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张美慧
巴城高级中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教学也在不断适应发展,新课标中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就是在强调,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在利用媒介工具的基础上,将媒介信息汇集为语言材料,在交流与表达中实现不同媒介语言的转变,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媒介素养,形成自身的价值取向。笔者深入挖掘跨学科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以下三点认识,以期为同行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以任务为驱动,设计跨学科主题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加有效地落实相关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结合其他与古诗词内容紧密相关的学科知识,为古诗词教学设计跨学科主题。所有跨学科主题活动均需以理解古诗词的语言、情感和文化为核心目标,避免脱离语文本体。任务设计需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便于在课堂或课后开展。通过跨学科主题任务,可以有效地实现由教师讲授向学生探究的转变,帮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登高》这一古诗时,教师整合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设计“跨学科溯源‘悲秋’意象”的主题任务。教师在教学前布置主题任务,将学生分组查阅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本人的生平以及夔州的地理资料等。课堂教学时,通过杜甫后半生的漂泊经历,让学生初步理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通过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安史之乱后,探究了战乱对社会经济和文人生活的影响,从而体现出诗歌中的家国之悲;通过查阅贵州地理资料,分析出三峡地区秋高气爽但气候萧瑟的地理特点,从而理解秋景与悲情的关联。通过跨学科探究,得出《登高》的悲秋不仅是作者个人的老病孤愁,更是时代动荡、地理环境和个人遭遇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悲秋”情感的成因,把握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二、与生活相关联,创设跨学科情境
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将跨学科教学思想融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使得古诗词与学生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陌生的古诗词,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跨学科情境的创设需要遵循真实性、关联性和体验性原则,通过跨学科情境帮助学生缩短与古诗词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这一古诗词时,教师可创设“走进田园,体悟归隐情怀”的跨学科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选择,体会诗中质朴自然的风格和淡泊名利的情怀。教师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观察校园内植物角或家乡农田,记录农作物的生长状态,通过拍摄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收集与田园相关的绘画作品等。课堂教学时,教师将教室布置为田园风格,通过展示学生拍摄的照片、视频以及田园绘画,并播放古典音乐,营造田园氛围。先引导学生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结合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讨论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场景,理解归隐生活的真实性。其次组织学生以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内容,创作简笔画或者水彩画,体会诗中描绘的田园布局和色彩美,感受质朴自然的审美风格。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讨论田园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异,理解陶渊明对尘网和樊笼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在生物观察和美术体验中,沉浸式地理解了诗歌内容,实现了古诗词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融合。
三、开展多元评价,检验跨学科效果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学评一体化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关注。跨学科视角下的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多元评价体系需遵循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自评与互评结合的原则。多元评价不仅能全面检验跨学科教学效果,还能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学习《赤壁赋》这一古诗词时,教师设计“跨学科探究赤壁文化”的教学活动,并设计多元评价,检验学生对《赤壁赋》文言知识、思想情感的掌握程度以及在跨学科探究中的能力提升。教师提前让学生查阅赤壁之战史实资料,预习《赤壁赋》并设计江上泛舟插画。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赤壁之战的不同史料观点和对苏轼时空观念的解读,教师巡视观察,从知识整合度、逻辑清晰度和观点创新度三个维度进行评分。讨论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小组间互相评价并填写评价表,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形成学生总结性学习档案。通过多元评价,既能体现教师的专业评价,又能尊总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够全客观地检验跨学科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跨学科学习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其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契合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要求,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理解跨学科的本质是以语文为核心的整合,而非脱离语文本体的学科拼凑。在设计跨学科活动时,需严格筛选与古诗词内容紧密联系的学科知识,确保所有教学活动均服务于古诗词的语言理解、情感把握和文化传承,为跨学科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文睿.跨学科视角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25,(14):122-124.
[2] 于淳净 . 跨学科视域下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 [D]. 延边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