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邵成亮
江苏省阜宁县益林初级中学 江苏省盐城市 224421
引言
阅读能力作为语言学习的核心之一,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水平的综合提升和跨学科理解能力的形成。然而,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内容枯燥、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信息技术广泛渗透教育领域的背景下,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和智能工具等技术手段,构建多维、互动、高效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已成为初中英语教师的重要探索方向。本文立足课堂实际,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如何与阅读教学实现有机融合,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阅读动机,进而促进其英语素养的整体发展。
一、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课本中心的阅读课堂较为常见,学生往往被动接受信息,缺乏自主建构理解的机会。大量课堂以“泛读+精讲”为主,阅读材料的选择单一、内容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对英语文本的兴趣。同时,学生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兼顾差异化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跟不上、理解浅、答题机械等现象。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受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迁移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长期如此会弱化学生对英语学科的主动性与探究欲望,进而对其整体学习信心与学业水平造成持续性的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较为滞后,往往以结果为导向而忽视了过程性反馈与个体成长。阅读教学中缺乏动态追踪学生理解过程的机制,教师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多流于表面,未能形成完整的阅读能力训练体系。此外,由于教学资源匮乏,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仍停留在浅层水平,未能真正将技术工具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有效手段,导致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之间存在“形式融合、实质割裂”的问题。教师的技术信心不足,也影响了课堂整体的融合深度与质量,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在技术支持下实现个性化阅读成长的机会。
二、信息技术赋能英语阅读教学的融合策略
面对上述问题,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突破口。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丰富阅读材料来源,引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音频、图文资料,增强文本的真实感和情境感,帮助学生建立语境认知,提升文本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通过电子白板、互动投屏、小组协作系统等方式,促成多元化的阅读互动,打破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主体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进入阅读场域,培养其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借助智能评测工具与学习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实时监控与个性化反馈,如阅读速度、词汇掌握、理解偏误等关键指标可视化呈现,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阅读状况,调整教学策略。此外,信息技术还为开展项目化阅读任务提供了平台支持,如任务驱动型微项目、主题研讨式阅读等,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所读内容,提升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技术的赋能不仅改变了教学节奏与结构,也提高了教学反馈的即时性和针对性,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融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与经验提炼
在某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围绕课文《A Trip to the Forest》设计了一次以“虚拟探险”为主题的项目式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平板设备进入虚拟森林场景,探索与文本相关的动植物信息,结合实际素材完成阅读任务。整个过程融合了语音识别、小组讨论、图文比对与任务报告撰写等多个环节,显著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细节的关注和整体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反馈中普遍表示该活动“有趣”“有参与感”,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纸本阅读。这种技术与内容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升了其在真实语境中的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
另一个案例是在教学《Amazing Facts About Animals》单元时,教师借助AI配音工具和文本分析软件,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复述+语音模仿+理解答题”综合任务。系统提供的实时语音纠错与关键词分析功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强化了学习动力,也提升了口头表达与阅读理解的联动能力。这类实践活动的成功,离不开教师在前期技术设计与后期评价机制上的周密筹划,也体现了深度融合教学的系统性要求。此外,这些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在任务中反复实践和反思,也进一步促进了其英语学习方法的优化与语言素养的稳步提升。
四、融合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反思与改进方向
尽管信息技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部分教师技术素养有限,对新工具的操作不熟悉,易导致课堂中断或教学效率下降。这需要学校加强教师培训,构建“技术+教学”的双维成长机制,推动教师由“应用者”转变为“设计者”和“创新者”。此外,一些教师对技术的理解仍停留在辅助教学层面,缺乏将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理念与能力,影响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其次,技术使用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部分教学活动过度依赖炫技工具,反而削弱了对阅读能力本质的关注。
此外,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也制约了融合深度。部分农村或薄弱学校由于设备不足、网络不稳,难以开展高质量的技术融合教学。建议政府与教育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资源共建共享,缩小教育信息化差距。同时,融合教学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引导其在海量信息中提取、判断与组织知识,提升阅读的批判性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探索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与智能推送机制,优化教学资源的适配度。只有在技术、教师、学生三方面协同进化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落地见效,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结论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带来了深层变革的机遇。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教学模式从“教知识”向“促思维”的转型,也实现了学生从“学语言”向“用语言”的跨越。但融合不等于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理念重构与实践重塑,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技术整合意识。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体系、完善技术支撑环境、强化评价机制,推动融合教学不断走深走实,助力英语教育朝着更加高效、精准与人本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婷.混合式教学中高职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及学习效果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5,11(08):38-41.
[2]李红轩.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成效[J].信息与电脑,2025,37(08):212-214.
[3]徐娆. 核心素养导向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的融合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5,(14):110-113.
[4]李永春.借助信息技术助力高中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J].高考,2025,(1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