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邹朝惠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天台幼儿园 616250

一、引言

幼儿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奠基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心理品质,如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和抗挫折能力等,会直接影响个体未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帮助幼儿恰当表达并调控情绪,塑造安全感与信任感”,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关键原则,强调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上要协同一致。幼儿园有专业理念和方法,家庭是幼儿熟悉且依赖的成长环境,两者结合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连续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二、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理解不一致

在认知维度上存在差异,幼儿园教师更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核心维度,如情绪调节、社交适应和规则意识等;家长则侧重幼儿表层行为表现,如性格是否开朗、是否听话、能否独立吃饭穿衣等。例如,教师发现幼儿不愿参与集体游戏,会关注其是否有社交退缩问题;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只是性格内向,长大后会好,忽视孩子心理需求。

从另一角度看,价值定位有偏差。部分幼儿园将心理健康教育当“附加任务”,上级要求或出问题时才开展,未纳入常态化家园协同内容;部分家长将其等同于“解决心理问题”,觉得“孩子没病就不用管”,缺乏“预防为主、全程呵护”意识。这种认知偏差使家园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重点上难达成共识,无法形成协同方向。

(二)家园互动缺乏深度与时效性,信息传递断层

一是家园沟通存在“表层化”问题,多围绕“幼儿饮食、睡眠及学习情况”等事务性内容展开,而“幼儿情绪变化、社交互动细节及家庭亲子互动模式”等心理健康相关信息交流不足。例如,家长会中教师很少提及“幼儿在园情绪表现”,家长也很少分享“家庭中可能影响幼儿心理的事件”,如搬家、亲人分离等。

二是幼儿园沟通方式“单向化”,多为“通知式”,如微信群发通知、发放宣传手册,缺少“双向互动”,家长多“被动接收”,很少主动反馈意见或需求。例如,幼儿园分享“幼儿情绪调节方法”后未询问应用情况,家长遇问题不知如何求助,导致信息“有去无回”。

三是沟通时机“滞后化”,只有幼儿出现突出问题,如攻击行为、长期缺勤时,家园才紧急沟通,对“幼儿心理问题早期信号”,如情绪波动大、兴趣减退等缺少及时关注与交流。例如,幼儿连续一周拒绝上幼儿园,家长第三天告知教师,错过早期干预最佳时机。

(三)家园双方均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方法

在幼儿园这一层面,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十分突出的短板,大多数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仅仅是依靠短期讲座或者自学的方式来获取相关知识,对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常见心理问题识别方法”“家园协同干预策略”这些方面的掌握程度不够,就比如,教师不可准确地分辨出“幼儿正常的情绪波动”以及“异常的心理行为”,同时也很难给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干预建议。

在家庭层面上,家长所有的教育能力显得更为薄弱,一方面,家长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较为繁杂,像是短视频以及非专业的育儿文章等,这些渠道所提供内容的科学性很难得到保证,甚至还存在错误引导的情况,比如“幼儿哭闹时要采取冷处理,让其自己安静下来”,另一方面,家长欠缺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举例来说,虽说知道应该“共情幼儿情绪”,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说出“这有什么好哭的”这样的话,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幼儿的感受。

三、家园共育视域下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家园教育认知,树立协同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幼儿园会定期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工作坊”,借助案例分析以及视频讲解等形式,帮助家长领会幼儿心理健康的核心要义,像情绪调节、社交适应以及安全感建立等方面,纠正“心理健康等同于无病”“内向就是心理问题”这类认知偏差,举例来说,借助展示“幼儿情绪波动的多样表现及其背后需求”的案例,能让家长明白“哭闹是幼儿表达情绪的正常途径,应该加以引导而不是压制”,向家长传达“预防为主、家园协同”的教育观念,清晰家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共同职责。

(二)完善家园沟通机制,构建深度、及时的互动平台

日常沟通方面:借助“班级微信群”以及“家园联系册”这些方式,每周对幼儿在园期间呈现出的“心理健康亮点”给予分享,还邀请家长分享幼儿在家时的心理状态,以此达成日常信息可及时传递的目的。

专题沟通方面,每月会举办 1 次“心理健康专题家长会”,该家长会聚焦于具体的主题,像是“幼儿分离焦虑应对”以及“情绪调节方法”等,在会议中,由教师来分享专业知识,同时家长也会交流实践经验,以此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对于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幼儿,会开展“一对一访谈”,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一同对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干预方案。

开发或者运用专门的家园沟通 APP,并设置“幼儿心理健康档案”模块,在此模块中,教师可上传幼儿在园期间的情绪以及社交表现等情况,家长则可以记录家庭亲子互动的状况,双方都可随时进行查看以及留言,以此达成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互动。

(三)提升家园教育能力,强化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幼儿园会和高校以及妇幼保健机构展开合作,会定期举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包含“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家园协同沟通技巧”等方面,培训形式采取“理论授课 + 案例模拟”的方式,比如说,会模拟“家长质疑幼儿情绪问题”这样的场景,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沟通应对能力。还会鼓励教师去考取“幼儿心理健康指导师”证书,提升专业素养。

基础服务方面,每一个季度会举办一次“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业的专家来讲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及“亲子沟通技巧”等基础的内容,同时发放《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手册,以此来协助家长掌握基本的方法。

四、总结

本研究围绕家园共育背景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展开。分析发现,家园双方虽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但存在认知偏差、沟通不畅、能力欠缺、内容碎片化等问题,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为此提出“更新认知、完善机制、提升能力、整合内容”的优化对策,推动家园从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协同,构建目标一致、责任清晰、方法科学、内容衔接的教育体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长期过程,需持续留意幼儿心理变化并适时调整策略。未来可探索不同家庭类型的协同模式及数字化技术应用,提供更精准高效支持,助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谢芳 . 基于家园共育模式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3(12):164-166.

[2] 张颜 . 家园共育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J]. 智力 , 2024(32).

[3] 张宗儒 . 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 2023(6):3

[4] 赵珣瑜 . 家园共育理念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探究 [J]. 考试周刊 , 2024(34).

[5] 孟晓 . 家园共育背景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J]. 教师 ,2023(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