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
王彦力 谢军
德州市陵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53500
鲜食玉米作为一种高附加值农产品,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其鲜嫩多汁、营养丰富的特点,使其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健康选择。然而,鲜食玉米的种植对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在优质高产与病虫害防控方面,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传统种植模式中,过度依赖化肥与农药不仅影响产品品质,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如何在保障产量的同时,实现绿色防控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鲜食玉米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生产实践,系统总结鲜食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为种植户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导。
1 鲜食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与播种技术
品种是影响鲜食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逆性强且商品性好的品种。例如,在黄淮海地区,可选用早熟、耐旱、抗倒伏的优质品种。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包括晒种、浸种与药剂拌种,以提高发芽率与抗病能力。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通常在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播种深度控制在 3-5 厘米,行距与株距依品种特性调整,一般为60 厘米 ×25 厘米,确保通风透光与营养供给[1]。
1.2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是鲜食玉米优质高产的核心环节。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腐熟农家肥 2000-3000 公斤,配合复合肥 30-40 公斤。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拔节期,每亩施尿素10-15 公斤;第二次在抽雄期,每亩施尿素15-20 公斤。灌溉应根据土壤墒情与玉米生长阶段合理安排,拔节期与抽雄期是需水关键期,需保证水分充足,但避免积水导致根系缺氧。
1.3 收获期控制
收获时机对鲜食玉米的口感和商品价值影响显著。通常以籽粒含水量作为判断标准, 70%-75% 为最佳收获节点。若收获过早,籽粒发育不充分,嚼起来生硬;收获过晚,籽粒会老化,甜度明显下降。收获时需轻拿轻放,避免机械磕碰导致果穗破损,采收后要及时按大小、色泽分级,采用透气包装,通过细致操作保障产品品质。
2 鲜食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
2.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绿色防控体系的关键一环,凭借生态友好特性占据重要地位。可投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利用其寄生习性抑制玉米螟繁殖,大幅削减虫口数量。同时,推广施用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其含有的活性成分能针对性杀灭玉米螟、粘虫等害虫,防治效果显著。另外,在田间种植苜蓿等诱集植物,可将害虫吸引至特定区域集中处理,从而降低对鲜食玉米植株的侵害。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凭借操作简便、环境兼容性高的特点,成为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针对害虫的趋光本能,在田间布置频振式杀虫灯,能有效诱杀玉米螟、粘虫等的成虫,减少产卵量。还可设置性诱剂诱捕器,通过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性害虫,干扰其交配行为,进而控制种群规模。对于蛴螬等地下害虫,可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深翻晾晒,破坏其生存环境,降低虫源基数,从源头减轻危害。
2.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作为应急时的辅助手段,必须遵循安全、高效、低残留的原则。应挑选毒性小、降解迅速的农药,严格依照推荐的浓度和施药时间规范使用,严禁随意增加用量或频繁施药。例如防治玉米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粘虫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施药过程中要避开玉米开花阶段,防止药剂接触花粉和授粉昆虫,尽可能降低对授粉环节的不良影响。
3 鲜食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实践与优化
3.1 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监测
摸清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是开展绿色防控工作的基础。玉米螟、粘虫等害虫往往在气温较高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大量繁殖,进而爆发成灾;大斑病、小斑病等病害的滋生和扩散,也多与田间湿度过高、通风透光不良密切相关。为此,必须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指派专业人员定期深入田间,细致观察病虫害的发生态势,准确记录虫口数量变化、病害侵染范围及蔓延速度等信息,及时发布精准的预警报告,为科学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提供坚实依据。
3.2 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
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运用是绿色防控发挥实效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让不同防控技术形成协同合力。以玉米螟防治为例,需搭建生物、物理与化学防治相互衔接的立体防控网络:在玉米螟产卵阶段,释放赤眼蜂寄生其卵块以抑制虫卵孵化;成虫活动期,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来减少产卵数量;幼虫孵化的关键时段,针对性喷施生物农药进行灭杀。这些技术在害虫生长的各个环节精准介入、协同发力,不仅能大幅提升整体防控效果,还能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最终实现有效控制虫害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成效。
3.3 生态调控与农业措施
生态调控是绿色防控的重要路径,通过优化田间生态结构,能增强鲜食玉米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比如实行合理轮作,可降低土传病害的滋生概率;与豆科植物间作,能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选用抗病虫品种,可从源头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另外,强化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害的传播载体,也是防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效举措。
3.4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培训
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离不开健全的培训推广体系,可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班、组织示范基地观摩等活动,向种植户系统讲解绿色防控知识,助力其提升实操技能 [2]。组建专业技术指导团队,深入田间一线,为种植户提供个性化的技术帮扶,切实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难题。此外,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拓宽技术传播覆盖面,激发种植户学习应用新技术的热情与主动性,加快技术落地见效。
3.5 绿色防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绿色防控在经济与生态层面均有显著成效。在经济上,它能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升鲜食玉米品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像采用生物与物理防治手段,每亩可节省 30-50 元农药开支,还能降低农药残留,契合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追求。生态方面,绿色防控可减轻对土壤、水源和大气的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3.6 绿色防控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绿色防控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实际推广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部分技术成本较高,种植户接受度有限;技术操作复杂,对种植户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部分地区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难以有效实施。针对这些问题,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技术应用成本;加强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户的技术能力;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为绿色防控提供全方位支持[3]。
结束语
鲜食玉米要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重要支撑。借助科学挑选品种、精细化田间管理以及综合防控手段,既能提高产量和品质,又能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今后,还需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加大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促使鲜食玉米产业朝着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迈进。期望本文能为鲜食玉米种植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该产业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郑绍虎 , 方成刚 , 姚文华 . 甜、糯玉米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探讨 [J]. 种子科技 ,2018,36(09):53-54.
[2]宋莹 , 胡宝贵 . 中国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研究进展 [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6(35):150-155.
[3]戚秋花 , 王茂红 . 泰安市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南方农业 ,2024,18(0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