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红楼课堂 智慧教育赋能
翟成吉
集贤县第一中学
《林黛玉进贾府》作为《红楼梦》中的经典篇章,因其复杂的人物关系、细腻的环境描写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让学生跨越时空阻隔,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封建礼教、人物性格与文化意蕴,是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出现,为这篇经典课文的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工具。
我以该平台为依托,从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到课后拓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云端与经典对话,在互动中深化理解,实现了技术赋能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一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与成效。
一、课前:数字资源搭建 “红楼预习场”
在《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前准备阶段,我们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多元资源,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预习环境,让经典文本在数字化工具的赋能下变得可触可感。
平台 “名著导读” 专区的影视资源为预习提供了生动载体。1987 版《红楼梦》电视剧第三回的经典片段被精心剪辑成 5 分钟微课,我们在微课中设置了“镜头追踪” 任务 —— 让学生跟随镜头捕捉黛玉进府时的眼神变化:初见贾母时的怯生生、面对王熙凤时的警惕、与宝玉对视时的惊讶。学生在观看后需填写 “眼神密码解读表”,不少学生在表中写道:“黛玉的眼神像含羞草,总是带着一丝躲闪,这一定和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有关。” 这种基于视觉细节的预习,让学生提前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为破解贾府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平台 “知识图谱” 工具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引导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人物关系:红色代表血缘亲属,蓝色代表主仆关系,黄色标注关键人物。点击 “贾母” 节点,会展开 “贾赦、贾政、贾敏” 等子女分支,每个分支下又关联着 “邢夫人、王夫人、林黛玉” 等人物卡片,卡片背面附有 “出场回目”“性格关键词” 等信息。初三(2)班学生李同学在预习笔记中写道:“原来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难怪她在贾府如此有底气,这层关系在课本里藏得真深!” 这种可视化的知识结构,让庞杂的人物网络变得清晰可辨。
“虚拟书架” 的批注功能则催生了深度预习。我们推送的脂砚斋评点本中,“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外祖母” 这句旁,脂砚斋评 “写尽黛玉细心”。学生们围绕这句评点展开二次批注:有的联系后文 “步步留心” 印证细心,有的对比自己初见长辈时的表现进行反思。预习结束时,平台自动汇总批注内容,生成 “高频词云”,“细心”“谨慎”“礼仪” 等词占据核心位置,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精准的学情参考。
二、课中:交互工具激活 “文本深读层”
课堂教学中,平台的交互功能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单向讲授模式,让学生在多维互动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VR 场景探索成为理解环境描写的利器。我们将平台提供的贾府三维模型拆解为 “荣国府大门 — 贾母正房 — 王熙凤院落 — 宝玉卧室” 四个关键场景,学生分组佩戴 VR 眼镜进行 “场景漫游”。在 “贾母正房” 场景中,学生注意到 “紫檀木大柜”“雕漆几案” 等陈设,教师顺势抛出问题:“这些器物除了显示奢华,还暗示着什么?” 学生通过测量虚拟空间的尺度,发现正房面积是黛玉暂居处的三倍,由此领悟到封建家族的等级差异。有学生在课后反馈:“当我‘站在贾母房中,看着那些高大的家具,突然明白黛玉为什么会感到压抑了。”
文本细读环节,平台的 “对比阅读” 工具让语言分析更具层次感。分析王熙凤出场时,我们将平台收录的三个版本进行并排展示:程乙本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甲戌本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学生通过点击不同版本的差异字词,展开讨论:“‘笑语声’比‘笑声’多了一层对话感,更能体现王熙凤的泼辣”“教材选用‘有人笑声’可能是为了简洁”。这种基于版本差异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妙。
“实时辩论” 功能则让思维碰撞出火花。针对 “黛玉是否应该改变自己的性格” 这一问题,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在平台上实时上传论据:正方引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主张 “适度妥协”,反方则以 “质本洁来还洁去” 论证 “坚守自我”。辩论中,学生不仅调用了课文内容,还链接了平台上的 “古代女性生存状态” 专题资源,使辩论从文本解读上升到文化反思。最终生成的辩论报告显示,83% 的学生认为 “黛玉的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不应简单评判”,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
课堂数据统计显示,借助平台工具,学生的有效提问量较传统课堂增加65% ,文本分析的角度从 “人物性格”“情节作用” 扩展到 “版本差异”“文化背景”等 11 个维度,学习深度显著提升。
三、课后:拓展生态构建 “文化延续链”
课后拓展阶段,我们依托平台构建了 “基础巩固 — 能力提升 — 文化传承”的三级成长体系,让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基础层的 “智能错题本” 实现了精准补差。学生完成平台自测后,系统会针对 “邢夫人与王夫人的身份辨析”“贾府建筑布局” 等易错点推送个性化学习包。针对 “古代称谓” 难点,平台生成的 “称谓图谱” 将 “舅母”“姨妈”“姑母”等称谓与人物关系绑定,学生通过拖拽称谓卡片到对应人物身上进行练习。初三(5)班错题率从初始的 47% 降至 12% ,巩固效果显著。
提高层的 “红楼创意工坊” 激发了创新潜能。学生利用平台的 “数字创作”
工具,将 “黛玉进府” 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有的制作动画短片,用夸张的画风表现王熙凤的服饰艳丽;有的创作情景剧脚本,增加黛玉与丫鬟的对话展现其谨慎;还有的用数据可视化呈现人物出场次数,发现王熙凤在第三回中出场仅3 次却占全文 40% 篇幅,由此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些作品经平台审核后,在 “校园文化展厅” 展出,点击量累计达 2300 余次。
拓展层的 “文化研学” 活动让经典走向生活。我们联合本地博物馆,在平台发起 “红楼与东北民俗” 探究项目。学生通过平台查阅清代东北贵族生活史料,对比贾府宴席与东北 “八大碗” 的异同,发现 “摆台讲究”“长幼有序” 等礼仪共性。在博物馆实地研学中,学生用平台的 “AR 扫描” 功能识别展品,如扫描一件清代旗袍,屏幕上就会弹出王熙凤服饰的对比图。最终形成的《从贾府宴席看东北待客礼仪》研究报告,被收录入平台的 “地方文化档案”。
跨校交流更让视野得以拓展。通过平台 “学校连线”,我们与市第一中学开展 “南北文化中的黛玉” 视频研讨会。我校学生提出 “黛玉的‘冷’与东北冰雪文化的呼应”,引发热烈讨论。这种思维碰撞,让经典文本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四、实践反思:技术赋能的 “三重平衡”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教学价值在于实现工具与人文的融合,这需要把握好三重平衡。
工具应用与文本解读的平衡是前提。平台上关于《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作品多达 20 余部,我们经过筛选,只保留 1987 版和 2010 版的对比片段,避免学生被过度娱乐化的内容分散注意力。在分析宝玉摔玉情节时,我们先用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体会 “痴狂”,再播放影视片段印证理解,确保技术服务于文本而非替代文本。
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的平衡是关键。在 VR 场景探索前,我们设计 “任务清单”:“找出三处体现贾府奢华的细节”“分析黛玉在不同场景的步态变化”,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游览。当学生过度关注建筑细节时,教师及时提示:“这些场景如何影响黛玉的心理?” 将探究拉回文本核心。
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平衡是目标。平台的 “分层作业” 功能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 “人物关系填空”,中等生进行 “场景描写仿写”,优等生则挑战 “跨文本比较”。对于学生提出的 “黛玉是否有反抗精神” 等个性化见解,我们在平台开设 “红楼思辨角” 进行专题讨论,保护思维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