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种选育与高效种植技术体系构建研究
阿旺白玛 赤列旺姆 陈金林 边巴次仁 旦巴扎西 次仁措姆
那曲市农牧业(草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 那曲市农业农村局
草种作为农牧业生产、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基础要素,其质量与产量直接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优质的草种不仅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为畜牧业提供充足饲料,还能在生态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然而,当前我国草种选育和种植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选育方面,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选育出的草种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种植环节,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导致草种产量低、质量不稳定。急需构建草场选育和高效种植技术体系。
1 精准选种育良种,筑牢产业根基
草种品质优化作为生态草业与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环节,其核心技术路径呈现出多维度的实施框架。在实践操作层面,工作人员需要针对目标区域的海拔梯度、降水状况、土壤酸碱度等生态参数,系统规划草本植物的功能定位。以放牧型草地建设为例,重点考量指标通常集中在单位面积生物量积累速率、粗纤维与可消化养分比例、再生能力周期等关键参数;而对于矿山复垦或荒漠化治理场景,则侧重根系发育强度、土壤团粒结构改良效能、极端温度耐受阈值等特性参数的筛选标准。种质资源整合机制需要构建跨区域的协作网络,通过野外标本采集、基因库信息共享等方式,系统整合禾本科、豆科、莎草科等主要科属的遗传材料。在实验室评估阶段,技术人员采用分阶段筛选策略,初期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干旱、盐碱、低温等逆境条件,记录不同品系的萌发率与幼苗存活率;中期设置田间对比试验区,量化分析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病虫害自然发生率、群落竞争优势度等指标;终期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纤维素、木质素、粗蛋白等营养成分进行无损检测。遗传改良工程实施过程中,应用传统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形成互补性技术组合。
2 优化种植提技术,挖掘生产潜能
草种遗传改良后的栽培技术体系构建是提升生物质产效的核心路径,需从生态适应性评估、物候期调控及生境模拟三个维度展开综合干预。植物与立地环境的协同关系直接影响代谢效率,例如 C4 类禾本科牧草在日均温 18°C 以上的向阳缓坡区表现出显著的光合优势,而耐阴性菊科品种在郁闭度 0.3-0.5 的林下复合系统中可实现生物量积累最大化。土壤理化性质的精准调控需建立在前茬作物残留量检测基础上,通过便携式 pH 计与电导率仪实施网格化采样,针对黏粒含量超过35% 的重壤土实施沸石基质改良,当有机质含量低于 1.5% 时则需配施腐熟厩肥与木霉菌复合菌剂。物候期管理需建立积温模型与降水概率的耦合分析,如高羊茅在地面下 10cm 地温稳定在 5% 时进行秋播可有效规避夏季高温胁迫,而紫花苜蓿在初霜日前 60 天完成播种能确保根系充分木质化。播种参数设定需结合种子空气动力学特征,翼状附属物含量超过 12% 的蒿属种子适宜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实施 30cm 宽窄行条播,而千粒重低于 0.2g 的苔草属种子则需进行丸衣化处理后混沙飞播。水分管理需建立蒸散量实时监测系统,在幼苗期维持土壤水势在 -30 至 -50kPa 区间,拔节期则需通过张力计调控至 -60kPa 以下以促进次生根发育。养分供给体系应遵循 " 基肥缓释化、追肥精准化 "
原则,底施农家肥、磷酸钾肥,同时配置无人机多光谱巡检系统,在牧草生长的关键期或当NDVI 指数低于0.65 时及时进行氮肥补给。
3 构建体系强支撑,保障持续发展
构建一个完备的草种选育与高效种植技术体系,其本质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顺利推进,依赖于内部多个维度的紧密耦合与协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自我支撑、功能健全的整体框架,为草种产业的长久生命力奠定基石。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构成了整个技术架构不可或缺的外部保障条件。政策制定成为关键支撑力量,引导并促进草种选育活动及其种植产业的进步。专项科研基金的设立,其目的在于激励科研实体与商业组织投身于草种遗传改良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深度探索。面向草种生产主体,涵盖企业与个体种植者,实施税收减免、财政直接补助等扶持策略,能够显著削减其运营开支,有效提升从事相关生产的意愿与动力。市场秩序的良好维护,离不开对草种流通领域的严格监管行动,规范生产经营的具体操作流程,聚焦劣质草种打击等市场净化行动,为整个草种产业链的健康演进塑造适宜的政策氛围。技术服务体系的功能发挥,直接决定了草种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建立健全覆盖广泛的技术服务网络,旨在为草种实际生产者输送全面、及时的技术解决方案。具体实施路径可以包括组建专业的草种技术推广实体机构,系统性地组织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以及提供常态化的生产咨询答疑服务,通过这些渠道,将前沿的选育成果和高效种植手段有效传递给一线操作者。技术推广工作的深入,要求相关机构必须扎根基层实践环境,精确把握生产者在真实场景下遭遇的技术瓶颈与核心诉求,据此设计并开展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技能传授与现场操作指导活动,切实协助他们克服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类具体困难。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例如“互联网”、“手机应用”等工具,为搭建实时互动的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创造了可能,该平台能够快速传播最新的草种科技进展与市场供需变动情报,为生产者获取必要信息提供极大便利。
综上所述,草种选育与高效种植技术体系构建是推动草种产业发展的关键。精准选种育良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材料,通过广泛收集资源、运用科学方法选种和育种,以及加强团队建设,能够选育出适应不同需求的优良草种。优化种植提技术则充分挖掘了草种的生产潜能,从种植地选择、播种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精心把控,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草种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岩春 , 白国栋 , 王新颖 , 许锐 , 齐淼 , 周玉雷 . 赤峰市草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建议 [J]. 草原与草业 , 2025,37(01): 39-43.
[2] 我国各类草种产量超 7 万吨 [J]. 农村新技术 , 2025,(01): 48.
[3] 柯文斌 , 赵霁云 . 新时期保山市林草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内蒙古林业科技 , 2024,50(04): 53-56+64.
通讯作者:陈金林,男、在职研究生、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草地科研和农牧业技术推广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