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付晓方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八小学 657000

引言: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全方位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已然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等有着关键作用,但当下小学数学课堂却面临着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较低这些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枯燥,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游戏化教学巧妙地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其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高度契合,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开辟了一条崭新且有效的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困难

小学数学教材中部分内容具有较强抽象性,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以几何知识为例,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里从简单的图形认识逐步深入到图形的特征、性质及计算等,像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学生要理解这些图形高的概念、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面积公式的推导等,由于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难以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几何模型,再如分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这种抽象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和畏难情绪,进而影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

(二)教学方法传统,缺乏趣味性

当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的顺序逐一讲解知识点,然后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兴趣需求,比如在讲解数学运算定律时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和反复的练习,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无法真正理解运算定律的本质和应用,容易对数学学习感到厌倦,从而降低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评价方式单一,忽视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过于注重最终的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问题的过程、小组合作的表现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比如在小组讨论学习活动中教师可能只是根据小组最终的汇报结果来评价,忽略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让学生只关注分数,为了考试而学习,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和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能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为例创设“图形王国大冒险”情境极具创意,教师可提前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图形王国,通过悬挂各种形状的装饰物、摆放立体模型等方式营造出神秘而有趣的氛围,在这一情境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被赋予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接着教师以“王国遭遇危机”为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例如魔法屏障因不明原因受损,王国陷入混乱,只有找到隐藏在教室各处的特定图形并完成相应任务才能修复屏障、拯救王国,学生们化身“小小图形侦探”,带着任务卡在教室中寻找目标图形并完成识别、分类、拼组等操作性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轻松掌握了不同图形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关系,整个活动让学生对图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效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增强了代入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乐”的教学理念。

(二)组织竞赛游戏,增强竞争意识

在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组织小组竞赛或个人竞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规则与奖励机制,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教学时开展“除法计算大比拼”竞赛就很合适,教师可提前准备多组不同难度的除法计算题目,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合理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参与挑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参赛,既能体现个体差异也能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与交流。竞赛开始后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计算题目,争取在规定时间内答对更多题目,在小组竞赛中组内成员相互鼓励、共同讨论难题,为了小组荣誉齐心协力、集思广益;而在个人竞赛中每位学生都努力展现自己的实力,争分夺秒完成任务,课堂气氛紧张而有序,为了增强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设置倒计时环节、实时公布得分榜等元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竞赛结束后教师对获胜的小组或个人给予小奖品、表扬信等奖励,也要对其他同学的努力给予肯定,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种竞赛形式让学生们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快速计算,提高了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原本枯燥的数学练习变得充满趣味,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

(三)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加深知识理解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角色代入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更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教学中开展“小小测量员”角色扮演游戏效果显著,教师提前准备好卷尺、直尺、记录本等测量工具,为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角色,每个角色都有明确职责,测量员负责使用合适的工具进行实际测量,记录员需要认真记录测量数据,确保清晰准确;监督员承担检查任务,保证测量过程的规范性和数据的真实性,这样的分工提高了课堂组织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合作能力。随后教师布置具体的测量任务,例如测量课桌的高度、窗户的宽度、黑板的长度等,学生们带着任务进入角色,在真实环境中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比如在测量窗户长度时学生们会讨论使用卷尺还是米尺更为合适,如何避免测量误差以及如何将厘米换算成米等单位转换的问题,这些思考和实践过程使他们对测量方法、工具选择和单位换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整个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测量的全过程他们掌握了基本技能,形成了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有效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结论:

游戏化教学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组织竞赛游戏和开展角色扮演游戏等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游戏化教学的优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秋梅 . 利用游戏化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的研究 [J].2025(2):283-285.

[2] 熊良友 . 如何通过游戏化教学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参与度[J]. 2025.

[3] 蒋茜茜 . 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的应用与策略研究[J].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