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作物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王振鑫
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4200
引言
我国八成以上的耕地都用来种大田作物,这些作物是保障粮食供应和农产品稳定产出的根基。这几年,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下,大田作物种植朝着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但实际种植过程中,问题不少。最明显的就是品种选得不合适、种植技术老套、病虫害经常爆发。要是这些问题不解决,大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提不上去。所以,必须仔细分析种植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守好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让农业发展得又好又快。
一、大田作物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种适应性不足与更新滞后
现在我国大田作物种的一些品种,抗干旱、抗倒伏和抗病虫的能力不强。就像黄淮海地区种的夏玉米,要是遇上特别严重的高温干旱,老品种减产就会明显,而抗逆性强的品种减产就好很多。而且品种更新也慢,有些地方还在种十多年前审定的品种,像东北大豆主产区就有不少面积种着多年前的品种,这些品种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比新品种低不少。
(二)种植技术传统化与标准化缺失
目前传统种植模式在大田作物种植中仍占主流。拿华北冬小麦来说,近四成农户还在用“撒播+大水漫灌”的老办法,和精量播种搭配滴灌的模式相比,每亩要少收 150 到200 公斤,水也多浪费 30% 以上。而且标准化种植没推广开,同一作物在不同地方的播种、施肥、收获时间差别很大,像长江流域种水稻,早中晚稻的茬口衔接没统一标准,土地利用率因此降低了 10% 到 15% 。新技术推广也不顺利,小农户对免耕栽培、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新型技术的接受程度不到三成。
(三)病虫害防控难度与绿色技术应用不足
现在大田作物病虫害越来越难对付,不仅爆发得更频繁,害虫抗药性变强,多种灾害叠加危害也更严重。这些年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增加,一些常见的玉米螟、小麦赤霉病等,防治效果大不如前【1】。不少地方为了杀虫,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用量远超国家标准,这不仅让农产品有农药残留风险,还破坏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虽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这些绿色方法既环保又有效,但目前应用得并不多,覆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四)机械化水平低与智能化短板
大田作物机械化作业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耕播环节机械化程度还可以,但收获环节却跟不上;另一方面,平原和丘陵山区的机械化水平差距太大。目前,全国大田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差不多有七成,可丘陵山区连一半都不到,像西南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率更是低,还不到两成,导致人工收获成本占了四成。不仅如此,智能化装备的应用也很滞后。植保无人机、变量施肥机这些智能设备,普及率连两成都不到。多数农户干活还是靠经验,这样一来,作业精度不高,还浪费能源。
二、大田作物种植过程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品种创新与区域适配性推广
要想培育出好的大田作物品种,科研单位、种业企业和农户可以联手合作,重点选育那些抗干旱、抗倒伏、抗病虫,同时又高产优质的品种。就拿黄淮海地区的夏玉米来说,当地夏季高温干旱常见,推广“郑单958”“京科 968”这些耐高温品种,能把减产幅度控制在 10% 以内;而在东北大豆产区,多推广“东生系列”“黑农系列”这类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能达到 42% 以上。除了培育和推广良种,还得根据各地气候、土壤条件划分种植区域,建立品种试验网络。比如在长江流域种水稻,就可以划分为早熟、中熟、晚熟几个种植区,每个区专门种植最适合的品种,实现“一区一品种”。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解决品种抗逆性差、更新缓慢、与当地环境不匹配的问题,让作物生长更稳定,从根本上提高大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推进种植技术标准化与集成应用
在华北小麦产区,大力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的集成技术,成效十分明显。和传统种植模式相比,这个技术能让每亩小麦增产大约两成,节水达到三成,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而要提升种植效益,关键是建立规范化的大田作物种植体系,明确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等关键参数,实现标准化作业。就像长江流域推行“早稻—晚稻—绿肥”的轮作标准,不仅让土地利用率提升了约一成五,还让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 0.5 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和农田生态【2】。此外,为了让新技术更快落地,还要强化农技推广服务。通过“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民培训”的模式,能提高农民对新型技术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像是在 2024 年参加过技术培训的农户,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率达到六成,是未培训农户的四倍,这对先进种植技术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构建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
要解决病虫害频发和农药滥用的问题,得全面推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绿色防控办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靠化学农药,得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这些手段结合起来。就说在玉米主产区,推广“杀虫灯 ⋅+ 性诱剂+生物农药”的组合防控模式,既用太阳能杀虫灯和性诱剂来物理诱杀害虫,又通过生物农药抑制病虫害,这样能减少四成的化学农药使用量,防治效果还能提高到 85% 以上。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也很必要。可以借助物联网传感器、卫星遥感这些设备,实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比如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监测小麦赤霉病,预警准确率能达到 90% 以上,让农户提前知道病虫害的情况,从而实现精准防控。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降低农药残留的风险,保护好农田的生态环境。
(四)提升机械化与智能化作业水平
想要解决大田作物机械化“重平原、轻丘陵”“重耕播、轻收获”的问题,首先得把重点放在丘陵山区农机的研发和推广上。像西南玉米产区,地型复杂、田块又小,专门开发小型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后,当地玉米收获机械化率从 20% 提高到 50% 以上,人工收割成本一下子降了不少。光解决丘陵山区的问题还不够,还得加快普及智能化农机设备。推广植保无人机、变量施肥机这些新装备就非常必要。就拿植保无人机来说,一小时能喷 100 亩地,效率是人工的 20 倍,农药还能少用 20% ,现在全国已经推广了 5000 多万亩。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农机+农艺”融合机制。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调整农机的作业参数。比如给小麦联合收割机装上智能调速系统,粮食损失率就能从 8% 降到3% 以下。通过这些办法,让农机和农艺更好地配合,全面提升大田作物机械化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田作物种植直接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的长远发展。但眼下,品种、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难题。要想破局,就得依靠科技创新,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径。具体来说,要培育适合各地环境的优良品种,推广标准化的种植技术,加强绿色病虫害防治,升级农机装备。只有把这些办法都落实到位,不仅能解决当前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还能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卢英,卢元辉.浅谈大田作物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河北农机,2020,(10):21.
[2]李巍,王丽,董志婷.浅谈大田作物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种子科技,2019,37(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