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读写双翼,合而为美

作者

徐小霞

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432000

小学高段学生处于语文能力快速发展与提升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学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重大影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读写结合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加强读写结合教学,可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筑牢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写兴趣

高段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投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情境是否能引发他们的共鸣。教师需要依据文本的核心内容,搭建起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场景,让学生在可感知的环境中理解文字承载的信息与情感,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

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教师可采用跨学科融合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课前与历史教师沟通,同步历史课“三国鼎立”单元的教学进度,准备标有赤壁之战相关地理位置的详细地图,地图上标注出长江、赤壁、华容道等关键地理节点,以及孙刘联军与曹军的兵力部署概况。课堂上先用不同颜色的磁贴标注周瑜军队与曹操军队的驻扎区域,结合历史课学过的东汉末年各势力割据局势,说明孙刘联军在与曹军对峙时面临的箭支匮乏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语文文本与历史背景的关联认知。接着运用 Unity3D 制作的赤壁之战虚拟场景,让学生通过触控设备查看江面雾气变化、船只行进路线等细节,直观感受“大雾漫江”的环境特点。随后组织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角色,重现“周瑜设局要求十日造箭”“诸葛亮立下三日之约”的对话场景,提醒扮演者注意语气中隐藏的试探、质疑与自信。完成角色扮演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诸葛亮准备船只军士”“趁大雾逼近曹营”的段落,圈出描写诸葛亮动作、神态及环境变化的词句,随后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鲁肃的身份给孙权写一封密信,详细叙述借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除了《草船借箭》,跨学科融合在其他课文的教学中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教学《蟋蟀的住宅》时,可联合科学课、美术课开展系列活动。首先,在科学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或自然界中的蟋蟀住宅,使用放大镜查看洞口的平整度、隧道的走向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记录蟋蟀挖掘洞穴的时间、动作和住宅的结构细节,如洞口是否有草丛遮蔽、隧道的深度与宽度等,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严谨的记录习惯。接着,将科学课的观察记录转化为语文课堂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蟋蟀的住宅,把蟋蟀比作“建筑工程师”,将其挖掘洞穴的过程描述为“设计图纸”“搬运材料”“装修房屋”等,让学生在赋予蟋蟀人类行为和情感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升表达的创造力[1]。

二、挖掘文本找准结合点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编者精心安排的读写训练要素,教师的工作就是将这些隐藏的要素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在高段教学中,这种转化需要聚焦文本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体在结构安排、语言运用、信息呈现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进而学会将这些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2]。

教学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从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角度展开教学。让学生快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如“北面正中”“往北就到了”“向东就到了”等,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是按照“天安门- 端门-午门- 太和门- 三大殿- 御花园”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同时呈现故宫平面图,让学生对照文本描述在图上标注出相应的建筑位置,体会文字描述与空间布局的对应关系。重点分析“太和殿”部分的写法,让学生对比“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殿堂,也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这一概括性语句,与“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宝座上,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了文武百官,中间的御道两旁排列着仪仗队,气氛庄严肃穆”这段具体描写,理解说明文中“概括介绍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数字运用,如“故宫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体会精确的数据对提高说明准确性的作用。之后让学生尝试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易的故宫游览路线图,并在图上标注关键建筑的特色信息,实现文字信息向图表信息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我们的校园”为题,运用“空间顺序”和“概括与具体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说明文字,并附上校园平面图[3]。

三、开展活动促进读写融合

读写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机会,有组织的活动能为这种实践提供结构化的平台。在高段教学中,活动设计应超越单纯的技能训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中理解读写的意义,这类活动需要有明确的任务驱动,让学生清楚自己阅读的目的、写作的对象,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获得对自己读写成果的反馈,进而调整和完善表达[4]。

以五年级下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语句,如“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和“父亲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他说:‘依我看,这诗糟糕透了。’”,引导学生体会两种评价中蕴含的不同情感。然后引入学术规范意识,组织“家庭评价模拟会”活动,让学生带一篇自己近期写的作文,分别扮演“表扬型家长”“批评型家长”和“孩子”三个角色,模拟家人讨论作文的场景。活动前明确评价规范:扮演“表扬型家长”的学生需要从作文中找出至少三处优点,引用原文语句说明好的原因,避免空泛的赞美;扮演“批评型家长”的学生要指出作文中的两处不足,结合具体段落提出修改建议,做到有理有据;扮演“孩子”的学生则要记录下两种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引用的原文、提出的修改点等,形成书面记录,并说出自己听后的感受。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记录的评价内容,撰写修改说明,注明修改之处及修改依据,培养严谨的读写态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提升读写能力,还能初步形成尊重文本、有理有据的学术规范意识。

结束语:

实践表明,上述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读写协同能力,促进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融合,但教学中需警惕形式化倾向,避免读写任务与文本内核脱节。未来应持续探索文本解读与生活实践的联结,让读写结合更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真正实现语言素养的深度培育。

参考文献:

[1] 吕文静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创新教学路径 [C]//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2024 年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年终研讨会论文集. 菏泽市巨野县麒麟镇薛扶集小学 ;,2024:118-121.DOI:10.26914/c.cnkihy.2024.055433.

[2] 侯静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现状与优化途径[J].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23,43(04):105-111.DOI:10.19877/j.cnki.kcjcjf.2023.04.006.

[3] 巩华明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四策”[J]. 教书育人 ,2023,(32):72-74.

[4] 龙旭 , 靳朝阳 , 王力 . 统编教材视域下“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实践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3,(32):67-69.