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田雨润 李潇 孟凡会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潍坊市 261200
引言
工业机械制造作为制造业的核心领域,涵盖了设计、加工、装配、检测等多个环节,对智能化水平的要求尤为迫切。人工智能通过算法、传感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传统制造流程的深度改造,不仅优化了生产过程,还在预测性维护、人机协作、资源配置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结合实际应用场景,系统分析 AI 技术在工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现状、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 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人工智能是使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体系,其核心在于模仿人类的感知、认知与决策过程,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各环节。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通过对海量工业数据的训练,能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智能判断、图像识别及生产优化;计算机视觉则用于产品的外观检测、尺寸测量与缺陷识别,提升质检效率和精度;自然语言处理帮助工厂管理系统理解和分析技术文档、操作指令与报表内容,增强信息处理能力;智能控制系统使设备具备自适应学习与自主调整功能,实现生产流程的高效自动化与柔性响应。这些 AI 技术正推动制造系统向更加智能、自主和高效方向发展 Π0[1]
2 AI 在工业机械制造中的典型应用场景
2.1 智能设计与产品开发
在产品研发环节,人工智能的引入为设计流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建模仿真,AI 可以对已有设计方案进行深度学习,识别其中的潜在缺陷与优化空间,从而为工程师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辅助建议。例如,在结构设计中, AI 不仅可以预测特定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还能推荐更具性价比或更适配性能需求的材料组合。AI 还可基于过往项目经验自动生成初步设计草图,减少重复性劳动。生成式设计则是目前前沿的一种方法,它利用算法生成上千种设计变体,并自动根据预设条件(如强度、重量、成本)筛选出最优方案,从而显著缩短设计周期、提升创新能力和设计效率[2]。
2.2 智能制造与生产流程优化
人工智能在制造执行过程中展现出极大的潜力,为生产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自适应能力。依托于高精度传感器和边缘计算平台,企业能够实时获取设备运行的多维数据,包括振动频率、轴承温度、电流波动、运行速度等,通过 AI 模型进行深度分析,不仅能识别设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还可提前预判故障趋势,及时发出预警并安排检修,避免突发性停机事件对生产造成干扰,提升设备运维效率与系统稳定性。在生产调度环节,人工智能可整合订单数量、客户交期、库存水平、人员出勤等信息,对整个生产网络进行智能调度与资源重组,实现不同工序的协同优化和产能最大化,使生产系统具备柔性应变能力,应对个性化订单和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需求。与此同时, AI 也促进了工业机器人在各类重复性、高强度作业中的应用拓展,在焊接、装配、搬运、喷涂等环节,智能机器人能够通过机器视觉和环境感知技术对生产现场变化作出即时响应,自动调整操作策略和路径规划,确保作业精度、效率与安全性相统一。特别是在复杂、动态变化的生产环境中,AI 使机器人具备自学习与自主决策能力,实现高水平的人机协作与连续作业,从而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整体生产线的运行效率与灵活性[3]。
2.3 智能质检与缺陷识别
在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逐步取代传统质检模式,成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环节。过去依赖人工目测或基于固定阈值的图像处理方法,不仅检测效率低,且容易受到人员经验、疲劳等因素影响,导致识别准确率波动较大。而引入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算法后,AI 质检系统能够对高速流水线上的产品进行实时图像采集与处理,精准识别表面划痕、裂纹、变形、尺寸偏差等微小缺陷,准确率大幅提升,部分系统识别率甚至超过98% 。AI 还能对检测数据进行智能分类与统计分析,自动识别缺陷高发区域或异常工艺段,实现对生产过程中潜在问题的溯源与预测,并将反馈结果及时传回上游,指导工艺参数调整,从源头上控制质量风险。尤其在关键零部件或高精度产品的质检中,AI 系统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缺陷识别模型,能够更有效地发现人眼难以察觉的隐蔽问题,从而持续提升产品一致性与整体质量水平,助力制造企业构建高效、闭环的质量管理体系[4]。
2.4 故障预测与维护优化
在工业设备运行维护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依赖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的模式,展现出强大的预测性与前瞻性优势。传统维护往往存在滞后性,设备问题需等到明显故障发生后才进行处理,易造成生产中断和经济损失,而 AI 通过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多维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如声音信号、震动强度、电压波动、电流负载、温度变化等,构建出精准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这些模型基于历史运维数据和状态特征不断训练和优化,能够识别出微小异常并推断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例如,在数控机床的应用中,若 AI 检测到主轴振动频率出现非正常偏差,即可判断轴承可能存在磨损趋势,提前向运维人员发出预警,避免重大设备损坏和非计划停机的发生。这种“事前预测、主动干预”的机制不仅大幅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还提升了备件管理的科学性,减少了不必要的库存积压。同时,AI 系统还能根据设备的状态优先级自动生成维护计划,合理安排维修资源与工人任务,提升运维效率。与传统的“事后维修”相比,AI 驱动的智能维护模式更加系统化和经济化,有助于制造企业建立起稳定、高效、低成本的设备管理体系,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的运维理念转变,从而显著增强生产线的持续运行能力与整体竞争力 [5]。
3 AI 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西门子在德国安贝格打造的智能工厂是工业 4.0 的典范,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该工厂通过部署大量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系统,实时收集生产过程中各类参数,并利用 AI 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建模,有效实现了产品质量的精准控制与生产流程的智能管理。通过持续的算法优化,系统能够自动识别质量波动的微小趋势并调整生产参数,从而将产品合格率提升至惊人的 99.99885%⨀ 。同时,AI 技术还被用于预测潜在的生产瓶颈,如工序拥堵、设备过载或原料不足等,提前做出调度调整,避免生产中断或资源浪费。系统还能根据订单类型和生产任务,动态优化工序排序和资源配置,极大提升了整个生产体系的柔性响应能力。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安贝格工厂不仅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极低的缺陷率,也为未来全球制造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智能化转型范例。
结束语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工业机械制造的各个方面。从智能设计、自动化生产,到智能质检与预测性维护,AI 正推动制造业从“人控”向“智控”转型。然而,AI 的成功落地不仅依赖于技术本身,更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政策引导以及人才体系的建设。未来,随着 5G、边缘计算和工业物联网的持续融合,人工智能将在制造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抓住 AI 发展机遇,不仅是企业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也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玉静 , 李千里 .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24,(10):55-57.
[2] 李健生 . 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1,(12):24-25.
[3] 孙颖慧 . 基于智能制造的机械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 [J].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24,(10):47-50.
[4] 李小亮 . 人机协同下的机械加工生产优化 [J]. 冶金与材料 ,2024,44(09):34-36.
[5] 何剑波 . 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4,60(09):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