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数字化教学路径探析

作者

费晓华

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

引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为此在数字化背景下,随着教学技术的全面升级,高中历史教师也需要整体重构历史课堂流程。确保能够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交互式、智能化的历史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借助学科方法与思维来有效展开探究实践。如此才能够顺利落实学科素养目标,实现历史教学与先进技术的有机融合。

一、依托数字场景,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透过物质表象去探索人类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重要方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真实存在的事物内容,深入探索历史文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为此在数字化教学视角下,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线上空间场景,来延展历史课堂边界,并引导学生近距离走进历史长河[1]。

例如在进行中外历史纲要(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中,教师可以借助文物博物馆的“数字展馆”平台,引导学生近距离观看各国珍贵历史出土文物,并根据不同地区文物的特点与差异,来分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明的诞生经过,同时建立良好的唯物史观。

二、巧用数字模型,强化时空观念

时间与空间是决定历史发展走向的关键要素,为此在历史学习中需要学生从宏观层面入手,综合分析历史的发展变迁因素。从而能够更为清晰地把握问题本质,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全面认识。

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数字三维模型的方式,将我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及其分布特点直观呈现出来。同时明确标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战略部署与活动原则,引导学生结合国内外局势、战场环境等综合因素来解读战略含义,从而在特定时空下深刻体会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与艰难。

三、借助数字工具,培育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工具,来独立探索搜集各类历史材料,进而有效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 Deep Seek、豆包等智能对话工具,去了解工业革命前后的社会环境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中发掘自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并对比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能够充分借助历史材料辩证史实,促进自身学科素养的全方位发展。

四、引入数字交互,引导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学生进行知识应用的重要途径,强调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对比、关联、分析,来总结其中蕴含的深层历史规律。进而对历史事物得出理性的判断结论。而在数字化场景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开放性的学习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围绕历史话题进行交流互动,并自主整合相关学习资料,逐渐强化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辛亥革命》中,部分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成功的革命,也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教师可以借助数字教学平台为学生设置话题讨论活动,要求学生围绕上述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来进行验证。从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思维,也有助于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多元思想交流,使学生形成更为全面的历史认知。

五、发掘数字资源,涵养家国情怀

数字化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打破了实物载体限制,将海量的信息资源引入到课堂中。如此不仅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历史感悟,使其通过历史学习来不断升华自身民族情感,进而形成深刻的家国情怀。为此在数字化教学模式中,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确保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

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一课中,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与网络新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外交、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并思考党和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对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数字化教学路径展开了深入探索。强调教师需要将数字技术以合理形式引入到课堂中,为学生打造理想的学习探索环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顺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江涛.教师数字素养赋能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5,27(02):242-244.

[2]靳宝鹏.谈教育数字化环境下高中历史课堂互动模式的创新[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6):145-147.

[3]赵伟强,胡忆红.基于数字化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文科爱好者,2024,(04):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