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自我认知发展的叙事研究

作者

张昊

南京市第三中学

引言

青春期是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初中生正处于埃里克森提出的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发展阶段,面临自我概念整合、自我价值确认与社会角色适应的多重任务。自我认知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其学业适应、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但当前研究多聚焦于自我认知的静态特征描述,对其动态发展过程的质性探索不足。

叙事心理学认为,“自我是故事的产物”,个体通过叙事组织生活经验、建构自我意义。日记对话作为青少年常见的叙事实践,不仅是情绪表达的载体,更是自我认知探索的重要场域 - 它通过书写实现自我与经验的对话、过去与现在的联结,为自我认知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反思空间(孙松,2024)。本文立足日记对话文本,运用叙事分析方法解码初中生自我认知的叙事表达,揭示其发展规律与内在机制,为青少年自我认知教育提供实践启示。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自我认知:指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社会特征的认知与评价,包括自我概念(“我是谁”)、自我价值感(“我有价值吗”)、自我效能感(“我能做到吗”)三个核心维度。

日记对话:区别于单向记录的传统日记,指初中生在书写中通过提问、反思、回应等方式实现的自我互动,或与教师、同伴形成的隐性对话文本。

叙事研究:通过分析个体故事的结构、内容与意义,理解其心理发展过程的质性研究方法。

(二)理论框架

埃里克森同一性发展理论:初中生处于同一性确立关键期,自我认知发展表现为对 “过去经验 - 现在状态 - 未来期待” 的整合过程,叙事是同一性整合的核心工具。

叙事心理学的自我建构观:布鲁纳提出,自我认知通过 “叙事性思维” 形成,个体通过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局,赋予分散的经验以连贯性,进而明确自我定位。

对话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自我认知在 “自我与他者” 的对话中生成,日记中的隐性对话(如对教师评语的回应)推动自我认知的深化。

(三)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选取 3 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学生 42 人,其中男生 19人、女生 23 人,年龄 12-15 岁,均参与持续 8 周的 “日记对话”活动。

文本收集:共收集日记文本 112 篇,剔除无效文本(如仅记录事件无反思)后保留 86 篇,总字数约 5.2 万字。

分析方法:采用主题分析法,通过三级编码(开放编码 - 主轴编码 - 选择编码)提炼自我认知叙事的核心主题与发展特征。

二、初中生自我认知叙事的文本特征分析

(一)叙事主题:从单一到多元的拓展

文本分析显示,初中生自我认知叙事主题随年级升高呈现多元化趋势。初一学生叙事主题集中于学业表现(如 “我数学总考不好,是不是很笨”)与规则适应(如 “老师说我上课说话,我不是故意的”),占比达 68%;初二学生开始关注人际关系自我(如 “我害怕主动交朋友,他们会喜欢我吗”)与兴趣自我(如 “我喜欢画画,但妈妈说没用”),主题占比升至 45% ;初三学生则增加了未来自我探索(如 “我想考师范,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主题占比达 32% 。这种主题拓展反映了自我认知从 “外部评价依赖” 到“内在需求关注” 的发展轨迹。

(二)叙事视角:内外整合的动态平衡

日记对话中,初中生自我认知叙事视角呈现 “外部视角 - 内部视角 - 整合视角” 的转变(俞平平,2025)。初一学生多采用外部视角,以他人评价定义自我,如 “老师夸我作文好,我就是个会写作的人”;初二学生开始增加内部视角,关注内心感受与需求,如“虽然这次考得不错,但我并不开心,因为我更喜欢科学”;初三学生则出现视角整合,能同时兼顾外部反馈与内在体验,如 “妈妈希望我学理科,但我发现自己对历史更敏感,或许我可以找到平衡的方法”。这种视角整合标志着自我认知的自主性提升。

(三)叙事结构:矛盾性与连贯性的共生

自我认知叙事的矛盾性主要体现为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赵星,2020),如“我想成为受欢迎的人,但总是不敢说话”“我觉得自己很努力,可成绩还是上不去”。而连贯性则表现为通过持续对话实现矛盾的暂时整合,如一名学生在第 3 周写道 “我觉得自己很内向,不适合当班长”,第 6 周回应道 “当班长后我发现,内向的人也能细心照顾同学”。这种 “矛盾 - 对话 - 整合” 的叙事结构,推动自我认知从碎片化走向系统性。

三、日记对话促进自我认知发展的叙事机制

(一)叙事重构:经验意义的再解读

日记对话允许初中生对同一事件进行多次书写,通过叙事重构赋予经验新意义。如一名学生最初记录 “运动会失误被同学笑,我很没用”,经教师批注 “失误时你坚持完成了比赛,这很勇敢” 后,再次书写时反思 “虽然没获奖,但我没有放弃,这也是一种成功”。这种重构将负面经验转化为自我成长的素材,促进自我价值感的积极发展。

(二)自我对话:认知冲突的澄清

日记中的提问式对话(如 “我真的是这样吗?”“还有其他可能吗?”)能激活元认知,澄清自我认知冲突。如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对话:“同学说我自私,是真的吗?—— 上次我帮同桌讲题,他没说自私;可能这次我没借他笔记,他才这么说 - 或许我可以下次主动问他需要帮忙吗?” 这种自我对话帮助学生区分 “单一评价” 与 “整体自我”,减少认知偏差。

(三)意义赋予:未来自我的锚定

通过对 “过去 - 现在 - 未来” 的叙事联结,初中生为自我认知赋予长远意义。如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小学时我总是逃避演讲,现在我试着举手发言,虽然紧张但完成了 - 未来我想成为能清晰表达观点的人。” 这种叙事将当下经验与未来期待关联,强化了自我认知的方向性与动力性。

四、研究结论与教育启示

(一)研究结论

初中生自我认知叙事随年级升高呈现主题多元化、视角整合化、结构连贯化的发展特征;

日记对话通过叙事重构、自我对话与意义赋予三大机制,推动自我认知从外部依赖走向内在自主;

叙事中的矛盾与冲突是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契机,持续对话促进矛盾的积极整合。

(二)教育启示

学校层面:将 “日记对话” 纳入心理健康课程,设计 “自我认知叙事指南”,引导学生关注多元自我主题;

教师层面:采用 “提问式反馈” 替代评判性评价,如用 “你觉得这次成功 / 失败中,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引导自我反思;

家庭层面:鼓励家长通过 “家庭叙事分享” 参与青少年自我认知发展,避免单一化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孙松.“情绪日记”在高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应用[J].中小学班主任,2024(23):95-97.

[2] 俞平平. 运用心理日记,开展小学班级管理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5(17):64-65.

[3] 赵星. 心理涂鸦技术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干预研究 [J]. 校园心理(第 18 卷),2020(6):5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