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规模猪场仔猪黄白痢发病诱因分析与低成本综合防治技术应用

作者

杨云超 杨智程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扬武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新平  653401 身份证号码:530428198607030715

引言

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统称,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其中仔猪黄痢多发生于 1-3 日龄,发病急、死亡率高;仔猪白痢多发生于 10-30 日龄,发病率高但死亡率相对较低。两者均以腹泻为主要特征,会导致仔猪生长发育迟缓、成活率下降,给养猪业带来较大损失。小规模猪场由于养殖设施简陋、资金投入有限、防疫意识薄弱等原因,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远高于规模化猪场。近年来,随着农村养猪业的发展,小规模猪场在保障猪肉供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仔猪黄白痢的频繁发生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小规模猪场仔猪黄白痢的发病诱因,探索适合其特点的低成本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农村养猪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规模猪场仔猪黄白痢发病诱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与病原污染

小规模猪场的猪舍大多为简易搭建,通风不良、采光不足,且清洁消毒不彻底,导致舍内湿度大、氨气浓度高,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滋生和繁殖创造了适宜环境。仔猪的粪便、尿液不能及时清理,堆积在猪舍内,使病原大量繁殖,通过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等途径感染健康仔猪。此外,小规模猪场普遍缺乏完善的粪污处理设施,粪便随意堆放,易污染周边环境,进而导致病原扩散。蚊蝇等在猪场内外活动,也会携带病原,加剧污染范围,增加仔猪感染风险。在阴雨天气,猪舍地面泥泞,仔猪接触病原的概率显著增加,更易诱发黄白痢。

(二)饲养管理与母源抗体不足

母猪饲养管理不当是诱发仔猪黄白痢的重要原因。小规模猪场多采用单一饲料饲喂母猪,营养不均衡,尤其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导致母猪体质虚弱、乳汁质量差,仔猪通过吸食母乳获得的母源抗体不足,抵抗力低下,易感染病原。仔猪饲养管理粗放,也是发病的关键诱因。仔猪出生后,未及时擦干身体、断脐消毒不严格,易导致病原侵入。补料不及时或饲料质量差,会影响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使其肠道菌群失衡,增加感染大肠杆菌的机会。同时,小规模猪场多不注重仔猪保温,冬季或早春季节,猪舍温度过低,仔猪受凉后抵抗力下降,更易发病。

二、小规模猪场仔猪黄白痢低成本综合防治技术

(一)环境优化与生物安全强化

改善猪舍环境是低成本防治的基础。小规模猪场可利用现有条件,对猪舍进行简单改造,增加通风口,确保空气流通,降低舍内湿度和氨气浓度。采用漏粪板或垫料(如锯末、稻壳),及时清理仔猪粪便和尿液,保持猪舍干燥清洁。每周至少对猪舍进行 1-2 次消毒,选用价格低廉且效果好的消毒剂,如生石灰、氢氧化钠溶液等,对地面、墙壁、用具等进行全面喷洒消毒,尤其要重点消毒仔猪的活动区域和采食槽。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病原传入和扩散。限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本场人员进出需更换专用衣物和鞋子,并对鞋底进行消毒。不从疫区引进种猪和仔猪,如需引种,需隔离观察至少 21 天,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定期清理猪场周边的杂草和粪污,做好蚊蝇等防治工作,可采用粘蝇板等简易工具,降低病原传播风险。

(二)饲养管理改进与母源抗体提升

科学饲养母猪,提高母源抗体水平。根据母猪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饲料,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适当添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如在饲料中混入豆粕、青绿饲料等,保证营养均衡。母猪产前 7 天和产后 7 天,在饲料中添加少量抗生素(如土霉素),可减少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数量,降低仔猪感染风险。加强仔猪饲养管理,增强其抵抗力。仔猪出生后,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擦干身体,断脐后用碘酊消毒脐部,防止病原侵入。保证仔猪在出生后 1-2 小时内吃到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母源抗体,能有效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在仔猪 7 日龄左右开始补料,选用优质的仔猪开口料,逐步锻炼其消化系统功能。做好仔猪保温工作,可在仔猪栏内放置加热灯或保温箱,保持环境温度在 25-30°C ,避免仔猪受凉。

(三)简易药物防治与发病处置

采用低成本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在仔猪黄白痢高发期,可在仔猪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抵抗力。对于发病仔猪,及时进行药物治疗,选用价格低廉、效果可靠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按照说明书剂量口服或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中药防治,将白头翁、黄连、黄柏等中药煎水给仔猪灌服,成本低且副作用小。发现病猪后,立即进行隔离饲养,防止病原传播。对病猪的粪便、呕吐物等进行彻底清理,并对污染区域用消毒剂反复消毒。对于严重脱水的仔猪,可进行腹腔补液,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提高治愈率。对于死亡仔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深埋或焚烧,避免病原扩散。

三、技术应用效果与推广建议

(一)应用效果

以云南玉溪新平县德鸿猪场为例,应用上述低成本综合防治技术后,仔猪黄白痢的发病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应用前,仔猪黄痢发病率平均为 35% ,死亡率为 20% ;仔猪白痢发病率平均为 45% ,死亡率为 5% 。应用后,仔猪黄痢发病率降至 10% 以下,死亡率降至 5% 以下;仔猪白痢发病率降至 15% 以下,死亡率降至 1% 以下。仔猪成活率平均提高 20% 以上,养殖效益显著增加。同时,由于采用了低成本的防治措施,每个猪场的防治成本较之前降低了 30%-40% ,且操作简单易行,适合小规模猪场的实际情况。养殖者的防疫意识和饲养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为后续的养殖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推广建议

加强对小规模猪场养殖者的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指导等方式,使其掌握仔猪黄白痢的发病诱因和低成本防治技术。基层兽医技术人员应发挥技术优势,定期到小规模猪场进行技术服务,帮助养殖者解决实际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小规模猪场的环境改造、消毒设施购置等给予适当补贴,降低其防治成本。鼓励养殖者成立合作社或互助组织,共享防治经验和资源,提高整体防治水平。

结论

小规模猪场仔猪黄白痢的发病是环境、管理、病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当是主要诱因。通过应用环境优化、饲养管理改进、生物安全强化及简易药物防治等低成本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降低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在推广过程中,需结合小规模猪场的实际情况,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加强技术培训和政策支持,提高养殖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来,还应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低成本防治技术,为小规模猪场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撑,促进农村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焕春。动物传染病学(第 5 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2] 文显荣, 蔡雨恒. 仔猪黄白痢的发病诱因及防治措施[J]. 中兽医学杂志,2015, (04): 20.

[3] 金巍 . 仔猪黄白痢病的发病诱因与综合防治 [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2, (03):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