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安全在等保测评中的设计与应用分析

作者

韦承杰

广西等保安全测评有限公司 广西 530031

引言

等级保护制度作为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石,通过等保测评对信息系统安全状况进行客观评估与合规验证。网络安全作为等级保护技术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信息系统的物理环境、通信网络、区域边界、计算环境及管理中心等层面。在新技术不断融入和威胁持续演进的背景下,网络安全防护策略的设计与应用如何在确保满足等保标准具体要求的同时,有效应对复杂安全挑战,成为提升信息系统整体防护效能的关键所在。

1 等保测评中网络安全设计的关键问题

1.1 边界模糊化与防御动态性需求增强

云计算、移动互联与远程办公模式的普及,使得信息系统的传统物理或网络边界日益模糊化。攻击者可利用暴露面增大等途径渗透系统,静态、固定边界的防护思路暴露出局限性。等保标准虽明确要求区域边界隔离与访问控制,但现有设计中常缺乏对动态调整访问权限、精细识别用户及终端状态以及实现随环境变化的持续监控等适应新架构动态特性的策略,难以有效应对高级威胁。

1.2 关键资产识别与防护精细化不足

信息系统内部资产价值与风险等级存在显著差异。然而,部分网络设计未能依据等保所要求的定级与安全需求分析结果,精确识别并定位关键核心资产。这种状况导致防护资源分配不当,出现薄弱点或防护过度问题。等保标准强调对核心数据与重要业务的优先保障,现实中因资产边界模糊导致访问控制难以细化至业务流或数据层面,核心资产面对针对性攻击时易呈现脆弱性。

2 网络安全在等保测评中的设计策略

2.1 构建层次化、纵深防御体系

等保技术要求强调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理念,要求在信息系统各层次部署互补性安全机制。网络设计中应积极贯彻这一理念:在区域边界合理部署防火墙系统,严格实施访问控制策略过滤非法流量;在网络通信层部署入侵防护机制以及数据加密措施保护传输安全;在关键计算环境前端部署应用层防火墙与抗 DDoS 系统以强化抗攻击能力;重要核心资产可采用额外隔离等防护措施增强保障。纵深防御旨在避免单点失效,当一层防护被突破时,后续防御层仍能发挥防护功能,显著增大攻击者渗透系统所需的难度与成本。

2.2 聚焦核心资产实施动态防护策略

设计须根植于清晰的资产价值与风险评估,明确区分信息系统中的核心业务、敏感数据以及非关键组件。对识别出的高价值核心资产,应进行重点防护:实施更严格的数据加密存储机制,采用基于角色与属性的精细化访问控制策略结合操作审计,并部署主机级端点防护机制。引入安全态势监控工具实时监测核心资产的状态变化及异常访问行为。安全策略应具备适应性特征,可依据威胁情报和风险态势动态调整访问权限或强化特定保护措施。设计核心防护机制时,需紧密契合等保标准中对数据与业务安全的特定级别要求,确保合规与实效的统一。

2.3 促进跨域协作与技术融合

网络设计应打破传统设备孤岛,促进不同防护域协同响应:推动网络防火墙与终端防护系统联动,将终端威胁情报及时上报网络层并实现精准封堵;实现入侵防护系统与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平台的集成共享分析日志数据,助力统一威胁分析及应急响应;促进安全网关与云防护资源间的协同配合机制,构建一体化纵深防护网。技术融合需考虑功能互补性,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安全组件协作,提升策略执行效率与自动化应急响应能力。设计过程中需评估协同实现效果是否契合等保对安全管理中心监测与集中管控的要求。

3 网络安全在等保测评中的应用实践

3.1 云环境安全资源池化部署实践

在云计算平台实施等保测评过程中,面对租户资源隔离与安全能力按需分配的核心需求,安全资源池化部署成为主流实践方案。该方案通过虚拟化技术将防火墙系统、入侵防护机制、Web 应用防护模块等关键安全能力抽象为可灵活调度的服务资源。管理平台依据不同租户系统的等保定级要求,自动化分配相应的虚拟安全组件实例。此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硬件安全设备难以适应云环境弹性伸缩特性的问题。部署实践表明,资源池化不仅保障了租户间安全策略的严格逻辑隔离,同时通过集中化的策略管理界面实现了安全事件的统一监控与日志收集。

3.2 工业控制系统深度协议解析防护实践

针对工业控制系统区别于传统信息网络的协议特殊性与高可用性要求,深度协议解析防护在等保测评中展现出重要价值。该实践以部署工业防火墙或工业隔离装置为核心,具备对Modbus、OPCUA、DNP3 等主流工业控制协议的深度解构能力。设备能够基于预设的工控业务白模型,对协议指令内容、功能码操作、数据地址范围进行精细化的合法性校验与访问控制,仅允许符合预期业务逻辑的操作行为通过。实施案例显示,此类防护机制有效阻止了利用非法协议指令进行的设备操控尝试,并成功阻断了从企业管理信息网向工控网段的异常扫描与横向移动行为。

3.3 零信任架构下动态访问控制实践

为应对边界模糊化场景下身份与访问管理挑战,基于零信任原则的动态访问控制体系在测评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该体系部署持续信任评估引擎,整合多源信号进行用户实体行为分析。访问请求发生时,系统综合验证用户身份凭证、终端安全状态、网络环境属性等多维属性,并基于实时风险评估动态调整授权决策。通过集中式策略执行点对所有内部应用与数据的访问进行统一拦截与最小权限控制,确保无默认信任路径存在。在测评案例中,采用零信任动态控制模型的系统,访问日志清晰反映了精细化策略执行结果,非授权访问事件发现与响应速度加快,对内部横向威胁的抑制效果明显。

3.4 数据安全治理框架与流动追踪实践

响应等保标准对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的强化要求,数据安全治理框架结合流动追踪技术的应用成为重要实践方向。该实践依据数据分类分级结果,在数据库系统周边部署结构化数据审计探针,并对高敏感数据文件实施透明加密存储。数据流动过程中,通过部署在网络边界与主机的数据泄漏防护代理监测核心数据外传行为。利用数据流动测绘技术,可视化追踪核心资产在跨系统交互中的流转路径与使用状态。在等保测评实施过程中,该框架通过详实的数据访问日志与流转记录支撑了业务数据安全合规评估,有效识别出未授权的异常数据转移操作。

结束语

总之,网络安全体系化设计是保障等保测评合规性与实效性的关键基础,通过构建纵深防御体系、实施核心资产动态防护、强化跨域安全协同,能够有效应对边界模糊化与资产防护不足等挑战。未来网络安全设计需持续适应技术演进与威胁变化,深化动态防护能力建设,以更精细化的安全策略和更高效的协同机制,保障信息系统在合规基础上获得实质性的安全韧性提升。

参考文献

[1]赵运广.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与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项目融合落地实施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4,(10):21-22.

[2]曲峰,张倩,李媛媛.网络安全在等保测评中的设计与应用分析[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08):153-155.

[3]吴小青,游顺,肖凡.基于等保测评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J].张江科技评论,2024,(03):120-122.

[4] 赵铭嵩, 傅宝启.浅谈影响等保测评工作效率的因素[J].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3,(08):28-30.

[5]赵少飞.浅谈等保测评中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应对措施[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2,(10):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