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阶段工笔花鸟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作者

赵亦菲

信阳师范大学

一、当前初中工笔花鸟画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接受程度不统一

初中生对工笔花鸟画的接受程度不统一,体现在 : 部分学生工笔画绘画基础薄弱,个人兴趣和审美偏好,学校教育和课程设置等。初中生对工笔花鸟画的接受程度不统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要提高初中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和兴趣,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教材中有关内容较少

教材对于工笔花鸟画的介绍较少,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分支,在整体教学计划中占比较小。并且在有限的教材篇幅中,需要平衡各种美术门类的内容,这可能导致工笔花鸟画的介绍和练习相对较少。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增加有关花鸟画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传统艺术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质。

二、导致初中工笔花鸟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因素探讨

(一)教学效果较差

传统的初中工笔花鸟画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技法、示范绘画过程的方式。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讲台上长时间示范,学生在下面观看,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理解和掌握示范内容。每个学生的绘画天赋、学习风格和基础都不同,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部分学生又觉得教学内容没有挑战性,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率。

(二)教材更多注重基础知识而不是教学创新

初中工笔花鸟画教材内容较为传统,过多关注经典作品的呈现和传统技法的讲解。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接触多元文化的初中生来说,这些内容可能显得陈旧、枯燥,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以下简称《课标》) 颁布后,与艺术新《课标》解读的相关培训也在各级教育层面广泛开展,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对《课标》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等方面的变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当前,与《课标》相配套的美术教材尚在编写之中,义务段美术教师在学习新《课标》、延用“旧”教材阶段,没有真正将新《课标》理念和教学要求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一是囿于教学惯性,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主动求新求变意识不强,想着等新教材出来再考虑如何落实新《课标》要求 ; 二是有些教师想依据新《课标》尝试新教改,但因为周围教研支撑力度不足,面对“旧”教材感到迷茫,想变而又力不从心,“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1。

三、提升初中花鸟画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内外教学方式的创新

1. 分层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将技法教学分为基础层、进阶层和高级层。基础层着重基本线条练习,如中锋、侧锋的运用,以及简单花卉、鸟禽造型的勾勒;进阶层开展复杂构图与色彩搭配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不同题材的工笔花鸟画创作技巧;高级层则鼓励学生探索个性化的技法表现,如特殊肌理制作、创新染色方法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步提升其技法水平。

2. 微观示范与解析

教师在示范技法时,借助高清投影仪等设备,对绘画过程进行微观展示,详细解析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以及色彩渲染的层次与顺序。同时,提供大量错误示范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刻理解正确技法的要点与易错之处,提高学习效果。

3. 艺术鉴赏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涵盖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经典作品、现代工笔花鸟画创新佳作以及国外相关艺术形式(如西方写实绘画、日本浮世绘等)的鉴赏课程体系。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工笔花鸟画的独特审美特征与文化价值,拓宽艺术视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4. 写生课程设计与指导

针对农村初中生在“造型·表现”中涉及的线描基础比较薄弱的现象 , 教师在平常的素描造型训练课中 , 应着重强调运用硬笔书法中的顿、挫、转、折等不同动作变化, 来体会线条变化的转换关系。临摹的范本可以览读三任 ( 任熊、任薰、任伯年 ) 白描线法 , 也可以选择现当代王道中的花卉白描。提醒学生临摹时 , 应把重点放在学习白描的观察方法、处理手法及写生方法上。2 制定系统的户外写生课程计划,包括写生前期的准备工作,写生过程中的现场教学,以及写生后期的作品整理与创作深化。教师在写生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自然观察与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表现相结合,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角度与手法,激发创作灵感。

5. 跨学科与跨艺术门类合作

开展工笔花鸟画与其他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如书法、篆刻、现代设计)的合作教学与创作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工笔花鸟画与诗歌创作相结合的项目,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创作一首诗歌,或者为一首古诗创作一幅工笔花鸟画,实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启发与创新融合。

(二)民俗文化融合课堂

在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将民俗文化与工笔花鸟画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举措。这种融合不仅能精进工笔花鸟画技能,更能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深入领略民俗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素养与艺术审美。

民俗文化为工笔花鸟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文化底蕴。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地域风俗等民俗元素在工笔花鸟画中多有体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融合民俗文化的工笔花鸟画作品进行赏析。如清代郎世宁的《花鸟图册》,其中一些作品融入了宫廷民俗元素。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线条、色彩、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讲解作品中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及其对画面表现力的提升作用。例如,分析画中花卉与鸟雀的组合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以及线条的表现如何体现出民俗文化中的审美标准。

在学生实践创作环节,教师提供丰富的民俗文化素材供学生选择,如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地域风俗等。例如,以“中秋团圆”为主题,指导学生选择与中秋相关的花卉(如桂花)、动物(如玉兔)进行工笔花鸟画创作。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针对线条的勾勒技巧,如中锋、侧锋的运用;色彩的调配与渲染,如如何调出具有民俗特色的色彩;以及画面构图的设计,如如何突出主题元素等方面进行细致指导,帮助学生将民俗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工笔花鸟画作品中。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民俗文化主题,共同创作一幅大型工笔花鸟画。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同时也可加深对民俗文化与工笔花鸟画融合创作的理解与体验。

参考文献:

[1] 艾国光 ,. 逆向教学设计在中学美术单元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文理导航( 上旬 ),2023,(12):10-12.

[2] 李远娜 . 以彩铅入手激活农村初中工笔花鸟画课堂 [J]. 中学教学参考 ,2017,(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