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数学命题的跨学科渗透特点及教学应对
李娜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 130000
引言
新高考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动数学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立意,跨学科渗透作为考查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命题中日益凸显。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人文社科等领域存在天然联系,命题的跨学科渗透能有效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能力。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仍存在学科封闭性强、跨学科教学实践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命题新变化。因此,分析数学命题跨学科渗透特点并提出教学应对策略,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数学命题跨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一)顺应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能力,需在跨学科情境中才能充分展现。数学命题的跨学科渗透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契合核心素养“综合应用”的培育目标,推动数学教育从碎片化知识传授向整体性素养培育转变。
(二)响应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
新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跨学科渗透是落实综合性与应用性的关键路径。数学命题通过融入其他学科的概念、问题与情境,打破学科界限,考查学生整合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与高考评价体系中“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理念高度一致,引导数学教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二、数学命题跨学科渗透的主要特点
(一)内容整合的多元性
数学命题的跨学科渗透在内容上呈现多学科融合特征,既包括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如运用数学函数分析物理运动规律、通过统计方法处理生物实验数据;也涵盖与人文社科的关联,如利用概率知识解读社会现象、通过数学建模分析经济问题。内容整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基于问题本质的深度融合,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在不同学科语境中应用的理解。
(二)能力考查的综合性
跨学科渗透命题聚焦综合能力考查,要求学生具备知识迁移、情境分析、模型构建等多重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先提取跨学科情境中的数学要素,再运用数学方法建立关系,最后结合学科知识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全面考查了信息提取、逻辑推理、综合应用等能力,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能力范畴,体现了对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视。
(三)思维方式的融合性
不同学科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数学命题的跨学科渗透推动思维方式的融合。如在与物理学科结合的命题中,需融合数学的抽象思维与物理的具象思维;在与社科结合的命题中,需兼顾数学的逻辑严谨性与社科的辩证思维。命题通过创设跨学科情境,考查学生灵活切换思维方式、综合运用不同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三、当前数学教学应对跨学科命题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壁垒依然明显
高中教学中存在“学科本位”倾向,数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教师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对其他学科与数学的关联点认识不深入,难以在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应对跨学科命题时缺乏知识迁移能力。
(二)教学内容整合不足
现有数学教学内容仍以学科内知识体系为主,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衔接,跨学科教学资源开发滞后。教学中虽有少量跨学科例题,但多为简单嫁接,未能深入挖掘学科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难以培养学生在跨学科情
境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新高考命题的渗透深度不匹配。
(三)教学方法创新滞后
教学方法仍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针对跨学科问题的教学策略,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跨学科探究机会。学生在学习中多进行单一学科的习题训练,缺乏在复杂情境中分析问题、构建模型的实践,导致面对跨学科命题时不知如何提取数学信息、建立解题思路,综合应用能力薄弱。
四、数学命题跨学科渗透的教学应对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跨学科整合意识
教师应转变“学科封闭”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跨学科渗透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跨学科意识融入日常教学。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集体备课、跨学科教研等方式,挖掘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点,如数学与物理的力学建模、与化学的反应速率分析、与地理的数据分析等,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为教学整合奠定基础。
(二)重构教学内容,开发跨学科整合课程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与其他学科课程要求,系统梳理跨学科知识点,编制跨学科教学指南,明确不同模块的跨学科渗透重点。开发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如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题,整合数学统计、生物种群分析、地理环境评估等知识;以“经济决策”为主题,融合数学函数、概率与经济学原理。将跨学科内容有机融入数学教学模块,确保知识整合的科学性与系统性,避免形式化整合。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跨学科应用能力
采用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等方法,创设跨学科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设计综合性探究任务,如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分析物理实验数据、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在实践中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加强数学建模教学,教会学生从跨学科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验证模型,培养其数学应用的核心能力,适应命题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
(四)优化评价机制,引导跨学科素养发展
构建“知识 .+ 能力 + 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将跨学科应用能力纳入数学教学评价范围,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如知识迁移的准确性、模型构建的合理性、问题解决的有效性等。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项目成果等记录学生跨学科学习表现;终结性评价引入跨学科综合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跨学科学习,促进其跨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结论
新高考改革推动数学命题呈现显著的跨学科渗透特征,在内容整合、能力考查、思维融合等方面展现出新特点,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新要求。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科壁垒、内容整合不足、方法单一等问题,制约了学生适应新命题趋势的能力发展。通过更新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等策略,可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跨学科整合水平。这一过程需要加强教师跨学科能力培养与教学资源支持,才能切实推动教学改革落地见效,助力学生适应新高考要求,提升综合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曹跃洋,沈南山.新高考数学命题的问题情境设计:“蜂房结构”背景[J].中学数学杂志,2025,(03):25-27.
[2]王小艳.新高考下高中数学命题特点及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2024,(10):12-15.
[3]李汉卿.新高考数学命题趋势初探[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2,(11):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