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考改革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

作者

黎海健

广东省英德市黄花镇黄花中学黎海健 513036

一、引言

在中考改革的推动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确保既能实现育人的目标,又能适应中考的要求。生活化教学通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结合日常生活场景,探索教学的新路径,不仅能够有效落实课程目标,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中考改革下学科教学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价值

2.1 契合学生认知规律

初中生的认知特征以感性和形象思维为主,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往往抽象复杂。生活化教学能够将这些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讨论现代支付方式的变迁,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使抽象的政治、经济知识更为生动和易懂。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从实际经验出发进行认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2.2 助力核心素养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在政治认同和道德修养方面。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在讲解民族团结时,结合本地民族文化交往的实际情况,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和感受,增强对国家民族政策的认同,提升民族团结的意识。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内化与发展。

2.3 适应中考改革方向

中考改革强调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本地的环保问题或城市建设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发展”等理论,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还能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中考改革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考查要求高度契合。

三、基于初中教材的生活化教学内容挖掘

3.1 国情教育板块

在“富强与创新”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学生身边的日常变化,帮助他们理解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实际影响。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或是身边科技产品的进步,如智能家居和移动支付,感受到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对生活的深远影响。此外,在“民主与法治”单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在社区的法治建设和民主决策实例,如小区的管理议题或社区的法律宣传活动,使学生理解法律和民主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其政治认同感与法治意识。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模块

在“文明与家园”单元中,可以通过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春节、中秋等传统节庆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文化认同感。而在“建设美丽中国”单元,教师可以通过本地环境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诸如垃圾分类和环保意识,探讨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行动,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这种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环保的关注,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与社会参与感。

3.3 国情与教育板块

在“民主与法治”单元,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民主实践和法治建设,引导学生了解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民主协商会,亲自体验决策过程,让学生感知民主参与的价值。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关注本地法治宣传活动,如学校的法治进校园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法治的框架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其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提升。

四、多元生活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4.1 生活情境教学法

生活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实际的场景,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美丽中国”主题时,可以创设垃圾分类的情境,让学生在扮演居民或环保志愿者的角色时,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升他们的沟通与问题解决能力。再比如,在“民主与法治”教学中,通过模拟班级民主选举,让学生体验选举全过程,从候选人提名、投票到结果公布,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民主程序和法治概念。这种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4.2 项目式学习法

项目式学习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帮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并提升综合能力。例如,在“文化传承”单元,可以让学生设计“家乡红色文化传承”项目,组织走访红色历史遗址、采访老党员,拍摄微视频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并通过创新表达方式传承历史。在“民主与法治”单元,通过设计“校园交通治理”项目,让学生调研校园交通问题,撰写整改方案并推动社区讨论,学生在项目中学会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从而在实践中深化所学知识,增强其综合素质,为应对中考的综合性题目提供了实践支持。

4.3 生活案例研讨法

生活案例研讨法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在讨论和思辨中深化道德判断与法治认知。例如,通过讨论“网红直播售假”事件,让学生思考诚信与法律的边界,了解商业伦理和消费者权益。在“公民权利与法律责任”单元中,可以通过社区广场舞噪音引发的争议,探讨公共空间中公民的健身权与他人休息权之间的平衡,分析如何通过协商和法律手段解决纠纷。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中考中的案例分析题目提供了思考框架。

五、生活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5.1 挖掘校园生活资源

校园内的法治社团、文化活动等资源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开展法治微论坛或文化展示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实际的组织与参与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班级法治微论坛”,讨论校园公共物品管理、同学矛盾调解等话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法治思维。

5.2 联结家庭生活资源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庭生活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变化。例如,可以布置“家庭消费变迁访谈”的作业,让学生采访家长,了解家庭消费习惯的变化,从而理解社会变革对民生的影响。类似地,通过“家庭美德故事会”,引导学生记录家庭中的美德行为,增强道德认知。

5.3 融入社会生活资源

利用社会资源,如社区的民主协商会、环保志愿活动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民主协商会”,通过观察和参与,理解民主决策的过程;加入“河道环保志愿行”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责任,提升生态环保意识。

六、结论

在中考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路径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索。通过与生活紧密结合,课程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也为课程的创新和中考改革的落实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进而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沈兴莲.中考课程改革背景下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积极性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8,(Z3):14-16.

[2]曹长霄.试论中考改革背景下历史、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命题理念——以2021 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例[J].招生考试研究,2021,(03):45-53.

[3] 唐慧超. 中考改革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运用[J]. 智力,2021,(0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