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李大钊中华民族观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作者

陈燕

西南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四川 成都

一、李大钊中华民族观的形成背景

李大钊对于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阐述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此之前,梁启超的“中华民族”,孙中山的“五族共和”等理念在学界广泛传播,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民族危机亟待民族意识觉醒

自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就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先进分子就“中国向何处去”殚精竭虑,救国方案层出不穷: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效仿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制,推翻清王朝统治。虽然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对内独裁统治,对外勾结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希望之火短暂现世,迷茫困境愈演愈烈:军阀割据混战,政治分裂,经济崩溃。“蒙藏分离,外部敌对势力伺机挑事,领土被削减,帝国主义召集瓜分,边境危机是首要问题。”[1]李大钊深切关心国家和民族的福祉,深感重建中国、改造民族性的迫切性,开始寻找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

(二)中华民族观念萌芽奠定理论基础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梁启超、杨度、孙中山等人对民族问题与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清末民初,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1905年,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他又写道:“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6]在这里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构成的;[7]除此之外,李大钊于民国初年由“反满共和”到接受“五族共和”,并批驳继承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论,可以看出他的中华民族观念也是深受五族共和论的影响的。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中华民族”观念在边疆危机、分裂割据的时代逆流而上,成为李大钊等人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引标。

二、李大钊中华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关于民族思想的观点十分丰富,值得揣摩。他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得出了很多具有先进性的民族理论。

(一)“新中华民族主义”民族观

“新中华民族主义”是李大钊民族观的核心思想。其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概念、各民族的关系、民族精神与民族认同以及大联合思想

关于“新中华民族”的概念和民族关系,李大钊有着独到见解。“新中华民族”的准确表达可以在《新中华民族主义》中进行考究“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矣。”[1]也就是说,新中华民族是多个民族的结合体,各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在所涵盖人群范围上等同于中华民国全体国民。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李大钊认新中华民族是一个自由平等团结的统一体。“以余观之,五族之文化已渐趋于一致,而又隶于一自由平等共和国体之下。”[1]从中得出,李大钊的“新中华民族主义”强调各民族之间的自由平等关系。

李大钊重视民族精神、鼓励民族运动、强化民族认同。他运用传统文化、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唤醒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遂发动民族运动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通过考古历史,对黄帝符号去血缘化,对儒学批判继承,支持仰韶文化研究……来对共同历史记忆进行重塑。1919 年五四运动,李大钊在《新青年》、《晨报》等阵地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汉、满、蒙、回等族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共同反抗帝国主义压迫。

最后,李大钊提出联治主义的大联合思想。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民族统一和团结,李大钊的民族观深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构建“大同”社会思想的影响。他在《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一文中提到“自治非分离,乃联合以固本。”[2]强调在维护国家统一性的基础上尊重民族多样性,这一思想为中国提供了超越单一民族国家的现代方案,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共产党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道路的探索。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复兴理念

李大钊在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后,他的民族观发生了更具进步性的转变,认为中华民族开始无产阶级化,要发挥好人民的力量走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华民族的无产阶级属性。从唯物史观来看,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李大钊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中指出,对一个民族来说,依以为生的方法即经济是“全部的真实”和“最要紧的”。[3]此时的李大钊认识到了经济对于一个民族的决定作用,他从经济角度去掌握各民族命脉,变革上层建筑,发动各族人民。从政治经济学来看,中华民族自近代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后,经济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变更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我国民众变成了无产者和工人,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阶级结构发生了剧变。[9]由此,李大钊得出“全国民都渐渐变成了世界的无产阶级”的结论。[3]

关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与关键。李大钊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主体是人民,而关键在于青年,是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群众,而不是某个单一民族。[7]1915 年,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得知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立即写下了《警告全国父老书》,指出只要四万万中国人民不甘于灭亡,那么就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灭亡中国,把中国复兴之希望放在“朝野爱国诸同胞”身上。[8]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还提出了“青春中华”,指出青年的关键力量。他撰写《青年》时写道“吾族青年……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

虽未直点民族,但“吾族青年”涵盖中华民族全体青年,呼吁以青春精神唤醒“白首中国”,推动“青春中国”重生。[10]

关于走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的成功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带来了曙光,李大钊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迎来了新转机。从《平民主义》中的“在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即各族平民的联合民主。”这句话不难发现李大钊带领中华民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在具体实践中,李大钊提倡团结全民族力量,建立一个代表人民的政府和无产阶级政党,李大钊认为“我们主张的团体,非政客组织,乃为满汉蒙回藏各族被压迫民众作战的先锋。”这不仅表明了李大钊要建立的是一支“中华民族先锋党”,还体现出这支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要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三、李大钊中华民族观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一定的思想基础。李大钊对近代中国民族问题的观点,笔者将其总结为李大钊中华民族观,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决民族问题提供历史经验。[11]

(一)以史鉴今,完善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存的联合治理体系

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以“多元一体”为核心,强调在维护国家统一性的同时尊重民族多样性,为当前完善“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存”的治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当今强调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系正如“石榴籽”的隐喻:各民族保有独特质地,但紧紧包裹于同一果实之中。李大钊的思想精髓,正是教我们如何培育这枚果实的生命力。

民族自治是巩固共同体的手段,而非解构共同体的工具。这是李大钊的民族观点,也是现代民族治理的遵循。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的祖国也是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互相尊重生活习性、文化风俗是每个民族都应该严格坚守的。为了继续强化联合治理的制度优越性,强调共同性、尊重差异性。我们可以完善法治创新,形成“法治共同体”,例如将煽动民族仇恨、质疑中华民族整体性等言行入刑;在民族地区推行法律文书双版本,避免语言障碍削弱法律公正等等。

(二)以人为本,培养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盖民族之兴亡,系于民德之盛衰,民力之强弱。”李大钊将民众视为共同体的根本力量。在民族危亡时刻,他率先提出了“青春中华”和发动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发展奠定了深远基础。对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提供了行动指南。人民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是思想传播和实践行为的主体。因此,对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培养应给予重视。首先,可以在课程中植入“共同体基因”,让青少年在文化熏陶中感悟中华民族身份;课本的编写可以增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内容,史学类书籍可以强调中华民族交往过程。另外,干部队伍的建设可以优化升级。民族地区干部需要接受共同体建设课程的学习和考核。最后,要激活基层群众的“共同体细胞”,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向广大民众宣传民族故事,强化共同体认同感。这些积极方案对国家而言,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三)激活传统文化的精神铸魂功能,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大钊利用传统文化基因来激发各民族的共有历史记忆,增强各民族的身份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共同体情感联结,对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培育给予了启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方法也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发。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如火如荼,但实践深度广度还有进步空间。我们不妨学习先辈的本领,在历史中寻找 56 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足迹,考古历史民族故事,重塑中华传统文明。例如,以“共享符号”打破文化隔阂,挖掘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标志性文化遗产的多民族共建史实,很多人都知道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军事工程,但它更是汉、蒙、满等族贸易互市的见证;敦煌文化璀璨夺目,吸引众多游客前去观赏,我们不妨在介绍中强调其融合的汉、回、藏、粟特等多民族艺术元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凝结在每一个潜移默化的行动里。

参考文献

[1] 李大钊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大钊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李大钊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李大钊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李大钊全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 孟成全.论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J].唐山学院学报,2022

[8] 贾聪聪,贺明卫,韩晓贺.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思想探析[J].三角洲,2025.

[9] 牛玲玲.李大钊中华民族观的观念史考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10]刘晓宇,杨修娅.李大钊青年思想的内涵意蕴及当代价值[J].文教资料,2025.

[11]张治江.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研究——兼论民族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作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