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结合生活情境促学生深度理解的探索
卜学发
红河县阿扎河乡中心完小 654405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数学概念学习对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起着奠基作用。然而,数学概念往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日常场景转化为数学概念入口,具有显著教学价值。孩子接触钱币知识时,教师可构建商品交易环境。在教室布置简易“超市”,陈列标价的学习用品与生活物品。学生分别模拟顾客与收银员角色,在支付环节必须运用不同面额货币完成交易。这个动态过程自然融入面值识别、单位换算及基础加减运算。当儿童亲手递出五元纸币购买三元文具,他们切实体会到货币单位差异与兑换关系。这种具象操作建立“认识人民币”概念的前置认知,同时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真实联结。钟表教学同样遵循此路径。教师抓住学生每日起床、上学等固定节点提问:“你们如何确定七点该起床?”引出计时工具的存在意义。实物钟表随即展示,三根指针的物理结构成为观察焦点。教师手指拨动分针划过数字刻度,学生同步报出对应时刻。当短针停在 8 而长针指向 6,儿童脱口而出“八点半”的瞬间,时针与分针的协同规则被具象化。这种基于身体记忆的导入策略,使抽象时间概念附着在熟悉的作息链条上。两种案例均证明:当数学概念从生活经验中自然析出时,儿童认知系统会主动开启接收状态。超市情境里纸币的触感体验,比课本插图更能建立货币单位概念;钟表指针的运动轨迹,将抽象时间转化为可视的空间位移。关键在于维持教学场景的原生质感——收银台找零时的计算压力,晨起看钟的紧迫感,这些真实情绪构成概念理解的情感支架。
二、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内涵
将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关联起来,这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被证实具备显著效果。这种关联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程度较高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感知的具体形象,从而促进他们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教师需要具备从日常经验中发掘与数学概念紧密关联事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源于生活的例子,教师可以协助他们剥离非本质属性,最终触及数学概念的核心特征。以“平均分”概念的教学为例,糖果分配活动常被采用。教师准备一定数量的糖果,要求学生将其均等地分发给若干名同学。在分配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如何操作才能确保每位同学最终得到的糖果数量完全一致?”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和思考,可能发现两种途径:其一,逐一将糖果分发给每位同学,循环往复直至分完;其二,先计算糖果的总量,再除以参与分配的同学人数,得出每位同学应得的糖果数。这个糖果分配的情境,使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平均分”的本质含义——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划分为若干份,且每份包含的物品数量必须相等。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在生活其他场景的应用,如蛋糕或水果的分配。这种联想帮助学生认识到该概念应用的广泛性,深化其理解。另一个例子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教室环境中的实体物品,识别出哪些物品的表面呈现长方形,哪些呈现正方形。学生可能指出:黑板的表面、书本的封面属于长方形;而粉笔盒的某个特定表面、铺设的地砖表面则属于正方形。随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于这些图形本身,通过实际测量边长、比较角度等方法,自主归纳出长方形与正方形在边和角两个维度的具体特性。这种基于实物观察与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物体中抽离出纯粹的几何图形概念,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特征,其学习成果超越了仅记住图形名称和外观的层面。
三、开展生活情境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概念应用
生活情境实践活动的实施构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关键步骤。这类活动促使学生通过具身体验深化对抽象数学原理的掌握,让运用概念处理现实难题的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授课内容与学生认知现状,开发若干源于日常场景的实践项目。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直接接触数学概念的现实投射,数学的工具价值与趣味特质由此变得可触可感。以 " 测量 " 概念教学为例,讲授完成后可组织 " 测量校园建筑物高度 " 专项活动。教师指引学生复现长度测量方法与器械使用要点,继而分小组探讨建筑物高度测量方案。学生往往联想到物体高度与影长的比例对应规律。实践环节需筛选卷尺或标杆等测量器具,同步采集建筑物阴影长度、标杆阴影长度及标杆实际高度数据。依据比例关系推算建筑物真实高度。此类实践不仅强化测量知识内化过程,更实现测量概念向生活场景的有效迁移。协作完成任务时,小组成员必须建立沟通机制并协调操作流程,团队协作意识与交流技能在此过程中自然生长。当进行 " 统计 " 概念教学时," 家庭水电费统计 " 活动具备显著价值。学生持续记录家庭月度用水量、用电量及相关费用构成,进而整理原始数据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可视化图表清晰呈现家庭能耗波动规律与费用分布特征。教师可启发学生基于统计结果提出质询:如何优化水电消费模式?此类设问推动统计工具从认知领域向决策领域转化。统计概念的核心价值——即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及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建构——通过真实数据操作获得深度诠释。
四、利用生活情境拓展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将数学概念置于生活情境中进行延展,有助于学生突破数学视野的常规边界,激活其思维中的创新因子,最终服务于创新能力的塑造过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领域,当学生对基础概念形成把握后,教师可推动其将所学概念投向更广阔的生活现实,探索概念潜在的新应用方向与发展可能。以“图形的变换”教学为例,概念传递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推拉式窗户运动、风扇叶片旋转等日常现象中的变换实例。随后,学生被引导运用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自主图案构思,这往往催生出形状各异、色彩丰富的设计成果:可能借助旋转原理模拟花朵形态,也可能利用平移规则构思地毯纹样。此类活动带来的价值,不仅在于巩固“图形的变换”知识本身,更在于促成了该概念向艺术创作领域的迁移实践,同步滋养学生的审美判断与创新思维路径。类似地,“可能性”概念教学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搜寻生活中蕴含可能性问题的其他场景实例,抽奖活动或天气预报等事例可能被学生识别出来。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简易抽奖方案,明确不同奖项对应可能性数值的设定任务。设计过程强制学生思考奖项层级划分、奖券数量配置等关键变量,核心目标在于保证最终呈现的可能性分布吻合预设条件。这一设计活动使学生对“可能性”概念的认知趋于深化,实际运用该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其逻辑推理机制与创新思维潜能亦在过程中获得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活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活情境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将生活情境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邓金虹 , 符盛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 AI 赋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J]. 信息与电脑 , 2025,37(18): 167-169.
[2] 赵艳辉, 王猛, 杨祎.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结构化转型[J]. 教学与管理 , 2025,(26): 39-41.
[3] 孟晶, 吴立宝, 高博豪. 小学数学章起始课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 [J]. 教学与管理 , 2025,(26): 42-46.
[4] 薛仕扣 . 基于微项目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支架搭建 [J]. 教学与管理 , 2025,(26):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