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式学习驱动下的涉农专业财经素养教育:三维能力模型与螺旋课程构建

作者

孙丽娜

通化农业学校

1 引言:农业发展的能力困境与教育破局

1.1 问题现象:结构性矛盾凸显

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依托“黄金玉米带”与“黄金水稻带”的生态优势,粮食产量连续八年超 800 亿斤,却深陷农产品“质优价低”的价值困局。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数据显示,吉林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 58.7%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个百分点,而初级农产品溢价损失率高达 34.2% ,直接导致农民增收乏力。这种“会种不会卖,高产不高效”的产业困境,折射出吉林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财经决策能力的结构性缺失,亟需通过教育赋能实现突破

1.2 原因剖析:财经素养的双维断层

1.2.1 现有农业群体能力退化(通化市农委2023 普查)

通过对通化地区 1,482 户农户的深度调研,发现传统务农群体面临严重的财经素养退化危机:

表1.1 现有农业群体能力退化指标与影响

1.2.2 后备人才素养悖论( N=720 )

针对吉林省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调查,暴露出新生代农业从业者的能力断层危机:

表1.2 涉农专业学生财经素养矛盾维度与教育归因

此现象暴露传统教育根本缺陷:碎片化知识灌输,难以支撑产业振兴所需的决策迁移能力,而教育内容与农业场景的严重脱节导致学生陷入“知识丰富而能力缺乏”的悖论。

1.3 研究空白:三重体系缺位

通过 CNKI 文献计量分析(2018-2024),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系统性缺位:

学科融合缺位:涉农专业与财经素养交叉研究仅占职业教育论文总量的 2.3% ;

教学模式单一: 87.6% 院校采用“理论课 + 案例讨论”,项目式学习与实习实训、技能大赛结合的成功范式未见报道;

内容供需错配:现有课程 76.8% 聚焦股票、基金等城市理财,涉农经营决策内容不足 5% ,导致学生面对真实农业经营场景时出现知识迁移障碍。

1.4 理论框架

基于 OECD 财经素养定义(2019),本文界定:涉农财经素养是以农业经营场景为载体,融合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市场创新的决策能力系统。其能力生成遵循“认知 - 实践 - 迁移”的螺旋模型

(Kolb, 1984)。针对前述困境,本研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方法论根基:依托项目式学习(PBL) 的“真实性、任务驱动性、迭代性”三原则(Thomas, 2000),通过真实农业项目串联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

能力目标:构建“三维能力”模型(经营决策 × 风险管理 × 市场创新),实现复合型能力锻造。

课程载体:设计产业链进阶式螺旋课程,实现教育赋能产业提级。

2 三维能力模型:涉农专业财经素养的教育重构

2.1 农业经营决策能力——产业效益的基石

该维度聚焦农业全链条的成本效益优化能力

2.1.1市场洞察力:运用PEST分析框架研判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因素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例如通过“玉米临储政策调整 - 深加工企业需求- 生物燃料技术突破”关联分析预判价格走势。

2.1.2 资源整合力:实现土地 / 资金 / 技术要素的优化配置,如在通化蓝莓种植项目中,指导学生通过土地流转规模控制(30-50亩)、滴灌技术引入(节水 40% ),使亩均收益提升 65% ;

2.1.3 成本管控力:基于边际效益分析进行生产决策,如人参种植项目中,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当施肥量超过临界点时,产量增幅低于成本增幅,据此优化肥料投入方案。

2.2 风险管理能力— 经营可持续的保障

针对农业特有的多维度风险,构建防御机制

2.2.1 风险识别:建立技术 / 市场 / 金融 / 法律风险扫描清单,如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分析、极端天气概率评估、合同陷阱识别等;

2.2.2 风险评估:应用风险矩阵进行定量分析,以“农户信贷担保”项目为例,学生通过违约概率( 30% ) × 损失幅度(50 万元)计算风险暴露值(15 万元),据此设计反担保措施;

2.2.3 风险应对:制定规避 / 转移 / 缓解 / 接受策略组合,如黑木耳种植项目通过“品种抗病性改良(规避) + 价格保险(转移)+ 错峰上市(缓解)”降低经营风险。

2.3 市场创新能力——价值增值的引擎

立足农业产业升级需求,培育三大突破能力

2.3.1 价值发现:从农产品功能属性挖掘消费价值,如将普通鲜食玉米重构为“低GI 健康轻食”,瞄准都市健身人群;

2.3.2 品牌溢价:通过地理标志认证 + 文化赋能提升附加值,通化山葡萄酒依托“长白山火山岩土壤”和“高句丽酿酒古法”实现溢价 230% ;

2.3.3 渠道创新:构建“短视频引流 - 直播间转化 - 社群复购”闭环,如柳河县大米项目通过抖音场景化种植直播(日均观看 5 万+ ),带动店铺转化率提升至 18.7% ,复购率达 42% 。

3 螺旋式课程体系:基于产业链的进阶设计

3.1 基础层(一年级):专业启蒙阶段的“田间悟财”

3.1.1 PBL 项目设计

项目目标

在《土壤肥料》、《病虫害防治》、《田间试验与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中嵌入财务记录模块,通过点滴的农业投入产出分析,培养学生成本敏感性与资源优化意识。

项目实践

学生分组承包实验田(每组 0.5 亩),记录从整地到收获的全环节投入。

物理成本:种子(品种与用量)、化肥(种类、数量、单价)、农药、农机具使用(折旧或租赁费用)

人力成本:折算各环节工时(翻地 2 时 / 亩、播种 1.5 时 / 亩、除草4 时/ 亩)

