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

作者

李子阳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 , 在社会生存条件上 , 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 , 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1] 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青年亚文化通过国风元素实现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为高校思政教育开辟新路径。国风文化借助汉服、古风音乐等载体,既满足 Z 世代个性化与归属感需求,也搭建了传统文化与青年群体的对话桥梁。通过课程创新、实践赋能与政策保障的协同作用,国风文化有望突破亚文化边界,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创新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文化自信与青年活力。

一、国风文化的青年亚文化特质及其思政教育价值

青年亚文化浪潮中,“国风”通过青年自发参与驱动的文化创新,正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形态演进。

(一)国风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表征与动力

青年是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参与文化是满足归属感需求的一种方式 [2]。国风文化以汉服社、古风圈等圈层社群为载体,通过“同袍”等身份标识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重构。“亚文化最终会被主流文化和支配集团以两种形式———商品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形式进行收编。”[3] 该文化遵循亚文化“抵抗- 收编”逻辑:早期汉服运动抵制商业异化,而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借“水下洛神”等视觉创新,既保留亚文化美学又传递主流价值观。

(二)国风文化与青年价值观的契合逻辑

国风文化精准对应 Z 世代个体表达与群体认同的双重诉求。以汉服消费为例, 50.79% 的消费者因喜爱汉服文化购买汉服, 50.50% 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购买。B 站《纸扇书生》以数字媒介重构传统美学,现象级传播印证麦克卢汉“媒介即按摩”的感官疗愈功能。红色剧本杀《兵临城下》通过沉浸式历史重演,既激活哈布瓦赫集体记忆,又以梅洛 - 庞蒂具身认知模式实现家国情怀的内化,建构起虚拟实践与现实价值观的认知闭环。

(三)国风文化的思政教育潜能

国风文化以沉浸式场景革新思政教育范式。技术赋能则创造敦煌壁画修复虚拟场景,手势操作文物修复的过程既是技艺传承,更通过斯蒂格勒“第三记忆”媒介重构丝路文明认知。贵阳“苗韵新潮”汉服设计大赛展现青年文化创造力,将苗族银饰图腾与《诗经》典故创新融合,形成福柯“自我技术”式的文化生产范式,建构起“亚文化实践 - 价值认同转化”的双向通道,标志着思政教育从单向传授转向青年主导的文化共创。

二、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梗阻

国风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载体,融入高校思政时显现价值嬗变张力:既推动传统创新转化,又深陷亚文化抵抗性与主流收编的博弈漩涡。

(一)文化分层与价值冲突

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面临三重结构性困境:本体性矛盾、异化逻辑与文化危机。文化本体上,“形制派”复原考古与“快消派”商业创新形成伯明翰学派所述的“风格争夺”,折射亚文化符号再生产中的权力博弈;教育实践中,游园会等活动的符号狂欢催生“礼仪空心化”,使思政目标让位于视觉奇观;资本介入更引发深度异化,奶茶品牌式“伪国潮”营销构筑消费主义陷阱,导致青年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与核心价值疏离。

(二)教育主体与载体的双重短板

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国风文化面临三重系统性障碍:主体认知断裂、课程模式固化与评价机制脱节。教师群体因代际话语鸿沟导致亚文化解码能力缺失,如网络热词未融入教学引发课堂吸引力衰减 [4] ;课程设计陷入“纪录片灌输”窠臼,对照清华农耕实践揭示具身学习对价值观重构的决定作用;量化考核体系排斥文化实践评价,学分认证缺位导致育人闭环断裂。

(三)青年群体的接受壁垒

国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面临三重辩证性障碍:文化心理代沟、群体区隔效应与技术伦理悖论。青年以“穿越剧式爱国”等标签化抵抗策略消解主流价值植入,暗合亚文化反收编的符号政治;汉服社群通过形制测试等准入仪式构筑文化堡垒,印证莱克维茨“独异性社会”理论中的群体排斥机制;VR 场景对等级制度的美化折射技术工具理性对文化意义的扭曲,算法茧房更强化认知偏差。这些困境本质上源于亚文化本体逻辑与主流教育话语的深层抵牾——当文化抵抗性、圈层封闭性与技术异化形成共振时,思政教育便面临价值传递的结构性梗阻 [5]。

三、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构建

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以课程创新夯实理论根基,以实践赋能激活参与动力,以政策保障规避潜在风险。

课程创新:打造“国风 + 思政”双向互动模式

构建国风文化与思政教育的三维融合机制:课程创新建立“符号转译”机制,如《古诗词家国观》将《岳阳楼记》精神转化为青年责任伦理,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教育转化;沉浸场景依托 VR 技术激活具身认知,通过多模态交互深化价值内化;制度创新则需建立文化实践学分认证体系,以制度性认同驱动参与动力。三者协同破解亚文化符号与主流价值的转译壁垒,形成“理论解码- 场景具身- 制度激励”的教育闭环。

(二)实践赋能:构建虚实结合的国风育人生态

国风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构建“技术 - 社群 - 资源”三维协同路径:技术维度上,元宇宙与 AI 工具构建多模态教育生态,实现文化认知与伦理教育的沉浸式内化;社群维度上,通过跨圈层协作破除文化壁垒,在保持亚文化特质的同时构建开放传播体系;资源维度需整合文博机构与商业力量,形成价值共生系统,但须警惕资本对文化意义的解构风险。三重路径协同推进,既激活青年文化创造力,又维系主流价值引导力,最终构建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教育共同体。

(三)保障体系:政策引导与风险防控

构建国风文化政策体系的“双重规制 - 多元转译”模型:规制维度需建立“历史真实 / 价值合规”双重审核机制,同步实施“主流价值符号转译”策略,通过国潮海报视觉重构与国风话语实验室的解码再造突破代际沟通壁垒;防控维度构筑“技术伦理- 资本规训- 社群治理- 舆情监测”四维防护网:VR 场景增设历史顾问避免技术失真,政策杠杆约束资本符号挪用,通过“考据辩论赛”化解社群裂痕,建立舆情系统实时校准意识形态安全阈值。该体系既保障文化创新张力,又筑牢价值传播防火墙。

结语

国风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创新,也是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重构的重要探索。以青年亚文化为介体,构建“符号转译-技术沉浸 - 双向对话”三维协同路径:通过课程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技术重构具身认知场景,跨圈层社群共创消解文化壁垒。面对资本异化、圈层封闭等挑战,需以政策规制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激发青年主体性文化生产动能。在全球传播维度,国风文化可依托技术迭代构建跨文明对话接口,为思政教育提供兼具文化根性与时代张力的创新范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11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159.

[2]刘芳 .“制造青春”: 当代流行文化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229.

[3]迪克·赫伯迪格 . 亚文化 : 风格的意义 [M]. 陆道夫 , 胡疆锋 , 译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7.

[4]刘华 .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着力点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6):85-87.

[5]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 独异性社会: 现代的结构转型[M]. 巩婕, 译.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