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育 + 愈”理念下特殊儿童家庭亲子美育活动创新研究

作者

曹慧

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庭美育的渗透,“育 + 愈”的理念植入其中,则能另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育 + 愈”理念将教育功能和疗愈价值相融合,既发挥了美育功能,培养特殊儿童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又可以借助美育减轻特殊儿童心理困惑、改善家庭亲子互动状态的功能。探究“育 + 愈”理念下的特殊儿童家庭亲子美育活动创新,可指导家庭开展亲子美育活动,促进特殊儿童在美育的过程中实现身心协同发展,并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形成更佳的家庭教育环境。

一、“育 + 愈”理念对特殊儿童家庭美育的影响

(一)融合特殊儿童美育目标

传统特殊儿童美育目标侧重基本审美技能训练,为儿童审美认知打基础却易忽视其身心发展特点与个性化需求,家庭美育目标则以生活化、个性化的美育形式关注儿童情感与心理发展,二者本应相互补充、融合,共同构建完整的特殊儿童美育目标体系以充分实现美育育人价值。因此,“育 + 愈”的特殊儿童美育目标要更加注重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表达和心理调试,以“育 + 愈”为基础的新的特殊儿童美育目标体系,通过美育引导,特殊儿童能够更好观察世界、懂得正确抒发自己的情感,能够更好处理自身压力,使美育更有利于特殊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优化家庭美育互动模式

以往特殊儿童家庭美育中,家长多处于主导者的位置,亲子之间互动为单向的知识传授或者技能指导,缺乏彼此之间的平等交流,这样的方式会让特殊儿童产生抵触情绪,让家长很难准确把握儿童的真实需要。“育 + 愈”理念主张打破这种单向的互动模式,让家长将自己融人到陪伴者的角色当中,保证亲子双方都能参与到美育活动中来,使家庭美育变成由家长和儿童共同完成的任务,形成“儿童主导、家长支撑”相辅相成、良好循环的过程。

(三)强化美育心理疗愈功能

由于特殊儿童的特点,比较容易出现焦虑、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而传统家庭美育对于心理疗愈的功能重视度较低,因此,美育也就失去了舒缓儿童心理压力的重要作用。“育 + 愈”理念就是进一步加强对美育的心理疗愈作用的关注,把美育作为疏导特殊儿童心理情绪的工具。“育 + 愈”理念能够为特殊儿童搭建起情感宣泄口。同时,特殊儿童也能在与家长共度的美育时光中,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与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和自信心,逐步帮助特殊儿童调整心理状态。

(四)拓展家庭美育实施路径

传统特殊儿童家庭美育实施路径较为狭窄,多局限于家庭内部的绘画、手工等简单形式,这些形式难以满足特殊儿童多样化的美育需求。“育 + 愈”理念打破了这种路径局限,拓展了家庭美育的实施场景与形式,将美育从封闭的室内延伸到开放的生活场景中。这种路径的拓展,让家庭美育能更灵活地融入日常生活,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元的美育体验,让美育能更好地适配特殊儿童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实现美育场景与儿童成长的动态契合。

二、特殊儿童家庭亲子美育活动开展必要性

(一)弥补日常美育资源不足

现在针对特殊儿童家庭的美育资源不够充足,使很多特殊儿童走出校门后缺少接触美育的机会。家庭亲子美育活动无疑可以更好地弥补这个短板。家庭是特殊儿童生活的绝大部分空间,因此,在家里可以随时、任意地点开展亲子美育活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让特殊儿童有持续、稳定的生活化的美育熏陶。同时,家庭也可以根据每个特殊儿童的个性特点,自主设计各种各样的美育内容和美育形式,补充学校和机构美育活动中个性化和日常化的内容,让特殊儿童在生活中一直接触美育,不会因为美育的缺失而断档。

(二)缓解特殊儿童情绪焦虑

特殊儿童因为自身限制,在遇到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很难适应,因此可能会感觉到比较强烈的焦躁。通过开展亲子美育活动,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去除掉他们心里设置的防护墙,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或许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同时,让父母跟孩子一起参与的这种亲子活动,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儿童感觉到安心,有利于特殊儿童情绪的稳定和发展。

