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六尺巷礼让文化与基层治理现代化融合研究

作者

庞月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六尺巷文化源于清代张吴两家的和解故事,体现了儒家“和为贵”的智慧。它强调邻里和谐、包容互助,尊重与理解的力量。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如邻里关系紧张、资源分配不均和文化冲突,六尺巷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借鉴。现代化基层治理需要法治框架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注重治理的精细化与人性化。六尺巷文化的包容性和柔性力量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文化滋养。结合六尺巷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可以推动社区自治、矛盾调解机制和文明乡风建设,为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

一、六尺巷文化:内涵深植与现代价值启思

1.文化内涵

六尺巷的典故源自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让墙诗”,其背后蕴含着“谦和礼让、和为贵”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以及为官者崇德重礼、修身齐家的官德品质。在现代社会,六尺巷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现代化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2.协同共进的实践成效——桐城市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成功应用

2023 年,“六尺巷调解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同年 11 月,"‘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2024 年 4 月,安徽省委出台意见,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1]这一工作法体现了六尺巷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是桐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成功构建的典范。其核心内容包括“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渗透和多元共治等方式,促进了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和基层治理的提升。

二、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的构成与要求

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涵盖组织设置、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治理效果等多个方面。[2]城乡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城乡基层的和谐稳定。现代化基层治理的核心要求是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及治理效果的高效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干部素质与能力,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治理公正与有效性,并通过强化法治建设和提高群众参与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3]

三、六尺巷文化在现代化基层治理中的价值体现

1.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从得天独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六尺巷故事”中汲取智慧,将其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注入基层治理,[4]六尺巷文化倡导的谦和礼让精神,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也为现代基层治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矛盾和冲突往往不可避免,但六尺巷文化通过“和为贵”的价值导向,倡导人们在面对矛盾时,先从自身出发,注重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与困难,进而达成互谅互让、和平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有助于缓解情绪对立、避免冲突激化,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在基层治理中,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此外,这种文化的推广能够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确保基层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2.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

六尺巷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社会注重人际和谐与社区共治的理念,具有较强的群众吸引力和感召力,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共鸣与认同。在现代基层治理中,六尺巷文化能够通过文化引导和道德教化,促使居民更加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并通过鼓励居民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提升他们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增强参与决策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以当地知识为基础,整合社区及周边资源,推动共商、共建、共治的实践,[5]六尺巷文化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营造和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持,从而促进社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遵循“参与是方法、过程和态度”的基本理念,这种文化驱动下的群众参与,能够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民主性与透明度,推动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化与规范化发展,形成更加健康、和谐的社区治理模式。

3.提升群众参与度

六尺巷文化提倡的团结协作、互助共赢,不仅对个体行为具有指导作用,也能在组织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基层治理中,组织成员的凝聚力是推动工作的核心动力,而六尺巷文化通过强调“和气生财”“互帮互助”等理念,能够有效激发基层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文化的力量不仅能够让组织成员在面对困难时携手共进,还能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支持关系,从而增强组织的内部向心力。此外,六尺巷文化的“礼让”精神能够促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德治组织,激发每一位成员的责任感与归属感。通过集体智慧的汇聚与群体力量的凝聚,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和工作效能得到了提升,从而在治理中能够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

4.丰富基层治理手段

六尺巷文化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软约束力量,在现代基层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硬约束不同,六尺巷文化通过道德教育、文化引领等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提升治理效果。其核心价值理念并非依赖单纯的法律制裁,而是通过激发人们内心的道德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来实现社会行为的自我调节。这种软约束力不仅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的激化,避免过度依赖行政干预,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更多元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六尺巷文化可以通过社区宣传、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基层群众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制。尤其是在社会管理创新、社区治理等领域,六尺巷文化的运用能够在传统治理框架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更为人性化、柔性化的治理手段,为现代化基层治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路径选择。

四、六尺巷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构建的协同共进实践模式

1.文化融入制度

将六尺巷文化中的谦和礼让、和为贵等传统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制度的设计,不仅可以为治理机制增添人文关怀,还能使制度更加贴合基层民众的生活实际。例如,在社区管理中,倡导邻里间的和谐相处,建立纠纷调解机制时,应当强调谦和礼让、互相包容的解决方式,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在落实层面,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推广委员会,负责定期对基层居民进行六尺巷文化的宣讲与教育,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内化这一文化理念,并自觉遵守相关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六尺巷文化不仅仅是抽象的道德规范,更成为日常治理的内在动力,为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持久的文化支撑。

2.党建引领文化传承与治理创新

基层文化治理面临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必须回应多重治理目标,因此自下而上的社会维度合法性显得尤为重要。[6]行政部门要积极纳入社会资源,激发基层中“活”的文化,进而融入到有效的治理体系中。而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决定了党建工作在文化传承与治理创新中的关键地位。六尺巷文化的传承,借助党组织的引领与推动,能够转化为一项系统化的社会治理策略。例如,通过开展“六尺巷文化进党课”活动,加强党员干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激发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践行这一文化精神。党员通过参与组织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与公益事业,能够带头传承六尺巷文化中的“和为贵”“共赢共处”等理念,发挥先锋作用,带动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仅能增强基层治理的政治凝聚力,还能在实践中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党建促文化、文化促治理的良性循环。

