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作者

匡晓岚

安徽省六安市皖西中学 237000

引言

初中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使得传统的统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方式,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重点放在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上,结合沪教版八年级教材,对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从动态分层机制的构建、差异化内容的设计、课堂实施的优化、评价反馈的完善四个方面对初中数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进行了阐述,以期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目的,为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学生认知水平的动态分层机制构建

分层教学应摒弃静态的、固定的分层模式,以学生认知水平的动态分层为基础。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包括课前测试、课堂观察和作业分析。定期根据学生表现调整分层结果,确保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始终相贴合。动态分层既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又要为不同层次学生留有上升空间,同时也要防止分层固化所带来的“标签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差异化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差异化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分层结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目标与学习内容。目标应具有层级差异,A 层以拓展与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B 层强调对核心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使学生掌握核心知识与技能;C 层注重基础认知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与简单应用。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以教材为基础,在 A 层教学中增加拓展性习题和探究性任务;B 层保留教材核心内容,适度降低难度;C 层选用教材的基础部分,并配备基础性练习,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能收获相应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沪教版八年级《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与内容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A 层目标:能够运用一次函数图像解决实际中的难题,探索一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联,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借助一次函数图像分析行程问题”这一探究课题,并配套综合性练习题。B 层:理解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能应用其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函数图像的绘制和性质应用的核心部分,练习难度适中。C 层:认识一次函数的图像,记住一次函数的基本性质,能够完成简单的图像绘制与计算,教学内容选择了教材中有关图像绘制的步骤和性质的表格归纳部分,并进行一些基础填空与简单计算的练习。

三、分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实施

分层教学的课堂实施,需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层设计,侧重点如下:A 层探究开放,B 层理解应用,C 层基础记忆。练习设计采用分层的方式,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分层合作学习,以A 层学生带动B 层学生和C 层学生,互助共进,共同提高。同时,要注意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反馈,以调整课堂进度和教学节奏。

例如教师在讲解沪教版八年级《勾股定理的应用》第二课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层提问的教学方法。对 C 层的学生说:“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 3 和 4,那么它的斜边是多少?”对 B 层学生说:“一个斜边为 5 的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直角边为 3,另外一条直角边是多少?怎样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对 A 层学生说:“一个长为 6、宽为 8 的长方形,求对角线的长度,若沿对角线剪开,得到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什么?”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要求C 层学生做基础的计算题;B 层学生解决简单的应用题;A 层的学生要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情境下的问题,例如梯子靠墙问题。组织A 层学生与B 层、C 层学生合作,由A 层学生进行思路引导,B 层、C 层学生承担计算,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多元评价与分层反馈体系的建立

建立多元评价与分层反馈体系,要打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学习态度和进步程度进行多维度的评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即 A 层学生注重创新与综合能力,B 层学生注重知识应用与提升,C 层学生注重基础知识掌握与努力程度。反馈要有针对性,A 层要指出不足之处和提升的方向,B 层要肯定进步,提出改进的建议,C 层要给予鼓励与具体指导,这样才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增强自身的学习自信心。

在沪教版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单元学习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多元评价与分层反馈。对于 A 层的学生,根据他们的探究性作业(例如:“设计一个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实用工具”)以及单元测试来对他们的能力做出评估,在反馈中点明他们在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对他们提出更深入的拓展学习建议。通过课堂表现、基础作业和测试成绩,对 B 层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认可其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掌握,并提出了加强性质综合运用练习的建议。C 层以课堂参与度、基础练习的完成程度为评估标准,通过反馈给予鼓励、指出概念理解的不足之处,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复习和练习意见,例如对平行四边形边、角性质的表格进行重新梳理等。

结束语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举措。因此,应从分析教学现状、构建动态分层机制、进行差异化目标与内容设计、优化课堂实施、建立多元评价反馈体系等方面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通过对沪教版八年级教材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表明,分层教学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进一步完善分层教学策略,根据实际学情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兆民 .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25(7):94-96.

[2] 李艳芳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5(25):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