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识字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探究
韩蕾
德阳市罗江区新盛镇小学校
传统识字教学往往侧重于机械记忆,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情境化识字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汉字与具体的生活场景、游戏活动、故事内容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一、生活情境融入:让识字扎根日常土壤
识字教学并非孤立于课堂。融入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知汉字的普遍存在,提升学习亲切感与实用价值。观察校园环境是一个有效途径。校名、校训、班级牌、宣传栏这些熟悉场景,天然成为识字素材。学生在“文化长廊”中欣赏艺术作品,作品的名称、作者的姓名便悄然进入视野,识字过程伴随审美体验自然发生。教师可以设计活动,比如“校园寻宝”,鼓励学生在校园各处寻找认识的汉字并记录分享。此类活动不仅扩充识字量,也锻炼观察力和探索兴趣。家庭环境同样关键。教师应建议家长在日常中引导孩子识字。购物时关注商品名称、包装文字,看电视时留意字幕内容,遇到不识之字及时请教,这些都是随手可为的方法。家长与孩子互动游戏效果更佳。“家庭识字游戏”如“超市购物清单识字”值得尝试。家长孩子共同制作购物清单,写下所需物品。孩子认读清单的过程即是识字过程。随后根据清单在超市中找寻对应物品,汉字印象得以加深。如此操作,识字不再是课堂任务,它转化为家庭生活的乐趣,孩子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
二、游戏情境搭建:让识字充满欢乐氛围
儿童对游戏具有天然亲近感。识字教学融合游戏元素,能够有效营造轻松氛围,促进汉字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师可构思多种趣味识字活动,“汉字拼图”、“找朋友”、“汉字接龙”、“猜字谜”均属此类。“汉字拼图”活动需要拆分特定汉字为不同部件,学习者通过拼合操作重新组成完整字形。以“明”字为例,教师将“日”、“月”部件分开提供,学生动手拼合。该过程使“明”字结构及其蕴含意义——太阳月亮共同作用产生明亮效果——得到直接显现。“找朋友”活动要求学生手持生字卡片,主动寻找能与自身卡片形成词语或句子的其他卡片。一名学生展示“云”字卡并询问:“我是云,谁和我做朋友?”持有“白”字卡的学生立即响应:“我是白,和云组成‘白云’。”全体学生随后齐声朗读“白云”。此方式增添了学习趣味,同时深化了学生对汉字组词造句规则的理解。“汉字接龙”活动有助于锻炼思维反应并扩充词汇储备。教师给出起始字,学生需用该字末尾字作为新词开头字进行接续。教师说出“大”,学生可能接续“大家”、“家人”、“人口”等词语。竞争性机制激发了参与热情,学习动力得以强化,汉字字形记忆与读音辨识也在该活动中获得巩固。
三、故事情境构建:让识字蕴含文化魅力
识字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能选择结合故事情境传递文化内涵。儿童认知发展通常伴随故事体验,该形式构成精神成长基础要素。汉字学习过程若与叙事融合,学生通过聆听与讲述接触文字符号,有机会感知文化特质。具体操作层面需依据字形特征或语义属性设计叙事内容。以“日”字教学为例,可作如下阐释:古代先民观察太阳运行轨迹,该天体每日自东方升起并投射光热。人类据此创造圆形符号记录该现象,中间点状结构指代光线辐射状态。此类叙事策略使学习者同步建立字形记忆与语义关联,同时触及汉字生成的历史逻辑。形声字教学亦适用相似方法。“清”字案例中可构建特定情景:某条溪流具有透明水质特征,底部砂石呈现肉眼可见状态。字符左部三点水部件传递与水相关的概念,右部“青”元素标记发音规律。由此学生理解形声结构包含表意与标音双重要素,后续接触同类字符时可能激活该认知框架。这种教学路径不仅强化单字识记效率,更建立字符解析的思维范式。叙事载体的介入使抽象符号获得具象表征,文化信息通过情节脉络自然渗透。当汉字部件转化为故事角色或动态事件,机械记忆转化为意义建构过程。教师需审慎平衡叙事趣味与文字学准确性,避免过度演绎导致概念偏差。每个汉字包含的构形原理应成为叙事设计的基础约束,历史演变脉络可转化为情节发展线索。最终实现文化感知与语言能力同步提升的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情境创设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情境策略,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识字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识字,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长建 . 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以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阅读教学为例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 2025,(06): 65-67.
[2] 陈艺琳 . 寓字于情:在情境中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J]. 华夏教师 , 2025,(16): 34-36.
[3] 陆华晶 . 统整·推进:“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创意表达——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实践为例 [J]. 汉字文化 , 2025,(10):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