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商业建筑防火及安全疏散设计分析

作者

杨岩磊 王中华

山东贝格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引言

商业建筑涵盖购物中心、商场、超市、餐饮场所等,具有空间开放、流线复杂、业态多样的特点。此类建筑在运营过程中,人员密度波动大,电气设备、易燃商品及餐饮用火等均构成火灾隐患。火灾发生后,高温、浓烟与混乱的人流易导致疏散困难,造成严重伤亡。防火及安全疏散设计通过预防性措施控制火灾蔓延,同时构建高效的疏散路径与设施,为人员逃生争取时间。研究商业建筑防火及安全疏散设计的核心要点与优化方法,对降低火灾风险、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商业建筑的火灾风险特征

2.1 火灾荷载大且蔓延迅速

商业建筑内可燃物种类繁多,包括商品、装修材料、家具等,部分区域(如餐饮厨房、库房)存在高火灾荷载。装修过程中若使用易燃材料(如木材、织物),易加速火灾发展。此外,开放式布局使火焰与烟气可沿共享空间、中庭等快速扩散,垂直方向通过楼梯间、管道井形成烟囱效应,短时间内扩大火灾范围。

2.2 人员密集且疏散难度高

营业时间内人员密度大,包含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疏散能力差异显著。人员对建筑布局不熟悉,火灾时易因恐慌导致疏散路线选择混乱,增加拥堵风险。部分商业建筑为追求空间利用率,疏散通道被商品占用或标识模糊,进一步阻碍疏散效率。

2.3 电气与用火隐患突出

大量使用的照明设备、空调系统、自动扶梯等电气设施,若线路老化、过载或安装不当,易引发短路火灾。餐饮区域的燃气灶具、油炸设备若操作不当或防护不足,可能导致明火外泄。此外,节假日促销活动临时增加的用电设备(如展柜、彩灯),也会提升电气火灾风险。

2.4 结构与功能复杂

大型商业建筑常采用中庭、连廊、夹层等复杂空间形式,虽提升了商业价值,但也为火灾烟气传播提供了通道。不同业态(如零售、餐饮、娱乐)的防火要求存在差异,功能分区的交叉叠加增加了防火设计的复杂性,若分隔不当,易形成火灾蔓延的薄弱环节。

3、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的核心要素

3.1 防火分区划分

根据建筑规模与功能,按规范划分防火分区,控制火灾蔓延范围。采用防火墙、防火卷帘、防火门等分隔设施,确保分区之间的耐火极限符合要求。中庭区域需独立划分防火分区,设置防火卷帘或防火玻璃墙与其他区域分隔,并配备专用排烟系统。地下商业部分因疏散困难,防火分区面积应严格控制,采用防烟楼梯间与地面连接。

3.2 耐火等级与构件设计

建筑主体结构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承重墙、柱、梁等构件需满足相应耐火极限要求。吊顶、墙面、地面等装修材料选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减少火灾荷载。电气竖井、管道井等竖向孔洞需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密封,防止烟火竖向蔓延。变形缝处的防火处理需保证密封完整性,避免成为火灾传播通道。

3.3 消防设施配置

设置完善的主动防火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需覆盖所有区域,中庭、营业厅等大空间采用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或空气采样探测器,确保早期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参数需根据火灾危险等级确定,餐饮厨房、库房等区域采用适用的喷头类型。排烟系统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确保火灾时及时排除烟气,降低能见度影响。

3.4 电气与用火安全控制

电气线路敷设需符合防火规范,采用阻燃电缆并穿管保护,避免与可燃物接触。配电箱、开关箱设置在不燃材料制作的箱体中,远离易燃区域。餐饮厨房的燃气管道安装紧急切断阀,灶台配备灭火装置与排烟罩,定期清理油烟管道以防油垢燃烧。动火作业需办理审批手续,现场配备灭火器材并设专人监护。

4、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要求

4.1 疏散距离与宽度

控制最远点到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营业厅内任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超过规范限值。疏散通道与安全出口的宽度需根据疏散人数计算确定,百人宽度指标符合要求。主疏散通道宽度不小于 3m ,辅助通道宽度不小于1.4m ,确保人流顺畅通过。楼梯间的宽度需与疏散人数匹配,避免成为疏散瓶颈。

4.2 安全出口设置

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相邻两个出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小于 5m ,避免疏散时人流冲突。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 2 个,且不少于 50% 的出口可直通室外或防烟楼梯间。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出口不得少于 2 个,与地面出入口的连通需通过防烟楼梯间,不得采用防火卷帘代替安全出口。

4.3 疏散引导与标识

疏散走道、转角、安全出口处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采用应急照明供电,确保断电时清晰可见。指示标志的间距不大于 20m ,在疏散路线的关键节点(如交叉口、楼梯口)增设标志。大型商业建筑需在入口处设置疏散平面图,标明当前位置与疏散路线。应急照明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低于规范要求,确保人员能识别疏散路径。

4.4 特殊人群疏散保障

考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疏散需求,在疏散通道设置扶手,楼梯间采用缓坡或电梯辅助疏散。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附近设置紧急呼叫装置,便于特殊人群求助。疏散预案中需包含对特殊人群的帮扶措施,如指定专人引导、设置临时避难区域。

5、防火与疏散设计的系统协同策略

5.1 空间布局协同

防火分区划分与疏散路线规划相协调,确保每个分区内的疏散出口均能通向安全区域。中庭等共享空间的防火分隔需与疏散楼梯的布置结合,避免烟气阻断疏散路径。商业步行街的连廊、天桥等连接体需采用防火构造,同时作为疏散通道时需满足宽度与耐火要求。

5.2 设施联动控制

消防设施与疏散系统联动运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触发后,自动关闭防火卷帘、停止空调系统、启动排烟风机,同时开启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电梯迫降至首层并切断电源,引导人员通过楼梯疏散。应急广播系统按疏散顺序分区播报,指导人员有序撤离,避免恐慌。

5.3 动态疏散优化

结合人员密度变化调整疏散策略,节假日或大型活动期间,增加临时疏散引导人员,开放备用出口,延长疏散通道宽度。利用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人流分布,预判拥堵风险并通过指示标志动态调整疏散路线。定期开展疏散模拟演练,根据结果优化疏散方案,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5.4 管理与设计结合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疏散通道畅通、消防设施完好。日常巡查中重点检查防火卷帘、安全出口、应急照明的有效性,及时整改占用、堵塞问题。设计阶段需预留后期管理空间,如疏散通道的可扩展性、消防设施的维护通道,避免运营过程中因功能调整破坏防火与疏散设计。

6、结论

商业建筑防火及安全疏散设计需统筹火灾预防与人员逃生需求,通过科学划分防火分区、配置消防设施、优化疏散路线,构建多层次安全体系。系统协同策略强调空间布局、设施联动、动态优化与管理保障的有机结合,提升设计的整体效能。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与性能化设计的推广,商业建筑的防火与疏散设计将更加精准高效,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兼顾商业功能与用户体验,推动消防安全与建筑品质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亮 . 大型商业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探究 [J]. 今日消防 , 2021, 6 (10):130-132.

[2] 李旭旭 , 李少斌 . 大型商业综合体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探讨 [J]. 消防界( 电子版 ), 2020, 6 (13): 82-83.

[3] 郑曦 . 分析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J]. 低碳世界 , 2019, 9(09): 237-238.

[4] 李娜 . 商业建筑防火及安全疏散设计探讨 [J]. 建材与装饰 , 2019(32) :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