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大单元教学教材分析与整合难点突破及案例示范
袁国强
习水县第五中学 贵州遵义 563000
引言
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作为全国广泛使用的教材之一,其必修模块(如必修一“校园生活”、必修二“健康与艺术”)与选修模块(如选修六“人际关系”、选修八“文化遗产”)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为大单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停留在“逐页教学”“逐课讲解”的传统模式,导致教材内容被割裂为孤立的知识点,学生难以形成结构化的认知框架。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大单元教学教材分析与整合难点突破的策略
(一)主题维度:从“教材主题”到“素养主题”的价值升维
核心路径为双轮驱动式主题提炼,以教材原有主题为基础,通过“横向关联”与“纵向深挖”构建具有育人价值的大单元主题。[1] 横向关联指整合不同模块中同一主题语境的内容。
例如,将必修一 Module 1(校园生活)、选修七 Module 2(高中生涯)、选修十一Module 2(自由之路)串联为“成长与自我实现”大单元,覆盖“适应—规划—超越”的人生阶段;纵向深挖则聚焦主题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思维方法,例如将必修四 Module 4(沙尘暴)从“环境现象描述”升维为“人与自然的共生智慧”,引导学生从科学分析(成因与危害)、文化反思(不同文明的生态观)、行动设计(校园减碳方案)三个层面递进探究。
(二)内容维度:从“模块拼接”到“逻辑重构”的系统整合
针对教材知识点碎片化问题,采用“核心概念统领法”重组内容。例如,以“文学赏析”主题为例(涉及选修六M2、选修七M3、选修十M1),围绕“人物形象分析”这一核心概念,整合《指环王》(奇幻文学)、《傲慢与偏见》(现实主义小说)、《海明威作品》(现代主义文学)的语篇资源,构建“人物性格—社会背景—主题表达”的三维分析框架,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学流派中人物塑造的共性方法(如对话描写、心理刻画)与个性差异(如奇幻文学的象征手法vs. 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
(三)活动维度:从“语言操练”到“真实探究”的情境转化
基于外研版教材语篇,设计具有“真实意义”的驱动性任务。[2] 例如,将必修二Module 3“Music”改造为“校园音乐节策划”项目:学生需分组完成“音乐风格调研(阅读)—采访音乐老师(口语)—撰写宣传文案(写作)—设计演出流程(思维)—现场英文主持(综合运用)”一系列任务,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整合词汇、语法、语篇知识。
(四)评价维度:从“单一测试”到“多元反馈”的素养发展
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通过“过程性记录 + 终结性展示”全面评价学生发展。例如,某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显著提升——有学生在反思中写道:“以前学英语是为了考试,现在为了完成‘校园环保提案’,我主动查了很多英文资料,还和外教讨论了国外的减碳经验,感觉英语真的成了‘有用的工具’。”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大单元教学教材分析与整合难点突破案例分析及点评
案例:必修三Module 3-4“自然之力与人类智慧”大单元整合实践
(一)单元概况
主题定位:以“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为核心,整合外研版必修三 Module3“The Violence of Nature”(自然灾害)与 Module 4“Sandstorms in Asia”(亚洲沙尘暴),构建“认识灾害—分析成因—科学应对—文化反思”的学习闭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生态责任意识。课时安排:6 课时(含 1 课时户外实践 +1 课时成果展示)。适用年级:高一年级第二学期
(二)实施过程
1. 情境导入:“假如灾害来临”沉浸式体验
任务驱动:播放自制短片(融合教材中飓风、沙尘暴的图文素材),设置情境“学校所在城市突发极端天气,作为校报英文编辑,请策划一期‘科学防灾专题报道”。认知冲突:呈现两组数据对比(教材原文):“1970 年波拉飓风致死 30 万人”vs“2017 年哈维飓风美国仅死亡 88 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相似强度的灾害,伤亡差距如此悬殊?”
2. 文本深研:跨模块信息整合与批判性分析
图表化梳理:分组完成“灾害档案卡”,从 Module3 提取“飓风形成条件”,从 Module 4 归纳“沙尘暴防治措施”,用思维导图呈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应对策略”逻辑链。深度追问:结合教材中“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描述(Module 4, P39),提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何体现在这些措施中?与西方‘征服自然’的观念有何本质区别?”
3. 实践延伸:校园微生态调查与方案设计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周边植被、土壤状况,用英语记录发现(如“操场边缘裸露土地易起扬尘”),对应教材中“土地荒漠化”知识点。创意输出:
分组设计“校园防沙治沙倡议书”,需包含:数据支撑(引用教材中“每年3 月20 日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信息)。具体建议(如“在教学楼前种植本地树种”)。英文宣传标语(如“Plant trees today, breathe easier tomorrow”)
4. 成果展示:模拟联合国环境大会
角色分工:学生扮演“气象学家”“环保志愿者”“政府代表”,用英语汇报调查成果,回应“他国代表”质疑(如“发展中国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反思日志:撰写学习心得,某学生写道:“以前觉得沙尘暴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才发现,课本里的‘土地沙漠化’就藏在操场的扬尘里——原来英语学习不仅是背单词,更是学会用全球视角思考身边的问题。”
(三)案例点评
主题深挖:突破教材“灾害现象描述”的局限,上升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呼应新课标“文化意识”素养要求。内容重构:将原本独立的两个模块,通过“问题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看)串联成逻辑闭环,避免知识点碎片化。[3]
结语
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从“教材执行者”向“课程设计者”转型的过程。研究发现,参与实验的教师在经历“主题提炼—内容重组—活动设计”的循环后,其课程整合能力显著提升,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杨圣阳 , 谭晓闯 . 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探析 [J]. 海外英语 ,2025(2):183-185.
[2] 熊孝荣 . 基于大观念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J]. 英语教师 ,2025,25(9):148-155.
[3] 王欣颖 , 魏冉 . 大观念视角下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J]. 英语广场 ,2025(7):124-128.
(本文系遵义市 2023 年市级课题《基于大单元教学的高中英语教学教材内容分析与整合案例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 2023ZB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