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表现性评价在高中美术学习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冰洁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中学 056600

一、引言

高中美术作为美育的核心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审美判断与创意表达能力的重要使命。当前县城高中美术教学中,传统评价仍以“纸笔测试+ 作品打分”为主,既难以衡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动态与实践能力,也无法适配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需求。表现性评价通过设计与生活关联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现综合素养,既能弥补传统评价的短板,又能贴合县城高中“以用促学”的教学需求——借助本土化资源降低实践成本,通过分层任务兼顾学生差异。因此,研究表现性评价在县城高中美术评价中的应用,对落实美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县城高中美术学习评价的现状与困境

县城高中受地域经济、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美术学习评价存在明显局限,难以适配学科育人要求,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2.1 评价方式脱离学科本质

多数县城高中美术评价仍以“理论记忆”和“作品结果”为核心:纸笔测试侧重考查美术史时间线、流派名称等死记硬背的知识,忽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分析能力;作业评价仅关注画作“像不像”、手工“精不精”,对学生创作时的构思过程、材料选择逻辑、遇到问题的解决策略视而不见。这种评价方式与美术“实践为先、创意为本”的学科本质脱节,导致学生沦为“技法工具”,难以形成独立的审美思维。

2.2 评价资源难以支撑实践需求

县城高中普遍存在美术教具不足、专业场馆缺失的问题:部分学校无专用美术教室,学生创作只能在普通教室完成;颜料、画板、专业工具等物资有限,难以支撑复杂的实践任务。传统评价若要求学生完成高难度、高成本的作品,会加剧学生间的差距——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自行购买材料,基础薄弱且资源有限的学生则易产生挫败感,最终导致评价结果失真,无法反映真实学习水平。

2.3 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学生发展差异

当前评价主体几乎由教师垄断,学生既不参与评价标准制定,也没有自评、互评的机会。教师往往以“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如要求高一学生都达到“色彩明暗过渡自然”的技法标准,忽视了部分学生零基础、部分学生有美术基础的差异。这种“一刀切”的评价不仅无法发现不同学生的优势(如有的学生创意突出但技法薄弱,有的学生擅长细节刻画但缺乏整体构思),还会打击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表现性评价在县城高中美术评价中的应用优势

相比传统评价,表现性评价更贴合县城高中的教学实际,能有效破解上述困境,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3.1 适配资源现状,降低实践成本

表现性评价可依托县城本土化资源设计任务,无需依赖昂贵教具。例如,让学生利用县城老街的砖瓦、树皮、农作物秸秆等低成本材料制作“家乡风貌”主题手工作品,或用手机拍摄县城地标建筑后进行数字绘画创作。这类任务既能利用身边资源降低实践门槛,又能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本土文化,实现“资源利用”与“文化理解”的双重目标。

3.2 关注过程表现,兼顾学生差异

表现性评价不局限于最终作品,更关注学生在任务中的“动态表现”:如构思阶段是否结合自身基础选择主题,创作阶段是否尝试解决材料适配问题,展示阶段能否清晰表达创作思路。教师可通过设计“分层任务”适配差异 基础薄弱学生完成“单一材料手工制作”,中等水平学生完成“材料组合创作 + 简短说明”,高水平学生完成“系列作品设计 + 家乡文化解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能力范围内展现优势,获得成就感。

3.3 引入多元评价,提升学生主动性

表现性评价可构建“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的多元主体体系:教师从专业角度评价技能与创意,学生通过自评反思“我用了什么方法”“还能怎么改进”,同伴互评时聚焦“他的创意亮点”“我能借鉴什么”。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评分”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既能培养反思能力,又能通过同伴交流拓宽思路,提升学习主动性。

四、表现性评价在县城高中美术评价中的实施策略

结合县城高中教学实际,表现性评价的实施需遵循“目标明确、任务可行、标准清晰、反馈及时”的原则,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4.1 锚定评价目标,贴合课程与学生需求

评价目标需同时对接美术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一方面紧扣“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另一方面结合县城学生特点,侧重“本土文化融入”与“基础技能运用”。例如,在“民间美术”单元,评价目标可设定为:能运用剪纸、泥塑等基础技法创作;能结合县城民俗元素(如庙会、传统手工艺)设计作品;能说明作品与本土文化的关联——既落实课程要求,又贴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4.2 设计可行任务,依托本土资源降低门槛

任务设计需满足“低成本、易操作、有意义”的要求:优先选择学生易获取的材料(如卡纸、黏土、废旧纸箱),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场景(如“校园文化墙设计”“家乡特产包装设计”)。以高二年级“设计”模块为例,可设计“县城农产品包装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观察本地苹果、核桃等农产品的现有包装,找出不足,结合县城山水、民俗元素,用彩笔或电脑绘制包装草图,并说明设计思路。任务无需专业设计软件,学生可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既降低实践难度,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

五、应用案例:以“县城民俗主题绘画”单元为例

5.1 案例背景

某县城高中高一年级美术课,“绘画”模块之“主题创作”单元,共6 课时。学生基础差异大:约 30% 有绘画基础, 50% 为零基础, 20% 对美术兴趣较低。学校仅有1 间美术教室,教具以水彩、素描纸为主。

5.2 评价任务设计

任务名称:“我的县城民俗”主题水彩画创作。要求学生观察县城庙会、端午包粽子等民俗场景,用课堂提供的水彩工具,创作 1 幅主题绘画,并撰写100 字左右的创作说明(说明画面内容与民俗的关联)。

六、结论

表现性评价为县城高中美术学习评价提供了新路径——它无需依赖高端资源,通过本土化任务设计适配教学实际;通过过程关注与分层评价,兼顾学生差异;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提升学生主动性。对县城高中美术教师而言,实施表现性评价不仅能更全面地衡量学生素养,还能让美术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真正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表现性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结合”“数字化工具(如手机绘画 APP)在评价中的应用”,不断优化评价体系,推动县城高中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