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科创星火:小学科学课堂内外融合实践探索
张旭辉
东莞市黄江镇第二小学 523758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核心动力。小学阶段作为科学素养培育的关键启蒙期,承担着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育创新精神以及锤炼实践能力的时代重任。如何有效弥合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实现科学教育的全方位、立体化纵深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扎根于六十年的深厚办学积淀(前身为合路小学),凭借强大的师资队伍(荣获市级以上集体荣誉 84 项),在科学教育创新领域深耕不辍。近年来,学校在市级以上科技竞赛中捷报频传(累计获奖1419 项,其中包括 557 项国家级奖项,如 23 项全国冠军、21 项全国亚军、29 项全国季军,以及亚洲冠亚军各 1 项,世界亚军、季军各 1 项),充分彰显了其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强大实力与卓越成效,为探索课堂内外融合的科学教育模式筑牢了根基。
二、 理念铸基:坚守 “兼善” 理念,深植科学教育根基
(一)传承 “兼善” 宗旨,培育科学精神
将 “育善人 兴善风” 的办学理念深度融入科学教育体系。其核心要义在于:以善育科,以科促善。在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尤为注重引导学生于科学实践中培育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乐于合作以及造福社会的科学精神与道德情操。学校视科学教育为滋养好奇心、激发创造力的肥沃土壤,而非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简单灌输。
(二)聚焦核心素养,锚定教育目标
学校锚定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目标,广泛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等多个维度。在科学知识层面,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于科学思维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科学探究维度,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最终得出结论;就科学态度而言,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炽热热爱、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师资领航:锻造专业队伍,构建多元培训体系
(一)名师引领,构筑骨干梯队
依托 “张旭辉名师工作室” 的强大引领与辐射功能,学校科学教师团队深度投身于教学研究与创新实践。工作室凭借课题攻关、专题研讨、示范教学以及资源共享(其开发的微课资源在区域内得以广泛推广应用)等多种形式,切实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锻造出一支结构科学合理、业务精湛娴熟、勇于探索创新的骨干教师队伍。
(二)多元培训,精进专业素养
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高度重视,精心构建了 “内外结合、多元并进” 的培训体系。一方面,积极组织骨干教师 “走出去”,奔赴教育发达地区学习前沿教育理念与先进教学技法;另一方面,频繁 “引进来”,诚邀专家学者入校指导,组织开展常态化校本研修活动。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互鉴,教师队伍的科学教育视野得以拓宽,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水平实现了显著跃升。
四、课程创新:构建融合体系,驱动课堂提质增效(一)深耕校本课程,彰显地域特色
学校紧密结合地域文化资源与办学传统,精心开发了独具特色的 “善能” 校本课程体系。例如,“莞邑科技名人传” 课程通过生动讲述本地科技名人的先进事迹,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黄江智造探秘” 课程则组织学生走进镇内智能制造企业,亲身体验科技的独特魅力。学校成功开设了涵盖六大模块的 81 项 “善能” 课程,创新采用线上选课与师生走班上课相结合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力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推进学科融合,培育综合素养
学校坚决打破学科界限,创新构建“科学+”融合创新课程体系。例如,“科学+语文”课程通过组织开展科普绘本创作、科学报告撰写等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表达与人文素养;“科学+数学”课程则运用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可视化呈现等数学工具解决科学实验中的量化问题;“探秘童行” 科学活动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以校本开发的《探秘童行黄江地图》为引导,组织学生对本地科普基地、自然景观等开展实地研学考察,要求学生完成自然笔记、实验图解、简易制造图纸等多样化探究报告,实现了科学探究与地理、美术、技术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实践赋能:拓展教育空间,激发科创热情
(一)深化课堂实践,筑牢探究根基
学校创新打造 “联系-构建-反思-拓展-评价” 5C 课堂教学流程。其一,通过精心创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或科技前沿的真实情境,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其二,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组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其三,着力鼓励学生进行迁移创新,启发学生基于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案、尝试新应用。例如,在车辆模型课程中,学生通过在模拟真实交通场景中调试模型车,深刻领悟摩擦力、重心等物理原理,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丰富校园活动,营造科创氛围
学校定期举办“兼善科创节”常规活动,内容广泛涵盖创意编程、科学微电影/摄影、科技创新发明、科普阅读分享、模型竞赛等多元项目。该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创意、交流协作、体验成功的广阔舞台,有效激发了全校师生的科创热情,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三)联动家校社资源,拓展教育维度
学校积极构建 “家校社” 协同育人共同体,诚邀家长与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科学教育。通过成立成长中心,邀请优秀的企业家长走进校园,同时组织学生深入镇域优秀制造企业、生态公园等场所开展实地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产与科技应用场景中深化认知,同时有效拓展了科学教育的空间维度与资源边界。
六、硕果与前瞻:守正创新,开启科学教育新征程
(一)实践结硕果,彰显融合魅力
的 “课堂内外融合” 科学教育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屡获殊荣;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研水平持续增强,形成了一批优质课程资源与教学成果;学校的科学教育特色日益鲜明,品牌效应逐渐凸显,荣获多项荣誉称号,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广泛认可。这些成果有力印证了 “课堂内外融合” 模式的有效性与强大的生命力。
(二)展望未来路,深化融合创新
展望未来,黄江镇第二小学将持续深化科学教育改革进程:其一,积极拥抱科技前沿领域元素充分融入课程体系与各类活动;其二,持续优化融合体系,升级“科学+”课程群,开发更具挑战性与综合性的跨学科项目;其三,不断强化师资动能,加大教师新兴科技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引领前沿探索的能力;其四,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拓展与高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网络;其五,借助信息技术赋能,开发新型教学模式。学校将坚定不移地持续探索融合创新之路,点燃更多孩子的科创星火,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备科学家潜质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版。
[2]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M].赵晗,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年版。
[3]李明.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20,(08):67-70。
[4]王芳.家校社协同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23,(05):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