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术后患者心理韧性促进模式的构建与护理实践研究
吴敏
资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 641300
引言
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应对逆境的核心能力,直接影响术后康复——高水平心理韧性可帮助患者更好应对生理挑战、提升治疗依从性、缩短住院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
1 胸外科术后患者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数据显示,胸外科术后患者心理韧性整体偏低,部分患者存在严重不足,既阻碍生理康复,又降低生活质量。从影响因素看,生理层面,手术创伤引发的疼痛、呼吸困难、睡眠障碍等不适,直接恶化心理状态;心理层面,患者对手术效果、疾病预后的担忧,及术后身体功能受限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削弱应对逆境的能力;社会支持层面,家庭、朋友及医护人员支持不足,会让患者感到孤独无助,难以积极面对康复困难;医疗环境层面,病房嘈杂、服务流程繁琐、医护沟通态度不佳等,均增加心理负担,不利于心理韧性维持。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可为后续模式构建提供明确方向,确保模式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2 胸外科术后患者心理韧性促进模式的构建
2.1 模式构建的原则
构建胸外科术后患者心理韧性促进模式需遵循四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全面覆盖生理、心理、社会支持、医疗环境等影响因素,通过多维度干预实现全方位促进;针对性原则需结合手术特点、患者康复阶段需求及个体差异制定方案,如术后早期重点镇痛与情绪疏导,恢复期侧重康复指导与心理支持;实用性原则强调干预措施简单易行,可融入日常护理,无需额外大量资源,且经简单培训即可让医护人员熟练实施;科学性原则以心理学、护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研究成果,确保干预措施有科学依据,避免盲目制定方案。
2.2 模式的核心内容设计
模式核心内容包含生理干预、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干预与医疗环境优化四方面。生理干预围绕缓解术后不适展开,通过合理用药与物理手段镇痛,指导有效咳嗽、呼吸训练预防肺部并发症,同时优化睡眠环境与护理时间改善睡眠,为心理韧性提升奠定生理基础;心理干预先以心理韧性量表、焦虑抑郁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再通过一对一沟通疏导负面情绪、树立康复信念,引入正念减压与放松训练增强情绪调节能力;社会支持干预通过指导家属提供关心陪伴、组织患者康复交流会构建同伴支持、医护人员持续解答疑问提供专业支持,缓解患者孤独感;医疗环境优化则通过营造整洁舒适病房、简化服务流程、规范医护沟通态度,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2.3 模式的实施流程规划
模式实施流程贯穿术后全程:入院当天,医护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生理、心理与社会支持情况,建立个性化护理档案,明确各阶段护理重点;术后1-3 天,聚焦生理干预与初步心理疏导,按方案镇痛、监测生理指标,简短沟通缓解紧张情绪;术后4-7 天,转向心理干预与康复指导,结合评估结果开展心理疏导,指导呼吸、肢体训练并给予鼓励;术后8-14 天,强化社会支持与出院指导,加强家属沟通、组织康复讲座,制定饮食、用药、复查计划;出院后1 个月、3 个月,通过电话或微信随访了解康复与心理状态,根据反馈调整方案,确保干预效果长期维持。
3 心理韧性促进模式的护理实践与展望
3.1 护理实践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在沟通技巧上,需运用积极的、赋能性的语言,如用“让我们一起努力克服这个困难”替代被动的安慰,用“您今天比昨天多走了 5 米,这是巨大的进步”来进行基于事实的积极反馈;在认知干预上,可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患者审视其想法的真实性,例如当患者说“我永远都好不了了”,可引导其思考“有哪些证据支持这个想法?又有哪些证据反对它?过去您是否克服过其他困难?”,逐步建立弹性认知;在行为激活上,依据“目标分解”原则,将“早日康复”的大目标分解为“今日坐起 3 次”、“明日床边站立 2 分钟”等可衡量的微小目标,每完成一步即给予即时肯定,积累成功体验;在社会支持调动上,护士应主动指导家属如何提供有效支持而非无效唠叨,例如教会家属如何倾听、如何给予拥抱等非语言安慰,并协助构建病友支持小组,促进同伴教育;此外,环境布置上也可下功夫,如创设康复宣传栏展示成功案例、提供放松音乐播放设备等,将心理支持融入每一个细微的护理环节之中,形成无处不在的支持性环境。
3.2 对护理团队的要求与培训
实现从单纯执行医嘱的“操作者”向兼具人文关怀与心理干预能力的“赋能者”角色转变,这要求医院管理层与护理部在制度上给予支持,将心理护理成效纳入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其次,必须组织系统化、持续性的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积极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行为疗法入门技巧、沟通与共情技能工作坊、以及家庭系统理论概述等,并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实战演练,确保每位护士不仅能理解理论,更能自信地应用于临床情境;最后,应建立良好的团队支持与督导机制,定期组织案例讨论会,让护士分享成功经验与困惑,由资深护士或邀请心理治疗师提供督导,避免其自身出现职业耗竭,从而保证心理韧性促进模式能够被一支高能动性、高专业素养的护理队伍持续且高质量地执行下去。
3.3 研究展望
本研究构建的胸外科术后患者心理韧性促进模式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和工具箱,然而其长期效用的验证仍需通过未来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研究可追踪评估该模式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焦虑抑郁评分、疼痛控制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乃至生存率等硬指标的客观影响;同时,可深入探索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及疾病类型的患者群体在该模式中获益的差异性,以便未来能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亚模式;此外,结合移动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发内置该模式核心干预元素的智能 APP 或可穿戴设备,用于实时情绪监测、推送个性化正念练习和提供在线支持社区,将是拓展模式应用范围、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方向。总而言之,对胸外科术后患者心理韧性的关注与系统化促进,是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 -心理- 社会”模式深刻转型的必然要求。
4 结语
本研究构建并实践胸外科术后患者心理韧性促进模式,有效提升患者心理韧性、促进康复。但研究存在样本量小、周期短等局限,未来需扩大样本、优化模式,加强学科合作,为患者心理韧性促进提供更科学方法,助力护理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佳燕 . 肺癌化疗患者心理韧性与疾病适应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J]. 心理月刊 ,2025,20(13):61-63.
[2] 孙娟 , 谭琳 , 蒋嫚 , 等 . 中青年乳腺癌术后患者心理韧性、癌症复发恐惧感、领悟社会支持、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 [J]. 中外医学研究 ,2025,23(13):153-158.
[3] 刘雪兰 , 封福香 , 廖源 , 等 . 结直肠癌术后造口患者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J]. 当代护士 ( 下旬刊 ),2025,32(04):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