(三)提升家长美育指导能力

许多特殊儿童家长缺乏系统的美育知识与指导方法,在面对儿童的美育需求时,常因不了解特殊儿童的审美认知特点、不知道如何设计适配的活动形式而感到无从下手。开展家庭亲子美育活动,为家长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与实践美育指导的机会,家长能逐步掌握与特殊儿童沟通的有效方式、引导儿童参与美育的科学方法,提升自身的美育指导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儿童的美育需求。

(四)增进亲子情感联结深度

特殊儿童家庭的家长通常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特殊儿童的生活照料、能力训练等上面,容易忽略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亲子美育活动开辟了特殊的亲子交往空间和方式,强调体验与分享。在亲子美育的过程中,需要双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既是对父母的一种减压支持行为,也是孩子理解父母的方式。通过长期开展亲子美育活动,能加强家长和特殊儿童之间的情感连接,加深双方的情感,以便更好地给特殊儿童营造健康的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三、“育 + 愈”理念下特殊儿童家庭亲子美育活动创新策略

(一)借踏青赏景启智,助儿童在自然中成长

“育 + 愈”理念下,以踏青赏景形式开展的亲子美育活动,需基于开放包容的自然特质,给予特殊儿童多种形式的感知体验,借助自然环境中的事物刺激特殊儿童感官的发展,提高特殊儿童的感知水平与认知能力,达成启智的目的。家长和特殊儿童一起在自然场景内进行参观游览、仔细观察、亲身体验等,既能带着特殊儿童去自然环境中学习美的知识,又能在亲子共处的过程中增加彼此间的交流、分享、沟通的机会,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联系。

例如,以“自然植物触摸探索”为例,教师带着家长和特殊儿童走进公园,刚到草坪边,家长就注意到几株叶片形态特别的植物。家长先蹲下身轻轻触摸叶片,笑着邀请儿童一起感受,等儿童的手碰到叶片后,轻声询问儿童“摸起来是滑滑的还是毛毛的呀”。儿童小声回答“毛毛的”,家长接着引导儿童观察叶片上的纹路,用手指沿着纹路慢慢划过,让儿童跟着一起做。过程中儿童想用力撕扯叶片,家长及时握住儿童的手,温柔地说“我们轻轻摸,植物会疼的”。这时教师走上前轻声提醒家长,可以让儿童对比不同植物叶片的触感,家长随即带着儿童找到旁边的光滑叶片,让儿童感受两种触感的差异,亲子在反复触摸与交流中,儿童对自然的感知逐渐加深,家长也更清楚如何引导儿童探索自然。

(二)以手工创作赋能,伴亲子于指尖共疗愈

手工创作是亲子美育活动中参与度高、互动性强、体验感高的活动方式,在手工创作的过程中,特殊儿童需要通过手部的动作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一过程可以锻炼他们的手指灵活程度以及专注力。亲子双方共同创作,能让儿童进行动手尝试与体验的乐趣,在父母的帮助之下发展自身的能力,可以发挥“育”的作用。同时能发挥出“愈”的功用,能让家长和特殊儿童有了更为深层次的交流,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例如,以“黏土小动物创作”为例,活动在室内开展,教师提前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喜好,准备好超轻黏土、小塑料眼睛等材料。活动开始后,家长先拿出一块棕色黏土,把黏土递给儿童。儿童想给小动物做耳朵,却捏了几次都没捏出想要的形状,急得把黏土扔在桌上。家长赶紧停下动作,不知所措,教师在不远处轻声指导“可以先做简单的部分”。家长立刻领会,拿起一小块黏土揉成小球,对儿童说“我们先给小动物做个圆圆的鼻子吧”。儿童的情绪慢慢平复,伸手接过黏土开始揉小球,做好鼻子后,主动拿起之前的黏土继续尝试做耳朵。经过几次尝试,儿童成功捏出耳朵,特别开心,主动指着桌上的小塑料眼睛,示意要给小动物贴上,家长就和儿童一起讨论眼睛的位置,最后一起把眼睛贴好,完成了整个黏土小动物的创作,指尖互动间,亲子的距离也悄悄拉近了。

