪些?”“哪些客家菜需要用到五花肉?”幼儿们积极讨论,认真分辨,在游戏中逐步认识客家小吃的食材特点和分类而在 “美食餐厅” 角色扮演游戏里,班级被布置成充满客家风情的餐厅,幼儿分别扮演厨师、服务员、顾客。“厨师” 利用仿真厨具,参照客家菜谱,使用仿真食材制作 “酿豆腐”“艾粄” 等客家美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客家食物的搭配和传统烹饪方法;“服务员” 热情地接待 “顾客”,用客家特色的问候语欢迎客人,并详细介绍客家菜品的特色;“顾客” 则根据自身喜好点餐,模拟用餐过程,体验客家饮食的独特魅力。游戏中,幼儿不仅深入了解了客家饮食知识和礼仪,还在欢乐的氛围中培养了沟通能力和生活技能,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学中乐。
2.2 结合主题活动,深化幼儿食育认知理解
根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具有结构性,幼儿在系统的知识框架中更易理解和记忆。主题活动通过围绕特定主题,将分散的食育知识串联整合,形成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课程内容。例如,在以季节为主题的食育活动中,幼儿能从气候、生长环境、营养价值等多个维度认识当季食物,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主题活动还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和实践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解决问题,促进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此外,主题活动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性发展,幼儿在共同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实现认知、情感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某幼儿园开展 “探秘客家美食” 主题食育课程,带领幼儿沉浸式感受客家饮食文化魅力。活动初始,教师借助充满趣味的客家文化绘本故事与动画视频,生动讲述客家饮食的起源与特色,引出酿豆腐、艾粄、梅菜扣肉等经典客家美食,瞬间点燃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 “食材大搜寻” 户外实践环节,幼儿化身 “小小探索家”,穿梭在校园 “客家菜园” 和周边自然环境中。他们睁大眼睛仔细寻找艾草、梅菜等食材,不时蹲下身子,轻轻触摸叶片,凑近嗅闻独特气息,还会围在一起热烈讨论:“这片艾草叶子更大更绿!”“梅菜闻起来有点酸酸的!”通过细致观察与交流,分辨不同品种食材的差异。回到教室,家长志愿者登场,耐心示范艾粄制作全过程。从清洗艾草、煮烂捣碎,到与糯米粉充分揉合成团,再包入香甜的芝麻花生馅料,最后放入蒸笼。幼儿们分组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有的专注地揉面团,感受糯米粉从松散到软糯的变化;有的小心翼翼地包馅料,学习搭配技巧。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分享经验,欢声笑语不断。“客家美食博览会”将活动推向高潮。幼儿们自豪地展示自制艾粄,精心布置手绘的客家美食海报。面对同伴,他们绘声绘色地介绍食材来源、制作步骤,比如 “艾草要选嫩的,这样做出来的艾粄才香!”。整个活动,幼儿不仅深入了解客家饮食文化,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更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增强了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3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幼儿健康饮食习惯
杜威的 “教育即生活” 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认为教育应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对于幼儿而言,日常生活是最生动、最直接的学习场域,食育课程与生活情境深度融合,能让幼儿在熟悉且真实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健康饮食知识。幼儿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其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具体、直观的体验比抽象的说教更具教育价值。通过创设如用餐、购物等贴近生活的情境,将健康饮食知识融入其中,幼儿能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和尝试,逐渐形成对食物的正确认知,建立科学的饮食观念,使食育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日常行为,真正实现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某幼儿园开展 “健康饮食小管家” 系列活动,全方位渗透生活情境教学。在每日午餐时段,教师化身 “营养讲解员”,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当日菜品的营养价值,如 “胡萝卜富含维生素 A,能让我们的眼睛亮晶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食量自主取餐。同时,设置 “光盘小卫士” 监督岗,幼儿轮流担任监督员,提醒同伴珍惜粮食。活动结束后,通过班级光荣榜展示 “光盘小明星” 照片,并奖励小贴纸。在 “快乐超市” 角色扮演区,教师精心布置货架,陈列真实比例缩小的食物模型,划分出蔬菜区、水果区、零食区等。幼儿在模拟购物时,需根据教师给出的 “健康食谱” 清单,挑选合适的食材。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思考 “薯片是健康食品吗”“每天应该吃多少水果” 等问题,帮助幼儿区分健康与不健康食物。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学会了合理饮食,还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生活意识。
结语
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本质上是对 “生活即教育” 理念的实践诠释。从 “食材分拣站” 的游戏认知到 “端午食俗” 的文化浸润,从 “光盘小达人”的习惯培养到 “农场种植” 的实践体验,食育课程以多元形态串联起幼儿的认知发展与生活实践。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守护了幼儿的身体健康,更通过饮食文化的代际传递,为民族文化认同埋下种子。未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发展,需进一步强化家园社协同机制,深化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的联结,让食育真正成为滋养幼儿身心、传承文化根脉的生命教育,为儿童终身健康与全面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刘雯 , 陈雅漫 . 构建食育课程体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J]. 教育家 ,2024,(51):42-43.
[2] 林 思 思 . 论 二 十 四 节 气 与 幼 儿 园 食 育 课 程 的 融 合 [J]. 读 写算 ,2024,(35):115-117.
[3] 庄思微 , 钟媚 , 莫雪容 . 幼儿园岭南食育课程的构建研究 [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42(05):107-112.DOI:10.13797/j.cnki.jfosu.1008-018x.2024.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