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形成及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

董玉媛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 太原市 030400

引言

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面临着职业挑战。社会期待持续提升、学生需求日益复杂、工作负荷不断加重等多重因素交织,使辅导员群体承受着独特的职业压力。深入探究其压力形成的内在机理与外部诱因,对构建辅导员职业支持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应对原则

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应对应遵循系统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从社会支持、组织管理、个人调适三个层面构建完整的压力应对体系,避免单点突破局限性。发展性原则强调将压力管理融入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从根本上增强抗压能力,而非仅停留在临时性的减压措施。差异性原则关注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的多样化特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性格特质、不同院校类型的辅导员需求提供精准化支持。在具体实施中,要平衡短期纾解与长效建设的关系,既要及时缓解当前压力症状,更要着力改善压力形成的制度环境。同时要把握压力转化的关键点,将合理的压力转化为专业发展的动力,避免简单化的消除压力倾向。职业认同的重建是压力应对的核心支点,需要通过价值重塑、成就激励等方式增强辅导员的内在动力。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辅导员职业压力应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为后续具体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方向性的框架支撑。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形成原因

(一)辅导员职业压力形成的社会因素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多元化和教育功利化倾向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高校育人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承受着巨大的社会期待压力。就业市场的变化使家长和学生将更多功利性诉求转向辅导员,包括就业推荐、专升本辅导等超出职责范围的需求。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性放大了校园事件的舆论影响,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保持高度敏感。社会评价体系中存在重科研轻思政的倾向,辅导员的社会认同度与其实际贡献不相匹配。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代际差异加剧了师生沟通障碍,90 后辅导员与00 后学生之间的价值观碰撞需要更多调适成本。

(二)辅导员职业压力形成的学校因素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是辅导员压力的重要来源。职能定位模糊导致辅导员承担过多事务性工作,陷入"万金油"式的角色困境。考核评价体系偏重量化指标,忽视思政工作的长期性和隐性特征,造成职业成就感缺失。职称晋升通道不畅使辅导员面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效应",专业成长动力不足。跨部门协作机制欠缺导致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学生工作系统内部存在层级化管理过细的问题,削弱了辅导员的专业自主权。培训体系碎片化且实践指导不足,难以满足辅导员的能力发展需求。二级学院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配置差异,部分辅导员面临工作条件受限的困扰。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形成的个人因素

辅导员的个人特质和能力结构与其压力体验密切相关。职业选择动机的差异影响着抗压能力,部分辅导员因就业过渡性选择而缺乏职业认同。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导致面对复杂问题时信心欠缺,特别是心理学、法学等跨学科知识的欠缺。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容易将工作中的负面体验过度内化,影响心理健康状态。时间管理技巧缺乏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陷入事务性工作的漩涡。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使得发展方向模糊,产生职业倦怠的风险增加。自我认知偏差表现为对工作成效期望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造成心理落差。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形成及应对策略研究

(一)社会层面的支持与保障

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需要多方主体的协同努力。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某省教育厅联合人社部门出台专门政策,将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突出实践育人导向,使多位长期扎根一线的优秀高职院校辅导员获评高级职称。中央电视台《闪亮的名字》栏目专题报道了辅导员群体的工作实况,有效提升了社会认同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定期举办"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为行业树立专业标杆。一些知名企业将高校辅导员经历纳入管理岗位招聘优先条件,开辟了新的职业发展通道。某市家校共育协会组织家长培训,帮助理解辅导员工作边界。这些多方联动的举措正在逐步改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态环境,使这一重要岗位获得应有的社会尊重和支持。

(二)学校管理的优化与改进

学校内部管理创新是缓解辅导员压力的关键环节。某重点高校实施的"高校辅导员减负增效"工程颇具成效:通过开发智能化事务处理平台,将 85% 的常规报表实现自动生成;建立"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将原先分散在 8 个部门的 32 项业务集中办理,使高校辅导员行政事务时间缩减 40% 。在职业发展方面,该校推行"双线晋升"机制,教学型辅导员可参评副教授职称,实践型辅导员可晋升高级职称,去年已有 6 人通过新渠道获得晋升。一些学校设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创新工作室"为特色项目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培育出多个省级精品项目。B 学院建立的"心灵驿站"定期邀请心理专家驻校服务,累计为辅导员提供个体咨询136 人次。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学校管理的系统性优化能显著改善辅导员工作生态,从源头上减轻职业压力。

结束语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纾解需要构建多元协同的支持网络,包括组织层面的制度优化、团队层面的互助机制以及个体层面的能力提升。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不同院校类型、职业生涯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差异化需求,探索更具弹性的压力管理模式。通过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的双重路径,助力高职院校辅导员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筑牢立德树人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峰,王佳.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成因与应对策略[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4,37(06):81-84.

[2]王娟.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形成及应对策略研究[J].大学,2021,(08):66-67.

[3] 李迎君. 基于职业本科发展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 科教导刊,2021,(04):93-95.

2023 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一般项目。课题名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及调适策略研究 课题号:2023zsszsx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