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节奏游戏融入小学低年段音乐知识的重要性
谭文莉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
传统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往往以机械的拍打、跟读为主,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真正投入其中。节奏游戏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节奏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音乐知识。
一、设计生活化节奏游戏,激发音乐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注意力容易转移。他们对新事物有兴趣,持续关注单调的学习内容则存在困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节奏游戏设计成为激发音乐兴趣的重要途径。生活中存在大量声音,雨滴下落、汽车鸣笛、动物鸣叫都包含着节奏元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升旗仪式的各种声响。国歌奏响时的旋律节奏具有特定特征,国旗上升时风吹过的声音也带有节奏感。学生使用身体动作或简易打击乐器尝试模仿这些声音的节奏成为可能。四分音符教学时,国歌中某些稳定有力的节奏部分,可以联系到脚步坚定行走的状态;八分音符教学时,可以联系频繁出现的小附点节奏,可能让人联想到鸟类的轻快叫声或其他动物的吼声。学生通过身体拍打或小鼓敲击来表现这些不同的节奏类型。他们想象国旗升起的场景,同时用身体或简易乐器诠释节奏。生活声音与节奏游戏的这种结合方式,有助于学生认识音乐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联系,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儿歌、童谣等材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主题,设计节奏接龙、节奏猜谜等活动成为选择。选取一首与爱国主题相关的简单儿歌,教师演唱前半句,学生依据节奏接唱后半句。在接唱过程中加入拍手或跺脚表现节奏是常见做法。例如演唱“国旗国旗真美丽”时,学生用有节奏的拍手进行回应。这类游戏不仅涉及记忆力的运用,而且也锻炼了节奏感知能力。学生在熟悉的旋律里体验节奏的作用,同时可能加深对国旗的情感。生活化节奏游戏的设计核心,在于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音乐的乐趣,对学生而言意义独特。当学生意识到音乐就在身边,与个人生活紧密相连时,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意愿就可能增强。这为后续音乐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在音乐中表达对祖国的敬意也可能更加自然。
二、开展多元化节奏游戏活动,提升音乐感知
小学低年段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正经历显著发展期,直观感受与直接体验构成了他们理解与表达音乐的基础支撑。多元节奏游戏活动因此显得必要,它们能够从多感官层面提供刺激,有效促进相关能力的提升。肢体律动被普遍认为是节奏游戏中最具基础性与实效性的手段。以《娃哈哈》为例开展教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依据歌曲欢快的旋律特征及歌词传达的具体意象,设计并执行相应的身体动作。当演唱进行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一句时,学生尝试将双手举过头顶,模拟花朵形态并伴随轻微摇摆,此动作旨在帮助学生捕捉歌曲描绘的愉悦景象;进入“花园里花朵真鲜艳”的演唱环节,学生可尝试在原地进行小幅度的碎步转动,身体姿态模仿着风中摇曳的花朵;唱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学生双臂向上伸展,做出拥抱阳光的姿态。此类肢体律动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程度,更通过动作本身的执行过程,强化了他们对节奏快慢、强弱变化的直接体认。例如在《娃哈哈》的高潮段落,音乐节奏明显提速,学生的肢体动作也随之趋向更为活泼有力的状态,从而切身感受到节奏变化所承载的情绪差异。乐器演奏同样是提升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为学生配置如沙锤、铃鼓、木鱼等操作相对简易的打击乐器,引导学生通过敲击、摇晃等不同手法来表现《娃哈哈》的节奏律动。演奏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辨识不同乐器产生的独特音色:沙锤通常发出沙沙的轻柔声响,铃鼓则产生清脆明亮的音效,木鱼的敲击声短促且富有力度感。值得关注的是,即使是同一种乐器,不同的操作方式也会引发节奏表现的显著变化。
以沙锤使用为例,轻柔摇晃与用力摇晃所产生的节奏效果截然不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能够摸索出最能契合《娃哈哈》欢快情绪表达的演奏技巧,进而深化对音乐、节奏、音色三者内在关联的认知。音乐故事与音乐戏剧等形式同样值得整合到节奏游戏设计中,它们能带来更具趣味性与挑战性的学习体验。构思一个围绕小朋友在花园中快乐玩耍展开的音乐故事,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或孩童角色,根据故事发展的具体情境,运用节奏来表现角色的行为。在《娃哈哈》的旋律背景衬托下,部分学生可以尝试模仿小鸟叽叽喳喳的鸣叫节奏,另一部分学生则模仿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动作节奏。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节奏把握能力,同时有力促进了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使得音乐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而富有趣味,最终推动学生在多元节奏游戏活动中实现音乐感知能力的整体性进步。
三、构建互动式节奏游戏课堂,促进音乐表达
音乐艺术的核心在于情感传递,小学低年段学生恰好处于情感表达与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互动式节奏游戏课堂的构建,为此阶段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与情感交流的实用平台,显著提升其音乐表达能力。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节奏创作或表演任务是一种有效途径。以《勇敢的鄂伦春》教学为例,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挑选一件打击乐器。任务目标需要他们紧扣歌曲传达的鄂伦春人勇敢豪迈情感以及狩猎等生活场景,创作一段独特的节奏组合。创作过程必然涉及组内成员相互讨论、协调节奏型,目标是整个组合的和谐统一。不同学生可能提出相异设想:强烈节奏表现骑马奔腾,轻快节奏模拟追逐猎物。讨论协作的过程,促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想法,同时激发个人创意,共同塑造富有特色的节奏作品。创作完成,小组依次上台表演,其余学生作为观众提供评价建议。这种互动形式,不仅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也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成果,还能从别组表演中获取灵感,持续增强自身音乐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之外,师生互动节奏游戏同样重要。“节奏模仿”游戏可以这样操作:教师拍出简单节奏型(模仿《勇敢的鄂伦春》中某特色旋律片段),学生进行模仿;随后学生拍出新节奏型,教师予以模仿。游戏考验学生节奏感,也加深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融洽课堂氛围。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如音乐教学软件、互动白板,能设计更具互动性的节奏游戏。互动白板展示不同节奏型,学生点击屏幕节奏符号进行演奏;利用软件节奏创作功能,学生自由组合节奏型创作个人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尝试与《勇敢的鄂伦春》主题结合,表达对鄂伦春人勇敢精神的赞美。技术手段的引入,使节奏游戏更生动有趣,提供更多自我展示机会,有力推动音乐表达能力的提升。互动式节奏游戏课堂成功构建,核心在于营造开放包容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自由表达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其音乐表达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提升,音乐学习热情得以激发,最终在音乐中更恰当地表达对不同文化及情感的理解。
综上所述,节奏游戏融入小学低年段音乐知识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音乐感知与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生活化节奏游戏,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开展多元化节奏游戏活动,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提升音乐感知能力;构建互动式节奏游戏课堂,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促进音乐表达。
参考文献
[1] 李琦 , 谢晨露 . 项目式学习赋能小学低年段音乐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J]. 艺术教育 , 2025,(12):77-80.
[2] 赵薇娜 . 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J].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5,(03):88-89.
[3] 应雄, 王鹏飞, 廖秋洁.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地方童谣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四川童谣为例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2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