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建引领下事业单位人事政工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

潘孜

新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引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益服务、保障社会运转的重要力量,其人事政工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关乎国家治理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党建引领作为事业单位发展的“根”与“魂”,是推动人事政工模式创新的核心动力。

当前,事业单位人事政工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从外部环境看,社会思潮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对员工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传统政工模式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有所下降;从内部管理看,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人事政工工作在人才选拔、培养、激励等环节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导致队伍凝聚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够。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事政工模式创新提供了新契机。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党建引领的精准度与实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党建引领下事业单位人事政工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不仅有助于破解传统模式下的痛点难点,更能为事业单位激发人才活力、提升治理能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本研究将聚焦这一主题,通过案例分析、理论探讨等方式,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事政工新模式。

2、党建引领人事政工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2.1 破解传统模式困境,提升组织运行效能

传统人事政工模式普遍存在“党建与业务割裂”的突出问题。在疾控中心等事业单位中,部分党组织将党建工作局限于理论学习、会议传达等形式化活动,与疾病监测、应急处置等核心业务缺乏深度关联。例如,某地疾控中心曾将党员学习与业务培训完全割裂,导致员工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不足 60% ,而业务考核中因思想认识偏差引发的操作失误率却高达 15%c 。这种“两张皮”现象不仅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更直接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响应速度与质量。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可构建“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的融合机制,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嵌入疫情防控、健康宣教等关键环节,使组织运行效能提升 30% 以上。

2.2 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构建智慧治理体系

疾控领域正经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深刻变革。新冠疫情期间,广州疾控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口岸流量、病原体变异等 200 余项指标,动态调整监测策略,使单次疫情处置时间缩短 40% 。这一实践表明,数字化工具已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然而,传统政工模式仍依赖线下会议、纸质档案等低效方式,与智慧疾控建设要求严重脱节。党建引领创新需推动“智慧党建”平台建设,集成党员管理、业务考核、应急调度等功能模块,实现思想动态实时感知、教育资源精准推送、工作绩效智能评估。例如,达拉特旗疾控中心开发的“党建业务一体化系统”,通过 AI 分析员工学习记录、应急演练数据等,生成个性化能力提升方案,使培训针对性提升 50% 。

2.3 满足专业化队伍建设要求,打造复合型人才梯队

疾控工作兼具公共卫生专业性与基层服务复杂性,对队伍素质提出双重挑战。调研显示,全国疾控系统政工人员中具备公共卫生管理、心理学等复合背景者不足 30% ,而业务骨干中党员比例仅占 45% 。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思想引领与业务指导“双弱化”。党建引领创新可通过“双培养”机制(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破解难题。邵东市疾控中心实施该机制后,3 年内将 5 名党员培养为学科带头人,同时将 8 名业务骨干发展为党员,2024 年队伍应急响应速度较2021 年提升 35% ,专业论文发表量增长 2 倍。

2.4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筑牢安全防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特点,要求疾控队伍具备“平战结合”的快速转换能力。党建引领创新可通过构建“党员突击队”“责任区”等载体,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应急优势。在 2023 年某地登革热疫情处置中,广州疾控中心党员突击队 12 小时内完成重点区域环境消杀,较非党员队伍效率提升 60% 。这种“关键时刻有组织、关键岗位有党员”的机制,显著提升了重大风险防控能力。

3、党建引领人事政工模式的创新路径

3.1 构建“党建 + 业务”深度融合机制,打破传统壁垒

以“目标同向、责任同担、考核同步”为核心,建立党建与业务联动的制度体系。例如,在疾控中心推行“党员责任区”制度,将传染病监测、应急处置等核心业务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党员牵头负责数据收集、风险评估等关键环节,并将业务完成情况纳入党员民主评议。同时,在绩效考核中设置“党建业务融合度”指标,权重占比不低于 20% ,推动党组织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某地疾控中心实施该机制后,党员主导的业务项目成功率提升至 90% ,党建活动参与率从 65% 跃升至 92% 。

3.2 打造“智慧党建”数字化平台,实现精准赋能

开发集成党员管理、业务培训、应急调度等功能的数字化平台,破解传统政工模式效率低、覆盖窄的问题。平台可设置“党员画像”模块,通过分析学习记录、业务考核、群众评价等数据,生成个性化能力提升方案。例如,针对公共卫生应急岗位党员,推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专项课程;对管理岗党员,提供政策解读、团队建设等培训内容。同时,利用平台开展“线上主题党日”,结合疫情处置案例组织实时研讨,使党建活动与业务场景深度结合。

某省级疾控中心试点后,党员培训覆盖率达 100% ,应急响应时间缩短 40%

3.3 实施“双培养双提升”工程,优化人才梯队结构

针对疾控系统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建立“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向通道。一方面,通过“导师制”安排党组织负责人与业务骨干结对,定期开展思想引导和职业规划;另一方面,为党员提供公共卫生管理、数据分析等专项培训,支持其考取公共卫生执业资格、应急管理师等证书。例如,某市疾控中心设立“党员先锋岗”,要求晋升中层岗位者必须具备党员身份或通过党建知识考核,3 年内将党员骨干比例从 45% 提升至 68% ,队伍整体专业水平显著提高。

3.4 创新“平战结合”应急动员体系,强化组织韧性

构建“平时服务、战时攻坚”的党员应急响应机制,提升重大风险防控能力。平时,组织党员参与健康宣教、社区防控等常态化服务,积累群众基础;战时,迅速组建“党员突击队”,承担流调溯源、样本转运等高风险任务。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某地疾控中心通过“党员应急库”动态调配人员,实现 2 小时内集结 50 人队伍,较非党员队伍效率提升 3 倍。同时,将应急表现作为党员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形成“关键时刻有组织、关键岗位有党员”的良性循环。

4、深化创新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制定党建引领人事政工创新的专项规划,明确“党建 + 业务”融合的量化目标与考核标准。例如,将“党员在业务骨干中的占比”“党建活动对业务效率的提升率”等指标纳入单位年度考核,权重不低于 15% 。同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由党组织牵头联合人事、业务部门成立创新工作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破解融合难题,确保制度执行不打折扣。

4.2 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政工生态

升级现有数字化平台功能,集成 AI 分析、场景模拟等技术,实现政工管理精准化。例如,开发“党员能力雷达图”,动态展示其在公共卫生应急、数据分析等维度的优势与短板,自动推送个性化培训课程;设置“业务风险预警模块”,通过分析党员参与疫情处置、健康宣教等活动的数据,提前识别队伍思想波动或能力缺口,为党组织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3 优化培养机制,打造复合型人才梯队

实施“党员骨干轮岗计划”,要求晋升管理岗位的党员必须具备至少 1 年业务一线或应急岗位经历;设立“党建创新实验室”,鼓励党员牵头开展“公共卫生政策与群众接受度关联性研究”等跨界课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业务优化方案。同时,建立“双导师制”,为青年党员配备思想导师与业务导师,加速其成长为“政治过硬 + 专业精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Z].2018-06-25.

[2] 张海鹏 , 李建军 . 新时代事业单位 " 党建 + 人事 " 融合机制研究 [J]. 中国行政管理 ,2021(7):89-94.

[3] 王芳 . 数字化背景下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创新路径探析 [J]. 领导科学 ,2022(14):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