3.依托文化活动创新治理方式

文化活动是弘扬和传承六尺巷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有效手段。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将六尺巷文化的核心精神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居民,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这一文化价值观。比如,文化活动可以通过讲解邻里冲突的调解案例,介绍和谐共处的典范,帮助居民提升矛盾解决的能力与意识。通过这种文化与治理内容的交织融合,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文化的熏陶,也进一步提高了对基层治理的认同感和支持度。此举能够激发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集体活动的热情,促进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同时增强了基层治理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4.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文化传承与治理空间

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是通过数字技术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传统要素提供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帮助基层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服务、解决问题,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优化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难点的过程。[7]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六尺巷文化的传承和基层治理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搭建数字化的文化传播平台和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实现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例如,通过开发专门的六尺巷文化宣传APP,结合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形式,不仅能够将六尺巷文化的精神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尤其是年轻一代,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与参与热情,还能够借助数字化工具帮助基层政府实时收集居民需求、分析社区问题,提升服务质量和治理效率。

五、促进协同共进的策略建议

1.加强文化教育与宣传

文化教育与宣传是促进六尺巷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协同共进的基础工作。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培训、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普及六尺巷文化,增强群众对其精神内涵的认知。可以在中小学课程中融入六尺巷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年轻一代从小了解并学习这一传统文化,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借助社区活动和媒体平台,通过定期组织讲座、文化沙龙等形式,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文化引导,提升其文化素养与基层治理参与意识。通过这些文化教育与宣传工作,为六尺巷文化的传承和基层治理的有效协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基层治理的良好氛围。

2.完善协同机制

推动六尺巷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共同进步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的协同机制。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摆脱局限于自身工作岗位的狭隘视野,避免过去“被动接招”的惰性思维,而应树立“主动出击”的服务思维,推动政府在协同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8]政府应构建一个多方协作的框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各方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明确各方职责和任务,确保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政府可以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六尺巷文化的传承,并推动文化与治理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推动地方政府与学术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等的合作,形成文化与治理的多方共治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3.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六尺巷的精神在基层治理中始终熠熠生辉,时刻提醒基层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和为贵,[9]这一精神与基层治理质量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密切相关。加强基层治理人才和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必要保障,也是六尺巷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前提。通过系统的培训计划,提升干部和治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在现代治理技术的应用和文化传承的深度挖掘方面,可以更好地推进治理创新。同时,注重传统文化工作者的培养,推动文化传承人才的成长,使他们成为六尺巷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者。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基层治理和文化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从而实现基层治理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4.推动文化创新与治理创新深度融合

文化创新与治理创新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六尺巷文化与基层治理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逻辑中的集体利益观尤为重要,它为社会主体在事务处理中考虑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提供了重要指导。[10]地方政府应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文化创意活动,将六尺巷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与基层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文化与治理的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实现了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和社会文化的有机结合。

五、结语

六尺巷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构建的协同共进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深入挖掘六尺巷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其与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创新协同共进的实践模式和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和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六尺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断完善协同共进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明杰,叶爽.六尺巷里藏“治”慧[N].安徽日报,2024-12-20(004).

[2] 刘东风.文化赋能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行稳致远[N].安徽科技报,2024-11-22(013).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

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史博采,2023,(22):46.

[4] 潘 巧 . 从 古 老 智 慧 到 基 层 治 理 品 牌 的 演 变 [N]. 民 主 与 法 制 时

报,2024-07-25(008).DOI:10.28579/n.cnki.nmzfz.2024.000855.

[5] 俞祖成, 彭扬. 社区居民参与的本土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动向[J]. 上海行政学院学

报,2024,25(04):26-38.

[6] 罗婧,刘宪本.破解基层文化治理中的合法性与在地化难题——基于一个文艺志愿服务项目的探

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6):108-121.

[7] 吴岩,毛春合.基层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与创新路径[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

报,2024,(04):32-37.

[8] 李 俊 宏 . 协 同 治 理 视 角 下 基 层 政 府 治 理 能 力 提 升 路 径 研 究 [D]. 济 南 大

学,2021.DOI:10.27166/d.cnki.gsdcc.2021.000708.

[9] 杨 丹 丹 . 六 尺 巷 何 以 赋 能 基 层 治 理 ? [N]. 农 民 日

报,2024-10-31(008).DOI:10.28603/n.cnki.nnmrb.2024.005459.

[10]牛 云 江 . 传 统 文 化 影 响 下 社 会 治 理 创 新 策 略 研 究 [J]. 国 际 公

关,2024,(09):52-54.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4.09.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