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理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作者

杨舒雯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引言

当前,地理信息科学呈现出技术快速迭代和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态势,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显著提升。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应对挑战,地理信息类专业亟需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等方面实现改革创新。通过构建多元协作、产教融合的实践体系,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素养,促进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 地理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改革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首先,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机结合理论与实际,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应用中深入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改革后的实践教学更注重能力本位导向,将理论传授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这种能力提升不仅体现在技术操作层面,更体现在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及自主学习等多维度,进一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步入社会和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地理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倾向于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前沿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信息获取、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等多方面综合技能。与此同时,开放性、探究性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能够最大程度释放学生的潜能,激发其自主研究与持续学习的热忱,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

最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一步加强了产学研协同。全新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育人,为学生创造更多真实情境和实践机会。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协同提升,更好适应社会转型和行业发展需求,真正实现以高质量实践教学助推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型地理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 地理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

2.1 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地理信息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合理设计和完善实践课程体系,需要充分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在体系构建中,应整体规划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各个阶段,纵向上实现初级到高级的梯度递进,横向上注重各知识板块的有机融合。课程模块设置应涵盖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建模与应用、成果表达等核心环节,确保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地理信息理论与技能。针对传统实践课程中内容单一、重复率高、难以对接真实场景等问题,优化设计理念强调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与动态调整,将当前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应用逐步引入实践教学当中。课程结构不仅要体现基础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还要突出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培养目标,辅以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自主实践能力。

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还需要强化横向协同,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与遥感、测绘、规划、地质等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联合设置跨学科实践项目,推动学生在多学科背景下开展团队协同探索,有助于拓宽知识视野、提升复合型能力。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体现在内容设置上,也体现在资源配置、教学时间安排、实践场地选择和软硬件支持等方面的完善,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实现无缝链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2.2 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

地理信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关键手段。在新形势下,单一的校内实践已难以满足产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要求,校企合作因此成为深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突破口。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需突破以往以实习为主的浅层次合作,转向多维度、全流程、深层次协同。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引领,将企业先进理念与教学内容相互融合,推动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开发联合课程、组建师资团队等方式,构建多元化合作平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承担具体任务,了解行业规范及工作流程,同时不断锤炼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还需强化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落实联合培养机制。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应深度介入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成果评价等各环节,在课程内容、案例选取、项目任务等方面持续引入最新行业成果,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重点,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导师联合指导机制能够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优势互补,为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践间的桥梁,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借助多样化合作载体,如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创新创业孵化空间等,为学生创造全方位、全过程、多角色的实践锻炼机会,大幅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2.3 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

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地理信息类专业中体现出显著的提升优势。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任务型训练和操作技能的传授,难以适应当前学科发展和产业应用的新需求。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潜能。基于项目驱动、问题导向、任务整合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能够营造开放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解决复杂实践问题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入模拟仿真、案例研讨、技能竞赛等方法,促使学生在多元情境下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与操作流程,强化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形成自主创新和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

3 地理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与管理体系的完善

3.1 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地理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人才质量的提升。当前,单一的结果导向型评价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地理信息科学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和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多维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课程学习、实践操作、科研训练、创新活动等纳入统一框架。在评价指标设计中,强调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多个维度的综合体现,全面反映学生在真实场景下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聚焦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与发展潜能。在实践教学各阶段,灵活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方式,注重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与个性差异的尊重,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现场操作考核、项目成果展示、过程日志记录、技能竞赛参与、阶段性答辩等,采用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对于全过程评价,需建立动态反馈机制,通过阶段性目标设定和进展跟踪,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成长轨迹,帮助其查漏补缺、持续提升。全过程、多主体和多维度的有机整合,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地理信息人才提供坚实保障。此外,多维度评价体系还应与相关国际标准、行业规范相接轨,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社会需求的互动。未来评价体系的完善应充分考虑地理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发展,定期更新评价内容与标准,确保评价体系的时效性与前瞻性。同时,评价结果要与专业课程认证、学分认定、继续教育等深度结合,实现评价结果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最大价值转化。大学内部应搭建跨学科评价专家团队,提升评价队伍的专业水平与公正性,将多元化评价体系落到实处,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保驾护航。

3.2 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随着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管理机制的核心在于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的多维管理,为实践教学持续高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学校与学院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践课程计划、教学任务分配、资源配置、过程监督、质量评价和反馈改进等方面,实行顶层设计和分级管理,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分工。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推进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各类实践活动可实现全过程的数据化管理和实时监控,提升管理效率与透明度。

在体制创新上,管理机制应突出外部协同和内部联动。外部,应加强与用人单位、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共建共享优质实践平台,实现资源互补和素质提升。内部,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鼓励教师、学生、行业导师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激发各方积极性与创新活力。创新型管理机制还应引入项目化运作理念,将大型横向项目纳入日常教学,充分利用项目管理流程,实现任务分解、资源统筹、目标考核和责任追溯。实践教学各环节应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在课程设计、场地设备维护、材料工具保障、安全与伦理规范等方面建立健全预案,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管定期对管理过程和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专项督查和评估,依据督查结果调整管理方案,实现动态优化。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给予表彰与奖励,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借助智能数据分析平台,实时监控学生学习进度、教学资源使用、项目完成情况等关键指标,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管理机制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地理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3.3 教师实践能力提升途径

教师队伍是地理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传统理论课教师往往经验丰富,但在新技术应用、实际工程操作及项目组织方面存在一定短板。为此,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需要坚持多元途径并举,全面推动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同步发展。

首先,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积极组织专题讲座、技术沙龙、研修班和短期进修等活动,使教师及时掌握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通过参加行业峰会、技术交流等方式,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激发技术创新意识。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教师提供赴企业、科研院所挂职锻炼的机会,使其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与实际需求,提升实际操作和项目管理能力。制度上,应制定教师岗位轮换、实践经历考核等措施,强化教师实践经历的累积与反哺教学,促使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其次,教师应该深度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将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在承担纵横向课题、参与社会服务、承担技术转化项目等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提升实际操作与创新能力,也能及时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和产业技术变革,推动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这种“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良性循环,有助于教师不断拓展专业边界,提升整体实践水平。

最后 ,教师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也是决定其实践成长的核心要素。借助在线学习平台、自主开发数字课程资源、参与国际研讨活动等多样化途径,教师可持续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高校应大力支持教师自发组织的技术小组、兴趣社团和创新团队,鼓励参与跨学科合作项目,把握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新趋势,将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建立健全教师能力评价和发展支持机制,根据实践能力成长轨迹制定激励政策,为教师职称晋升、团队评优、成果转化等提供有力保障。

结束语

地理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仅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社会服务能力升级的重要途径。未来需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动内容、方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多方协同努力,将为我国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和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与高效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凯,郑红军.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探析[J].地理空间信息,2022(06):108-110.[2]李金海,吴仰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20,4(09): 43-45+49 .[3]张松柏,李岩.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03):248-251.[4]胡迎军.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8(04):130-133.[5]王晓秋,陈凯.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33):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