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时代工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尚晶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机电仪运维中心 甘肃 兰州 730060
随着数字技术以及绿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质生产力时代借助创新驱动对产业格局予以重塑。劳动力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1]。传统工会管理由于将重点置于基础服务,组织架构呈现固化状态,响应机制较为滞后,难以契合职工在技术应用以及职业发展方面的多元需求。本文依据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探寻工会管理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新质生产力时代概述
新质生产力时代把科技创新当作核心驱动力。跟传统生产力形态相比较,更加注重技术、数据、知识等新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以及高效配置。随着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新兴领域快速取得突破,生产方式渐渐从依赖资源投入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也在技术迭代进程中持续优化升级。如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普及、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推广,都在推动企业从粗放型运营朝着精细化、高效化转变。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的提高上,还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回应以及产品服务的持续创新中[2]。从社会层面来讲,新质生产力时代促使劳动力素质结构出现改变,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多,也给各类主体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新质生产力时代工会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管理理念创新
在当今技术快速迭代且生产模式不断转型的形势下,传统工会管理那种主要聚焦于解决职工生活险阻以及组织文体活动的模式,已然难以契合新的需求。其管理理念迫切需要从“事务性服务”朝着“发展型服务”转变。详细而言,工会应当更为主动地去关注职工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成长需求。比如,可以定期借助座谈会、线上问卷等形式,收集职工在智能设备操作、数字化管理系统使用方面所面临的具体险阻,把这些需求纳入到日常工作的重点范畴。理念创新还体现在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引导”的转变上。工会可联合企业技术部门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组织职工参与新技术学习交流活动,协助职工理解技术升级对岗位的长远影响,而不是仅仅应对短期出现的问题。另外,理念创新还需要融入“融合思维”,也就是在维护职工权益的基础上,关注企业创新发展目标。比如,设立职工创新建议奖,鼓励一线职工围绕生产流程优化、节能降耗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工会负责协调资源促使可行建议得以落地实施,让职工切实体会到自身价值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二)组织体系创新
在技术迭代与岗位调整频繁的新环境里,传统工会组织纵向划分致使信息滞后。此时,“纵向 + 横向”的复合式架构成为组织体系创新的关键方向。纵向保留原来层级,以此保障基础服务覆盖;横向增设灵活型小组,比如针对智能设备操作、数字化管理等新岗位特性,由一线职工自荐或者民主选举“技术协作员”,其负责收集本领域职工在技能提升、跨工序配合方面的具体诉求。针对青年职工占比增多的状况,设立“青年联络组”,借助线上社群、月度茶话会等形式,及时了解他们在职业规划、学习资源获取方面的实际需求[3]。并且,组织运作要强化与企业技术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联动,建立定期信息互通机制,像每季度联合召开“岗位需求分析会”,依据生产流程优化、设备更新等情况动态调整工会小组的覆盖范围和工作重点。这种调整并非是要推翻原有组织框架,而是借助增设灵活单元、加强跨部门协同,使工会组织既能覆盖传统职工群体,又能精准触及新质生产力下出现的技术岗、项目岗等新型工作场景中的职工,保证服务触
角始终与生产实践同步。
(三)工作方式创新
考虑到传统工作方式存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再结合职工分散作业以及跨班次轮岗的实际情况,借助数字化工具来优化流程成为工会工作方式创新的关键做法。比如,开发职工服务小程序,该小程序集成了需求提交、政策查询、活动报名等功能,职工在休息的间隙就能随时反馈技能培训需求或者生活险阻。针对倒班职工难以参与集中学习的问题,把技术交流、权益解读等内容制作成短视频或者直播回放,凭借企业内部通讯群进行推送,职工可依据工作安排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工作方式要强化“即时性”与“精准性”。在生产车间、操作平台等职工聚集的区域设立“流动服务点”,由工会委员或者小组长每日轮流值班,在现场解答职工关于岗位调整、技能认证的具体疑问。建立“需求 - 响应”快速通道,对于职工借助小程序提交的诉求,由工会专门人员进行分类登记:涉及技能培训的就对接技术部门,涉及生活保障的就联系后勤部门,保证一般问题在24 小时内给予反馈。
(四)职工参与机制创新
在技术不断迭代以及岗位有所调整致使参与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传统那种依靠年度大会或者集中征求意见的机制已然显得滞后。“日常 + 专项”这种双轨参与模式成为了职工参与机制创新的关键切入点。在日常参与层面,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工议事平台”。线下于车间、班组设置固定的意见箱,线上开通企业内部 APP 的“建言专栏”,职工可随时提交有关技能培训、劳动保护、协作流程等具体建议。在专项参与层面,针对智能设备推广、数字化管理系统升级等阶段性重点工作,组建由一线职工、技术骨干、工会代表构成的“专项议事小组”,借助每周的碰头会来讨论具体问题,比如新设备操作培训的频次、老职工与新系统的适配难点等。为保证参与可取得实际成效,工会对收集到的建议进行分类登记,在 3 个工作日内反馈接收情况;对于涉及技术部门的问题在 7 个工作日内给出初步的解决方案。每月凭借公告栏、线上平台公示进展情况,对被采纳的建议给予积分奖励。这种机制创新并非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凭借降低参与门槛、缩短反馈链条,使得职工主动地把个人经验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形成管理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时代对工会管理的适应性与前瞻性提出更高要求,通过理念、组织、方式与机制的系统性创新,工会能够有效衔接职工发展需求与企业创新目标,在技术迭代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未来,工会需持续关注新兴生产要素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深化数字化转型与跨界协同,在动态调整中完善服务体系,为构建创新驱动的劳动关系生态提供持久助力。
参考文献
[1] 徐可 . 信息 化背 景下 智慧 工会 服务 模式 创新 研究 [J]. 中国 管理 信息化,2025,28(10):182-184.
[2]郭朋朋,兰俊美.行政管理视角下新时代工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创新研究[J].冶金管理,2024,(12):48-51.
[3] 徐莉 莉. 大数 据背 景下 工会 财务 管理 绩效 评价 创新 研究 [J]. 财会 学习,2024,(3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