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乡音传承 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新途
李昕玥
闽南师范大学附属龙溪学校
一、文化断层危机下的德育契机
(一)语言危机映射的文化困境
统计数据显示,厦门市6-14 岁儿童闽南语熟练使用率已不足 30% ,语言代际传承链条的断裂折射出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危机。当新生代与祖辈出现沟通障碍,不仅意味着亲情纽带的松动,更预示着地方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的传承危机。这种文化断层的背后,是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空间的压缩与学校教育中地方性知识的边缘化。
(二)德育视角的破题思路
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文化面临同质化危机,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逐渐淡化[1]。乡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根基,承载着族群历史记忆与道德准则,其传承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需求,更是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途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连续性教育特征,为系统性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独特优势。本研究将闽南语传承定位为德育的重要载体:闽南语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独特的方言体系,凝聚着千百年来的民俗智慧与伦理规范,其声调韵律中蕴含着宗族观念、礼仪传统、民间智慧等文化基因和德育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天然契合。闽南语的语音系统与词汇构成保留着古汉语特征,其谚语俗话中凝结着诚信、孝道、勤俭等传统美德。例如“食果子拜树头”隐喻感恩教育,“一人主张,不如二人思量”强调合作精神,这些口语化表达比抽象说教更具感染力。方言特有的语音韵律还能激发学习者的情感认同,使道德观念通过乡音传递产生文化亲近感。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育优势
九年一贯制学校具有学段衔接紧密、课程连贯性强的特点,为乡音德育提供了系统化实施平台。从小学到初中的持续教育周期,允许学校分阶段设计方言文化课程:低年级通过童谣游戏培养语音感知,中年级借助民俗故事、方言戏剧理解道德内涵,高年级开展社区文化实践强化价值认同。相较于分段式学校,该体系能突破年级壁垒,建立螺旋上升的德育框架。同时,跨学科融合的优势使语文、音乐、思政等课程均可渗透乡音元素,例如音乐课教唱南音曲牌时解析歌词中的义利观,这种多维渗透模式有效提升了德育的立体性和持续性[2]。
(四)两岸语境下的特殊价值
闽南语作为覆盖中国台湾地区 80% 人口的共同母语,其教学实践具有特殊的政治文化意涵。学生在学习“天公伯”“古早味”等词汇时,不仅掌握语言符号,更在文化解码中建立起对“两岸同源”的历史认知。这种基于共同语言的文化认同,为培育维护国家统一的文化自觉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梯度化课程体系的建构逻辑
(一)分层目标的螺旋式设计
针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德育目标设定为“感知-理解-践行”三阶递进体系。
小学中低段(1-4 年级)以文化启蒙为核心,侧重语言感知与情感激发,通过闽南语童谣学唱、传统游戏体验等趣味活动,建立方言亲切感与基础道德认知。
小学高段(5-6 年级)侧重价值认同培养,开展方言戏剧、田野调查等深度学习,借助本土名人故事解读、谚语情境剧创编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诚信、孝悌等品德的历史传承逻辑。
初中阶段(7-9 年级)聚焦实践能力提升,注重文化创新与价值引领,组织社区服务、两岸交流等实践项目。促使学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服务乡梓的实际行动。
各学段目标既独立成环又相互衔接,形成螺旋上升的德育链条。
(二)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
突破传统方言教学的孤立状态,构建多学科协同育人机制:语文课可融入闽南谚语比较阅读,音乐课可教授闽南歌曲经典唱段,美术课可开展砖雕红砖厝主题创作,道德与法治课可剖析“送王船”习俗中的生态智慧,科学课可探究闽南古厝建筑中的生态智慧,体育课可改编“跳火群”民俗为集体游戏……构建全学科渗透的乡音德育网络。这种浸润式教育使文化传承自然融入知识体系,实现“盐溶于水”的育人效果[3]。
(三)数字赋能的教学革新
运用AI软件语音智能体破解方言正音难题。为有效破解方言传承与场景体验的时空壁垒,积极引入低成本、易推广的数字技术革新教学手段。利用免费AI语音软件,例如豆包,Deep seek,文心一言等,学生可实时跟读方言词汇与古诗词,通过智能评测即时纠正发音偏差,精准提升方言正音能力;在教学互动环节,设计“方言词义通关挑战”小游戏,通过趣味化的词汇匹配、填空等巩固文化认知。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一)三维联动模型的构建
创建“学校主导-家庭浸润-社区活化”的协同机制。学校设立闽南语研究小组统筹课程开发;家庭实施“方言日”制度,每周设定固定时段使用闽南语交流;社区开辟文化传承实践基地,组织湘桥历史文化名村进行“小小讲解员”“小小文化志愿者”"等活动。三者在时空维度形成育人闭环:晨读进行童谣传唱(学校),晚餐开展祖孙方言对话(家庭),周末参与社区文化节(社会)。
(二)社会资源活化策略
邀请专家进校开设闽南语讲座,每周定期入校指导芗剧社团。普及芗剧的起源、发展、唱腔、表演技巧等基本知识。组织学生观看经典芗剧《打金枝》《三家福》等剧目片段,让学生对芗剧的服饰、妆容、唱腔和表演风格有了深入的认识。学生在排演经典芗剧选段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戏剧表演技巧,还理解了选段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念。
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木偶社团进校表演漳州布袋木偶剧《红军来漳州》,以活态文化遗产呈现历史革命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深植传统美德。
四、两岸文化交流实践创新
为克服两岸实地研学活动的现实困难,我们在“两岸文化交流实践创新”领域积极探索在地化实践方案,深度挖掘闽南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替代载体。通过精心策划“沉浸式”溯源探索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参观主题文化展览馆:在专家导览下,剖析“闽台姓氏源流与宗祠文化展”,从姓氏迁徙图、两岸共有的红砖厝建筑形制、楹联格律等实物实证中,直观理解血脉同源的深刻内涵。
结论
本研究证实:闽南语传承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德育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传导功能。当学生用方言吟唱《爱拼才会赢》时,不仅习得语言技能,更在文化基因解码中完成价值认同的建构。这种“语言为体、文化为脉、德育为魂”的育人模式,为破解传统文化传承困境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闽南语教育既是守护文化根脉的战略举措,更是培育国家认同的柔性力量。期待本研究能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新思路,为两心灵契合探索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黄琼芬,李泽波. 传承袅袅乡音,留住悠悠乡愁[N]. 福建日报,2023-12-25(008).DOI:10.28232/n.cnki.nfjrb.2023.005183.
[2]高乔. “活化”闽南语:留住乡音,唤起乡情[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8-08(006).
[3]李健,孙琳琳.乡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活动网格化设计[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8):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