效益分析:对比不同施肥方案(A 组有机肥 /B 组复合肥 /C 组混合肥)的成本利润率

3.1.2 教学案例

黄瓜黄萎病防治项目中,三组学生采用不同解决方案并核算经济效益

植物源药剂组:成本 85 元 / 亩,挽回损失 320 元,投入产出比 1:3.76

嫁接组:成本 203 元 / 亩(含嫁接工费),挽回损失 580 元,投入产出比1:2.86

土壤消毒组:成本 147 元 / 亩,挽回损失 450 元,投入产出比1:3.06

通过实践理解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平衡逻辑。

3.2 进阶层(二年级):产业链协同的“市场验真”

PBL 项目设计项目目标

在《蔬菜栽培技术》、《农产品营销》等课程中构建跨学科项目,培养学生面向产业链的动态决策能力与市场响应能力。

项目实践

引入“订单农业虚拟交易平台”,学生需完成:

产前:基于期货价格签定采购合约(如 3 个月后交付黄桃 10吨,保底价6.8 元/ 公斤)

产中:根据天气预警调整灌溉方案(如暴雨前减少灌水量以降低裂果率)

产后:结合市场行情选择直接履约、协商补偿或现货市场转售

2024 年教学数据显示,参与订单模拟的学生在价格波动中的风险损失率降低 27.4% ,合约履约率提高至 89.6% 。

3.3 实战层(三年级):创业孵化的“全链整合”

PBL 项目设计项目目标

通过比赛使学生认识到农产品的品种选择 $$ 种植方法 $$ 日常管理 $$ 贮藏加工 $$ 包装 $$ 品牌 $$ 定价 $$ 渠道 $$ 营销的整个流程必须高度匹配,只有每个环节都精准服务于目标顾客的消费需求,才能最终实现高利润回报。

项目实践

项目载体:第九届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

典型项目:紫苏产业创业项目(通化农业学校 2025 年参赛作品)

表3.1 紫苏产业创业项目全链整合亮点与成效

该项目依托“冷榨技术 + 直播定制 + 农旅融合”三位一体模式,实现核心技术、营销渠道、产业形态的创新突破:

真实市场检验:大赛倒逼学生直面政策、技术、成本、消费者的多维约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财经思维内化:学生建立“农业问题 Σ=Σ 经济问题”的思维定式,自动关联生产决策与财务指标。

能力迁移验证:项目成员毕业后返乡创业创办“紫苏工坊”,首年实现营收87 万,带动 23 户农户增收。

4 结论:教育赋能农业振兴的系统路径

本研究针对吉林省农业“质优价低”困境,通过项目式学习(PBL)重构涉农专业财经素养教育体系,取得三重突破:

4.1 理论创新:三维能力模型破解素养悖论

构建“农业经营决策 × 风险管理 × 市场创新”三维能力模型,有效解决调查中揭示的“三高三低”素养悖论。2024 年通化农业学校试点数据显示,参与 PBL 课程的学生呈现“四升一降”的积极变化:

知识转化率提升 32.7% (课堂知识应用于经营场景)

风险识别准确率提升 44.3% 创新项目存活率提升至 63.5% 农产品商品化率平均达 81.9% 参与非法集资率降至 5.1%

4.2 实践价值:螺旋课程贯通产教融合

通过基础层田间悟财→进阶层市场验真 $$ 实战层全链整合”的螺旋课程设计,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咬合:

课程真实性:PBL 项目 90% 素材来自真实农业案例(如玉米临储政策调整、黑土地保护条例)

能力进阶性:从单点技能(成本核算)到产业链整合(三产融合)的阶梯式培养

成果转化性:近两年孵化创业项目 4 个,其中“紫苏全产业链定制”和“鱼缠稻立体养殖”等 2 个项目已落地运营,平均带动就业8 人/ 项目。

4.3 政策建议:构建财经素养教育新生态基于研究成果,提出吉林省涉农教育改革的四维行动框架:

课程改革:将财经素养纳入涉农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要求每专业开设 ⩾2 门项目式学习整合课程

师资建设:实施“双师能力认证计划”,3 年内实现涉农专业教师农业实践全覆盖(建议每5 年累计实践 ⩾2 个月)

评价体系:建立“能力增值评价”模型,跟踪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财经素养发展曲线

生态构建:推动“行企校政”四力协同,参照白山市“财经专业名师工作室”模式(政策贯通 - 标准转化 - 产教协同),建设区域农业教育创新联合体。

4.4 教育范式的革命性转型:项目式学习驱动的财经素养教育,本质是农业教育从“技术导向”向“经营导向”的范式革命。当涉农人才既能选育抗旱玉米,又能设计期货套保方案;既精通温室育苗技术,又擅长社群营销运营——吉林农业必将突破“质优价低”的困局,在黑土地上书写产业振兴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OECD. PISA 2018Financial Literacy Framework [R].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9.

2. 托马斯 . 项目式学习指南[M]. 王雪华译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3. 徐建国等 . 农村金融诈骗成因与防范 [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22(4):89-95.

4.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专业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报告[R]. 重庆,2025.

5. 程越敏, 徐蓓. 中职财经专业教师素养教育能力提升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 2021(21):62-65.

6.Sprague K. Financial Literacy in Agricultur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2021,62(3):112-128.

7. 通化市教育局.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白皮书[R]. 通化, 2024.

8. 张璐等 . 职教赋能乡村振兴的吉林路径 [J]. 现代农业研究,2024(3):74-77.

9. 段秀娟 . 吉林省职教赋能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J]. 现代农业研究,2024(3):74-77.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一般课题《吉林省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强化财经素养教育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GH2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