(三)用摄影记录成长,留美好在影像中沉淀

“育 + 愈”理念下特殊儿童家庭亲子美育活动开展,需要特殊儿童用镜头发现美好的事物,提升自己观察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这也是“育”的一部分。家长带特殊儿童一起摄影,家长和特殊儿童互相沟通拍摄的想法,互动的过程也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后期照片也能够记录特殊的瞬间,成为亲子共同回忆的载体,实现心理疗愈的效果。

以“我的生活小美好”为例,家长带着特殊儿童在家附近户外开展活动。出门前,家长和儿童一起聊“平时看到什么会觉得开心”,并提议拍下来。到了户外,儿童先拉着家长走到常去的长椅旁,指着长椅上晒着的彩色针织毯,家长便蹲下来,和儿童一起调整相机角度,让儿童能清晰拍到阳光落在针织毯上的纹路。儿童按下快门后,兴奋地拉着家长查看,家长笑着说“你看这颜色多好看,就像把彩虹铺在了椅子上”。接着儿童又发现墙角的小雏菊开了,花瓣上还沾着露珠,家长帮儿童稳住相机,让儿童聚焦花瓣上的露珠,记录下露珠折射阳光的样子。活动结束后,亲子一起翻看照片,在翻看与交流中,儿童用镜头捕捉到了生活里的细碎美好,体会到了身边事物的温度,逐渐养成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习惯,这些照片也成为记录儿童成长中“发现美”的珍贵载体。

(四)靠亲子游戏互动,让温情融趣味时光中

亲子游戏符合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将之融入“育 + 愈”的家庭亲子美育活动中,既能强化其娱乐性、趣味性,又能使其兼顾教育性。游戏具有轻松、愉悦的特点,能够使特殊儿童积极地参与到游戏的过程中来,在游戏中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达到锻炼特殊儿童的能力的目的。此外,亲子游戏能为家长和儿童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父母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无拘无束安心游戏。

例如,以“色彩形状卡片粘贴”为例,活动在室内进行,教师提供印有不同形状轮廓的卡片、彩色贴纸和胶水。活动中,家长先把卡片摊开在桌上,让儿童挑选喜欢的形状,儿童选了圆形卡片,家长就问儿童“我们给圆形卡片贴什么颜色的贴纸呢”。儿童拿起红色贴纸,家长帮儿童撕开贴纸边缘,让儿童自己把贴纸贴在圆形卡片上。贴了几张后,儿童想把贴纸贴得更整齐却总贴歪,有些泄气。教师提示家长不要代替儿童贴,而是拿着一张贴纸,示范如何对准卡片边缘慢慢贴,然后让儿童拿着贴纸自己尝试,并在旁边不断鼓励。儿童尝试几次后逐渐熟练,顺利将贴纸贴在卡片缝隙处。之后,家长还和儿童一起把做好的卡片排成一排,讨论每张卡片的颜色和形状,在趣味互动中增进了亲子情感。

总结

总之,开展特殊儿童家庭亲子美育活动,能补充家庭层面美育资源缺口并为儿童提供日常持续的美育熏陶,帮助儿童释放负面情绪且减轻焦虑以稳定身心状态,助力家长掌握美育指导方法并提升参与儿童美育的专业度,还能丰富亲子互动形式且加深情感联结以构建和谐关系,最终为特殊儿童身心协同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泽 . 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2023.

[2]李依漫,谢钰芬.浅谈美育对于自闭症特殊儿童教育的影响[J].艺术教育 ,2022,(12):270-273.

[3] 丁阳亮 .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美术馆特殊儿童美育项目实施策略研究 [D]. 湘潭大学 ,2022.

[4] 凌智慧 . 特殊儿童家庭亲职教育问题与策略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