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初中古诗文文化浸润的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实践
王怡颖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第一中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要求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文化浸润”。情境体验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与古诗文内容契合的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文化内涵,成为破解古诗文教学困境的关键路径。
1 多元诵读激活情感共鸣——让古诗文“声”入人心
古诗文语言包含韵律美与节奏感,诵读活动成为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有效方式。传统教学普遍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实际效果常不理想,学生参与缺乏深度情感,形式大于内容。多元诵读尝试改变此状况,借助角色扮演、配乐朗诵、情境对话等手段,将书面文字转化为可被听觉感知的场景,促使学生在声音变化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脉动。《诗经·关雎》以“参差荇菜”起兴,内容涉及青年对淑女的爱慕及其求之不得的惆怅。单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难以真正把握诗中含蓄缠绵的意境。教学中可尝试“情境对话式诵读”,操作时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组扮演男子,另一组扮演女子,结合诗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模拟男子用音乐表达心意、女子婉言相拒的具体情境。男子组诵读“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时,声音需低沉并略带羞涩感;女子组回应“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声音则应清亮且保持矜持。这种角色代入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感受诗中情感的克制与热烈并存,进而理解古人“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表达原则。配乐朗诵是激活情感的另一条路径。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选用古筝曲《渔舟唱晚》作为背景音乐是合适的。苏轼创作此词正值中秋,与弟弟苏辙分离导致他借酒消愁。朗诵开始前,教师可简述苏轼与苏辙的深厚兄弟情谊,接着引导学生闭眼想象场景:明月悬于高空,自己孤身坐在庭院,举杯邀月却无人共饮。此时,舒缓的古筝声慢慢响起,学生开始轻声诵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声音里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孤寂感与豁达感的交织。伴随音乐节奏的加快,诵读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部分,语速可稍微提升,语气中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语速应当放慢,声音保持柔和但坚定,传递出对远方亲人的真挚祝福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某种超脱感。配乐朗诵实践,有效融合了文字、音乐与情感三个要素,学生在声音氛围的感染下得以深入苏轼的内心世界。
2 虚实场景重构文化现场——让古诗文“活”在当下
理解古诗文常遇阻碍,时间距离导致隔阂。学生面对古人语言意象感到困难。《桃花源记》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描写,构成一种“理想社会”图景。教学需要方法打破这种隔膜。所谓虚实场景重构,提供了一条路径。它把文本中的“文化现场”想办法搬进课堂。具体做法是还原历史环境,或者模拟当时的生活情景,有时借助数字技术也行。学生得以直接接触文本世界。他们有机会和古人进行某种对话。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可以设计一个活动叫“桃花源探秘”。课前准备需要教师动手,彩纸剪出桃花形状,制作茅草屋道具,教室布置出田园氛围。课堂环节安排学生分组参与。他们分别扮演“渔人”、“村民”、“太守”这些角色。扮演行为依据课文内容展开。学生得设计角色之间的对话。演“渔人”的学生必须表达“忽逢桃花林”带来的意外惊喜感。“村民”角色则要用简单朴实的话语,介绍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往来种作”还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演“太守”的人,则需要表现出对桃花源的怀疑态度,以及想控制它的欲望。学生通过扮演活动,直接感受到桃花源内部的宁静。他们同时体会到外界存在的冲突与争夺。陶渊明向往和平生活的意图变得清晰可感。活动结束并非终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继续探讨。讨论焦点可以设定为:“如果现代人发现了桃花源,结果会怎样?”学生观点出现分歧。一种看法认为“桃花源会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失去原有的宁静”。另一种看法不同,认为“我们可以用科技保护桃花源,让更多人感受它的美好”。这种虚实结合的场景重构方式,效果不止于理解文本本身。它还能推动学生思考现实中的问题。文化现场的重构,核心在于跨越障碍。它让古诗文不再遥远,变得可触可感。
3 跨媒介创作深化文化理解——让古诗文“创”出新意
古诗文教学的目标需要超越单纯的理解记忆环节,积极推动学生借助创作行为表达对文化的认知。跨媒介创作整合了包括绘画、音乐、戏剧以及短视频在内的多种表现手段。这种整合促使学生将古诗文内部蕴含的意象、情感及其主题思想,转化为可被视觉捕捉、听觉感知乃至触觉感受的具体作品。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得以深化。具体考察《关雎》与《蒹葭》这两首诗作,其核心意象聚焦于“水”与“伊人”,描绘了青年群体面对爱情时的主动追寻及其伴随的怅惘心绪。实际教学环节可规划“诗经创意绘本”活动。学生分组选定其中一首诗作,依据诗歌意境构思插图并创作配文。选定《关雎》的小组可能采取水彩画技法表现“参差荇菜”生长的河塘景象,同时运用剪纸工艺制作“琴瑟”和“钟鼓”等道具模型。配文内容则尝试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原诗句,例如表述为“河边的荇菜摇曳生姿,就像我心中的姑娘,让我日夜思念”。选择《蒹葭》的小组或许运用素描形式呈现“白露为霜”的清晨氛围,利用黏土材料塑造“伊人”的立体雕像。配文内容融入学生的个人想象,可能写作“伊人站在水中央,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可我却始终无法靠近”。绘本创作要求学生反复研读原诗文本,筛选最能传递诗意精髓的意象元素与色彩方案。
综上所述,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文化传承的起点,情境体验教学模式为这一使命提供了可行路径。多元诵读通过声音的感染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虚实场景重构通过直观的体验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跨媒介创作通过创新的表达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邓荣辉 . 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探究——以陶渊明《饮酒 ( 其五 )》为例 [J]. 语文教育研究 , 2025,(01):26-29.
[2] 李立娟 . 传承文化 以文化人——由杜甫群诗阅读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古诗文主题教学 [J]. 语文教育研究 , 2025,(01):108-110.
[3] 张睿童 . 基于 AIGC 技术探索初中古诗文跨学科教学——以《望岳》为例 [J]. 汉字文化 , 2025,(14):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